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當作自己的鏡子,真實地反映出自我的朋奉是最難得的朋友。我們時常看到有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成親兄弟般的友誼。朋友們在真誠與友誼的基礎上互相幫助、互相提攜,也可稱之為“利用”的一種關係。
利用不是一個醜惡的東西,而是各取所需導致。一個人,無論在工作、事業、愛情和消閑哪方麵,都離不開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朋友就是如此。因為各人的能力有限,以及人際關係有所不同,而必須相互利用。借朋友之力,正是一個人高明的地方。
就社會和自然狀況來看,孤單的,鬥不贏拉幫結派的。一個人在社會中,如果沒有朋友,沒有他人的幫助,他的境況會十分糟糕。普通人如此,一個成就大事業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他人的幫助從而不能利用他人之力,任何事業都無從談起。借朋友之力,利用他人為自己服務,以讓自己能夠高居人上,這是一個人很難能可貴的地方。尤其對自己所欠缺的東西,更要多方巧借。
懂得“彈性交友”的法則交友的最好法則之一是——與之交往,但要保持彈性。人在社會上行走,必須靠朋友幫忙,雖然有些朋友不見得能幫你什麼大忙,甚至還會拖累於你,但總的來講,一個人沒有朋友會無路可走!所以,一個人不僅要廣交朋友,而且要充分動用朋友智慧,發揮他們的效力。但交友也不能亂交,如果你盡是交些不好的朋友,就會朋友越多,吃虧越多。
而現實中就有很多人交友時“彈性不足”,他們認為做人做事都應保持一個原則,交友也是如此,如:看不順眼者不來往;興趣不同者不接近;話不投機者懶得說;令人不愉快者斷交。
這裏所說的“朋友”是一種廣義上的交友,而普通朋友和我們所說的“知音”、“知己”是有所區別的。當然,我們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則,這種交友的態度和原則也無可非議,但一個人在社會上行走,還是做事有點彈性,即靈活性為好,交友也是如此。交友要因人而宜,在堅持一定原則的情況下保持彈性。以下交友原則可供參考:如果你對一個人看不順眼,或與他話不投機,但這個人並不一定是“小人”,他們有可能成為對你有所幫助的君子,如果你一律拒絕,將來未免感到可惜。也許你會說,一個人話不投機、又看不順眼,自己還要裝出副樣子去“應付”,這樣做人做事未免太辛苦了。是的,這樣是有一點你讓你覺得委曲,但一個人要有一點這樣的功夫,並且還要不讓人感覺到你是在“應付”他們。要做到這樣,隻有敞開自己的心胸,主動去接納他人。
如果他人因為某事得罪了你,或者你曾得罪過別人,雙方心裏確實有點不愉快,但絕對沒有必要結仇;如果你覺得有必要,應主動化解僵局。俗話說,不打不相識。有了這次相交,也許你們會因此成為好朋友,或者關係不再那麼僵化,至少你少了一個潛在的敵人。很多人就是難以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就是拉不下臉!其實隻要你放下自己的架子,采取主動的態度,你的這種氣度會贏得對方的尊敬,因為是你先給了他麵子。如果他還是故作高姿態,那是他的不對!不過化解僵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場合和時機,也就是說要有個借口!有些人奉行一個原則,“不是朋友就是對手”,如果這樣,敵人就會一直增加,朋友一直減少,最後讓自己變得孤立;應該改變一下原則,“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樣朋友就會越來越多,敵人越來越少!
世上的一切都處於變化的狀態之中,敵人會變成朋友,朋友也會變成敵人,這是一種社會現實。當朋友因某種緣故成為你的敵人時,你不必過於憂傷感歎,因為有一天他有可能再成為你的朋友!有了這種心態,你就能以一顆平常心來交友!身價是交朋友的一大阻礙,也是樹敵的一個原因,你千萬不要以為你是博士,就不去理會一個勤雜工,在“交朋友的彈性”這件事上,這種自我標榜的身價會使你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如果能夠做到上述彈性交友的法則,你就不用擔心自己交不到朋友,不用擔心自己的路走不通。
我們從小就開始交朋友,走上社會,交的朋友更多,而且這些朋友層次不一,等級不同。有的隻是普通朋友,有的則是摯友;有的隻是生意上的朋友,有的則是生活的知音和事業的夥伴。
我們經常會對生活中的交友感慨無限,一些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最終還是散了,有的緣盡情了,有的則不歡而散。不管怎麼散的,都是一種可惜啊!
當然,朋友失去了還可以再交,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為了避免失去朋友,讓多年的友情隨風而散,有一個交友原則值得你考慮——好朋友也要保持距離!這話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好朋友,那為何還要保持距離?這樣不就彼此疏遠、缺乏誠意嗎?而現實中很多人友情疏散,問題就恰恰出在這種形影不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