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行動關係:善於交往就不能失去人心(1)(2 / 3)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有幾個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有許多曾經被我們一度引以為近友的人,由於經不起漫漫歲月的消耗,已經漸漸疏離我們。剩下的一些,有的或許能與我們一同走完生命的長路,有的依舊慢慢地與我們分離。我們理當珍視早年的交情,當年我們不曾把密不可宣的煩擾和撲朔迷離的壯誌告訴父母,卻無一保留地說給朋友聽;當我們還力不勝任的時候,我們就曾為了同胞般的情誼而相互提攜。憑經驗來說,兒時和少年時的友情在人到中年的時候,常常變為手足的關係,這對事業上形成鼎力相助之勢以及對人生的快意而言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失去它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盡管我們可以擺出許多理由說自己隻是出於無奈:性格誌趣越來越不相投,對方的缺點越來越多等等,但是我們必須在這個問題上注意一個敵人,即那個已經為我們所熟知的頑敵:苛求完美。尋找沒有缺點的朋友的人,永遠不會有冊友。誰也不可能找到一個和自己步步合拍、一模一樣的人。20歲到23歲,麵對更強大的孤獨和更複雜的人生,本著現實的宗旨結交一些新知就顯得同樣的重要。這是我們結識真正意義上的朋友的最後三個年頭。

培根認為真正的朋友具有三種人生意義:首先是“通心”,他說:“你可以服撒爾沙以通肝;服鋼以通脾;服硫磺以通肺;服海狸膠以通腦;然而除了一個真正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可以通心的。”此所謂快樂說給朋友,歡樂從一份倍增為兩份;憂愁說給朋友,愁情由一份減半為二分之一留給自己。第二是告誡,即朋友從旁觀者的角度時常提醒我們真實的情況是什麼,以及我們怎樣做更好。第三就是亞裏士多德那句至理名言“朋友者另一己身”,也就是朋友們行為上的互助。24歲以前的朋友可以做到這些,堪稱永遠的朋友;可是,這之後的朋友則做不到,除非此後我們經曆了一段較為特別的遭遇,並在這段落魄時節裏得遇知音,就如恩尼烏斯所雲:“命運不濟時才能找到忠實的朋友。”否則,此後的朋友們就隻能是或者我們暫時有求於他們,或者他們認為我們身上有利可圖而結成的生存同盟。恐怕到了我們山窮水盡、渴望雪中送炭的時候,我們就會發覺他們和早年的知音不一樣,他們最多是在我們華麗的錦上添加一朵無足輕重的花。

以前,我們找到的都是與自己性格相近的朋友,因為和他們在一起易於交談,使人輕鬆。但是到了22歲,我們會隱約地覺得自己交友的範圍太窄了。我們嚐試著交一些和自己不太一樣的朋友。以便弄清楚自己以外是個什麼樣子。這些獨具特色的朋友們擴大了我們的視野,更加明確了我們自己的獨立性,而我們自己也通過這種新的嚐試變得更解人意和樂於合作了。

這種嚐試有利於日後為了事業而結成的功利性友誼的建設,也利於我們提早從心理上掃除模範文化的偏見和博弈論“有勝必有敗”的狹隘競爭觀。鬥爭需要藝術性、豐富性和談判雙方互益的合作性。許多人事業上的失敗和世界觀的狹隘主要是一直缺少和自己不一樣的朋友的緣故。

除了戀人之外,我們有了其他異性朋友;我們有了年齡或者比自己小或者比自己大的忘年之交,以打通時間的隔牆;我們有了更多的海外朋友,知道了外麵的世界很精彩。這時朋友們構成的總體已不僅僅是“另一己身”,它代表著社會和人性各個不同的斷麵。朋友越多,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就越全麵豐富,對信息的感知就越快速靈敏,生存能力也就越強,成功的指數也就越高。

俗話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橋。一個涉人社會生活的人,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個沒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須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也必須這樣。就算我們渾身都是鋼,也打不了幾個毛釘。不過,“他人”隻是一個泛泛的概念,有些不著邊際,而且這些“他人”大多都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關係很一般的人,他們大多都不能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他人”中隻有一種人能夠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那就是——朋友。這些貼近你的親朋好友,總是給你各種各樣的幫助。

如果你的朋友心胸非常開闊,很值得信任,你可以對他講所有的心裏話,那麼,你一定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所謂“摯友”,就是比自己的親屬還要親密的朋友。有些無法向家人訴說的煩惱,我們可以向摯友來傾訴。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友人是第二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