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清初城市重建的曆史背景2(3 / 3)

在殘酷、頻繁的戰亂摧殘之下,有能力逃亡的富家大戶大多舉家出城,如清軍攻占鬆江之前,“江南郡縣,聞清兵厲害,皆棄城而逃”。在戰爭中城市因“士民驚避,城中幾空”,多成廢墟,到處都是人煙厥無的空城。而沒有人口居住的城市很快就荒蕪了。城市蕭條,無人居住,房屋塌陷,公共建築年久失修。戰亂使廣西南寧城“城內外無人煙,白骨盈野”。

山東一帶,“城市青草蔓衍,寥寥數椽,淒然興灶冷寒煙之慨”,“民裹足不入城”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吳達啟本》。寧國府所轄六縣,城市市民“因聞剃發之令,各自逃回地方”,“鄉紳人民自五月間已挈家陸續出城逃避,見在城不過零丁小戶”。

廣德州州府閔以棟申稱:“因建平值剿之餘邑中無官,人民逃竄,城廓空存。……見城外戰骸山積,城中影滅跡絕,闃其無人,慘傷蕭條之狀,十倍建平。”順治二年十一月,《毛九華揭帖》。

順治二年(1645),安徽巡案毛九華在戰後巡視了剛剛罹遭戰火的池州府、太平府、徽州府、蕪湖等城市的情形,由於戰爭中士兵“到處攻焚擄掠”,到處是“在在空城”。城市居民“逃亡殆盡,遺胔塞道,室有青草”。有些城市在戰爭中破壞不甚嚴重,但由於地處交通要道,大兵頻繁經過,役重累多,百務煩苦,地方負擔太重,城中百姓也隻有陸續出逃。如蕪湖等城被劫掠後,“繁昌雖未殘破,然大兵經過地方,百務煩苦,區處艱難”。百姓紛紛逃離城市。

(四)戰爭後,官府對城市失去控製,社會秩序陷入混亂,亂兵暴徒洗劫城市

戰爭中,城市處於無政府狀態中,遊民或散兵肆意破壞城市。“江南郡縣,聞清兵厲害,皆棄城而逃”,“在城之惡少,及村野之強徒,趁彼匆忙,混入黨而擄劫。又將富厚家人,鎖廳拷打,逼獻金寶”,“村間豪惡結黨插盟,或燒或殺,或劫或搶,或報仇雪怨,或倚強淩弱,青天白日放炮殺人,竟無忌憚。有力者各已其地而樹兵馬,大者千人,小者亦數百人,揚威耀武,名曰鄉兵,實為防守”。往往大兵剛過,匪兵又起,城市不得安寧。

京畿一帶,“畿輔盜賊,肆行劫掠,民生惶惶,靡有寧宇”,“諸賊黨羽已盛,千百成群,膽橫氣粗,蓄謀日狡,我以撫收賊,賊反以撫愚我”,雖戰事已畢,但“四野之劫掠如故也,民無寧宇如故也”順治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孫承澤啟本》。

保定地區,地處交通要道,“自闖賊蹂躪以後,遍地乘亂,嘯聚迫脅,良民盡為盜賊,境內幾無淨土”順治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柳寅東啟本。

直隸一帶,“烽煙甫息,人心未寧,奸宄頑凶,乘機嘯聚。始而打劫村舍,滿厭腰纏,漸則呼百召千,妄窺城市。如大名之開州、內黃,保寧之束鹿、唐縣,有徑被攻破者,有圍困飽掠而去者”順治元年九月,《王文奎揭帖》。

山東一帶與四川一樣,“有名臣寇,動號萬數賊眾者,不下五十餘營,次而招聚數百,各雄峙一方者,不知凡幾矣。然當未撫之前,猶且躲避隱藏,尚為私賊,至今受撫之後,日每殺擄行劫,反成官賊矣”。

蘇州附近城市被清軍占領後,“兵丁踐踏屋宇,拆毀千萬戶”。暴民伺機也尋機焚屋,“維城大廳一所,約值千餘金,為仇人黃履受焚其半,其餘盡拆”。

除了遊民暴徒伺機而起外,戰後駐紮城市的軍隊也對城市影響很大,如鬆江城,盡管戰爭結束,“地方漸漸安堵。而兵強民弱,其受悍之害者,又不可言矣”。戰後的駐軍也成為城市強盜。

三、明末清初四川的城市受到嚴重破壞

四川城市受損之嚴重,甚於他省。許多繁華的城市幾十年間杳無人煙,城池傾塌,成為野獸出沒之地,如昔之繁華產鹽之地富順城直到康熙二十年間仍是“數千裏內城郭無煙,荊棘之所叢,狐狸豺虎之所遊,富順之學宮其鞠為茂草者蓋數十年矣”。許多縣城因無人煙,虎患猖獗。榮昌縣知縣張懋賞主仆8人到縣城赴任,“方入城,蒿草滿地,不見一人,日未暮,群虎攔至,攫食5人”。

許多城市因沒有城池,官署堙滅,官員不得不露天而居,或暫居寺廟,或暫居他縣。順治十年(1654)“諸州縣始仍設正佐官,然城郭不可入,但得其界內有民之所,官就居之”。由於無民可治,康熙十九年,安縣與樂至兩縣共置知縣一員,“知縣往來無定所,皆以道林寺為衙舍,除春秋兩祭外,無事則假館遂寧”。康熙二、三年,安嶽始有土著回籍;康熙三十年,方營建衙署;三十一年,城中始有鋪肆。永川縣到順治十八年(1661)才始委首任知縣,但縣城已毀,知縣僑居縣南90裏的鬆子溉,直到康熙四年(1665),才遷回原縣治辦公視事。

由於城市在戰爭期間易遭洗劫,瘟疫流行,清初許多年後,城市也很難聚集人口。康熙七年(1667),“王舟知太平(今萬源),其地無城,無署,無民,無賦”。彭水縣城在順治十二年(1656),“始有人城居”。蒼溪縣,在順治十年(1654)“城不滿百家,風鶴之警所在堪虞”。順治十八年(1661)的永川,“寇盜甫盡,城郭榛莽,孑遺無幾”。忠州縣城直到乾隆初年,“市廛之民,布散田野”,從而導致“城市蕭疏,僅如村落,其十字街一帶均屬人民住房,南門外河街,米糧而外,惟有布店三間”。

川西成都周邊的縣城破壞也十分嚴重。簡陽在明代時“煙火百餘裏,廬舍數萬家,魚鹽市舶之饒不可勝算”,經過戰爭,在清初,則“榛莽千裏,野火轉□於闤匱,生靈百不餘一,萃一邑之戶口不敵繁治一望族。官斯土者,父老子弟皆可目睹而心識也”。康熙十一年(1672)漢州(廣漢)“城堞室廬,鞠為茂草”,雙流縣城入城“即頹墉廢塹,虎跡縱橫”,康熙三年,溫江縣城“亦鞠為焦土”,縣署亦“於蔓草荒煙中”。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新都縣城“中衢茅屋數十家,餘皆茂草,虎跡縱橫”。經過明末清初的動亂,四川的城市大多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清代這些城市都麵臨著城市重建的嚴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