正文 第8章 清代成都公共設施的重建1(2 / 3)

成都在清朝中前期,移民人口素質偏低,文化教育發展困難,缺乏有影響的學者,科舉不興,所以成都城作為省會在康乾年間修建的書院隻有兩座,錦江書院及潛溪書院,不複前代之盛,隨著成都經濟漸趨繁榮,到嘉慶道光之後芙蓉、墨池、尊經、元音等書院以及義學才相繼興建。所有清代書院中,隻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潛溪書院是承明代舊址重建的書院,其餘皆為清代新建。

(一)清朝前期康熙至乾隆時間創建的書院

康熙時期新建的錦江書院、乾隆時期重建的明代潛溪書院都是由官府倡建,名儒主辦,其發展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錦江書院是清代成都享有盛名的書院,在成都諸書院、學校中影響最大,曆時最久,院址也幾無變化,一直位於文廟附近,長期以來作為四川地區最高學府,“為通省作育人材之所”。其師資和畢業生質量較高,“為全川書院之首,規製崇宏,它無與比,名師較多,人才輩出”。學生來源,出於全省內挑選的秀才以上的生員,而無秀才、舉人以上資格者,都不得入學。

錦江書院建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川按察使劉德芳,為振興蜀學,培植人才,在文翁石室遺址上、成都府學之旁,重建講堂齋舍,取名錦江書院。時“巡撫都禦史貝公蒞蜀三載,鎮蠻既平,公亟欲興文教以植人材”。除按察使劉德芳捐俸金外,成都縣令田軒來,溫江縣令邱君璋董其役。錦江書院的學生名額,初時,正課五十人,附課五十人,外課視成績和正、附課人員名額盈缺而定,約二十人,是候補性質。正課月給米一鬥五升,銀一兩五錢;附課生減半;外課生沒有津貼和照顧。

康熙六十年(1721),錦江書院的規模有所擴大。四川提學使方覲,又增修了講堂學舍,招生名額也有所增加和擴大。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下令京師設金台書院,各省省城設立書院一至二所。包括四川錦江書院在內,全國共設立書院廿二所,確定了這些書院是省立的地位,學生生活費,一律由清政府拔給學田供給。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總督文綬,布政使錢鋆等,又擴大增修書院講堂,並增置學田地產,作為學生的學習津貼之用。因此,錦江書院的辦學經費是比較充裕的。嘉慶二十四年(1819)川督蔣攸銛整頓書院,製訂《錦江書院條規十條》,加強書院管理和諸生考核。道光二十八年(1848)學生達到150人。鹹豐七年(1857)正附課學生達148人,加上外課學生總數在200人左右。

錦江書院在文翁石室舊址,成都府學側的建立,使清代成都的文廟地帶進一步成為文教區。從嘉慶《華陽縣誌》所載的“錦江書院圖”來看:書院門外莊肅,有照壁,門亦為八字門。書院內部布局極為規整,整體上分為前後四個院落,功能上亦有所區分,內部建築物更為多樣化,既講究中軸線對稱,又通過偏院和奎星閣、後園使得內部環境顯得錯落有致。前三個院落為學子問學修習之地及教習寓所,在中軸線上設門廳、大堂、牌坊、三公堂、講堂、還有東廨、西圃;後園為秀麗的奎星閣及後花園,學子齋舍在中軸線兩側的偏院中,三公堂為後院之中心建築,其內正中設道統神主,兩側為正學、理學名臣神主。講堂兩側為掌學齋舍,以封建尊卑觀念而言,“講學名公”位尊,居於中間,學子位卑,居於甬道兩側偏院。

錦江書院內環境優美,就環境建設而言,書院內有假山、樹木、亭、橋、井等,構織了一幅小橋流水的美妙畫卷。書院不但環境優美,設施完善,而且能吸引延聘到當時的名士前往講學,學者彭端淑、高白雲、薑爾常、敬華南、易簡、楊錫麟、李惺、顧汝修等均先後掌院執教講席。光緒二十七年(1902),在全國廢書院、興學堂的背景下,四川總督岑春煊宣布結束錦江書院,財產歸高等學堂,院址校舍並入成都府中學堂,即石室中學。

潛溪書院,創設於乾隆十二年(1747),院址在成都外東五養鄉,外東淨居寺,書院後有明初文學家宋濂之墓,側立二賢祠,祀宋儒趙抃、明儒方孝儒。為紀念宋濂,書院定名潛溪。明代潛溪書院有祀田八百畝,亂後無主,為淨居寺寺僧侵占者百有餘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華陽縣令安洪德,作育人才,鑒於雖有錦江書院創立於前,而士子求學者甚眾,於是查核檔案冊籍、清理靜居寺僧侵占祠舍、田產,促其歸還,請予政府立案,設潛溪書院於此。“延名師,設講席,集生徒,朝夕肆業於其中”,“一時負笈者戶外之履滿焉”。

從嘉慶《華陽縣誌》所載書院圖上來看:潛溪書院與淨居寺比鄰而居,中有二賢祠相隔,書院小巧精致,院門前有虹橋跨溪而過,門旁設有二華表,整個書院有三重院落,第一進門廳設有清風亭,第二進中堂為講堂,第三進為講師習所,二三進院落兩側廂房為學舍,後園有宋濂之墓。道光十三年(1874),華陽知縣高學濂,以潛溪書院距城五裏,每值陰雨道路泥濘,官府主徒行住不便,募資購梨花街屋宇,改建講堂,把師生遷入新址讀書。

(二)嘉慶後成都書院建設

嘉慶道光年間之後,成都創建了許多書院,此時科舉為進身之階,日益受到恢複後的地方社會的關注,成都書院也相應增多了。除地方官吏外,一些士紳加入到書院建設之中,顯示了地方社會對國家教化象征的認同和趨附。

芙蓉書院,創建於嘉慶六年(1801),清成都知縣張人龍比較重視教育,認為“化民須先隆學校,教士應首重師儒”,自捐銀二百兩,集紳耆募資七千餘金,與縣儒學教諭王子詔一起籌辦,在成都北署襪街拐棗樹購民房一所,今簾官公所街省建一公司。擴而新之,建立了成都芙蓉書院。

書院頗具規模,“自門而庭,而講堂,而山長書齋,諸生書院,共卅餘間”。並置買水田二百餘畝,“為修脯膏火之資”。芙蓉書院辦學有條理,其課程設置也是課經史時藝,但要求嚴格,“與錦江潛溪遙相輝映”。鹹豐三年(1853),經過一些周折,改遷於青龍街墨池書院間壁,有大門、二門、講堂五間、過廳五間、諸生書舍三十四室、山長寢室五間。拐棗樹原芙蓉書院改為簾官公所。

墨池書院,道光元年(1821)創建於漢代揚雄故裏,學政聶銑敏遊覽“子雲洗墨池”,懷念故人,“遂生辦學之念”,除自己捐俸,並集資購買前劍南道鄭氏私宅,“綿亙三院,內屋二百餘間,外空地四畝,後為洗墨池”。把中院作為墨池書院,左為東園,右為廉泉精舍。經過增修補葺,房舍作為講堂、學舍,其餘亭榭作為遊覽之所,園圃有蔬菜之利,“較之錦江(書院)規模又有別焉”。建立墨池書院是“以補錦江書院之不足”,“繼文翁之興學,複子雲之遺跡”。墨池書院的環境比較幽靜,空地較多,花木繁茂,“墨池者既有鍵戶下惟之地,又有賞玩之趣,學者藏修息遊地,以共講所聞,則墨池為最也”。這是一個優美的讀書地方。

墨池書院在溫江白家碾購有學田七十餘畝,房屋較多,前後園租、鋪稅亦豐,供修脯膏火頗足。道光元年以後,學生參加兩科考試,多人中試,辦學效果比較顯著。大約在聶銑敏離任後的一段時間,墨池書院曾一度衰落,“奈事無專主,不肖之輩人破壞之,各種什物、圖書,大量失散,房舍、亭榭日益剝落倒塌”。道光十三年(1833),聶銑敏之子聶有湖、聶有翰派人來川,將房契交縣,作為公所,什物、舍宇值萬金,以後書院經費日絀,“書院日益衰落,向之月榭風亭漸煤盿荒煙蔓草,向之淨幾明窗,今且破瓦頹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