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行動關係:善於交往就不能失去人心(1)(1 / 3)

做成大事需靠人才打天下。沒有可用的人,一定是沒有成效的掌控者。

學會交友是你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走上社會就要學會交際,不會交際你就會失去成功的機會。中國有句江湖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所以,學會交友是你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交友的方法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下麵告訴你怎樣學習交際:

(1)要學會善結師緣,多拜師有助進步。

許多人認為靠自己學習、讀書,很難有成果。但如親近賢能的師友,彼此探討學習君子之道,可以養成高貴的人格;在處世的待人接物上,就沒有不周之處。古人有欲成大誌者,必先拜訪名師,求師的目的是為了養成高貴的人格。使人際交往做到有禮有節,不無周到之處。

(2)人情世故要融會貫通,才能左右逢源。

對世間人情進行細致觀察,將所學徹底融會貫通,便能靈活運用於世間各種情態,使人格亦可達於真善美的完美境界。這樣不僅能有益於處世能力的提升,人際關係的左右逢源,而且不至於墮落成一個大惡人。

(3)要學會交際,就要摒除私欲,不圖私利。

為了求生存,人們難免有私心或私欲。完全沒有私心的境界,隻有聖人才能達到,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但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時,千萬不能使自己成為私心、私利或私欲的奴隸。這是因為私心本來是出於私欲和私利而考慮的,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玩弄私心的人最後總是自食惡果。

(4)要學會樂於傾聽,善於傾聽。

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人。因為,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集合眾智,就成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既然自己並非萬能,不可能知曉一切事物,所以需要用別人的忠告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要搞好人緣就要培養樂於傾聽、善於傾聽的謙虛心胸。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用謙虛的心胸,來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如此則人人都會視你為知己。

(5)生活中要學會寬容大度,理解體諒。

俗語說“千人千麵”,而人心的差異和特別,則又勝過人的麵孔。所以凡事要尊重別人特點,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別人、衡量一切,應該多為他人著想,凡是忍讓,尊重他人的生存價值,彼此和睦相處。惟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交際範圍才會越來越廣。

(6)要學會識別真假,認清是非。

現在社會上是真假魚目混珠,好人壞人難於辨清,所以學會識別就是要客觀的觀察人和觀察事情。看人要看他的本質,看事要看事情的真相,不能被表麵現象蒙住了眼睛。待人接物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又必須來自你真實的觀察和調查。不要輕易地相信人,也不要輕易地懷疑人。

(7)要學會沉著冷靜,泰然處世。

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小心就失去了朋友,常常是因為遇事沉不住氣,三言兩語引起爭吵導致關係破裂。

怎樣才能遇事不慌,沉著冷靜?

首先,要有一顆平常心。麵對各種生活問題以平常心態去應對,就不會引起衝突。

其次,無私才能冷靜。失去理智的原因常常是以一己之私利衝昏頭腦,不顧其餘。心中無私念就能夠泰然處之。再次,養成遇事不急於發表意見的習慣。就是遇事先要觀察,然後思考,判斷成熟,然後發言。這樣就會冷靜處理問題。

(8)要學會在生活中隨機應變,積極靈活。社會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人一生都不改變自己,這樣的人是不會取得成功的。現在我們社會正處於改革開放時期,隻有及時抓住機會,調整自己的狀態,才能取得成功。在交際中也是一樣,人的思想變化是非常快的,如果對方已經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你還要喋喋不休地大講特講,你肯定就要失去一位朋友。所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是社交場上的必修之課。

朋友者另一己身

人與人的關係,從降生到死亡有過無數次大變革。最初來到世上,我們彼此之間都一絲不掛,男女嬰兒的區別也隻不過那麼一處;但是兩歲前後,我們的個體意識開始成長,開始趨向於不認可別的孩子,會把別人手裏的蘋果搶到自己這裏,有時我們還與陌生的孩子廝打起來;過不了多久,我們又都會學唱一隻兒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這種相互團結的社會文化注入我們心裏,除了與所有的人保持平和,我們還特意憑借天然的好惡與那些鄰居的孩子、誇獎過自己、給過自己糖吃的人,以及比自己有本事的小朋友密切來往;大約六七歲,我們第一次比較明顯地以家庭區別每一個人,罪犯、父母關係不正常、窮人的孩子受到歧視,自身有生理缺陷、體質弱智力差的人也受到集體的冷落;到了青春期,男女性別差異極度增加,12年來的經曆、幻想以及來自遺傳的因素在我們身體裏進一步生根發芽,我們不能與異性交朋友,這真是遺憾;到了14歲左右,少年之間已明顯地分出了交往圈子,有共同誌趣的人走到一起;16歲,我們與父母越來越遠;18歲發現社會和曆史有問題;20歲自己成長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小世界,至此人與人之間常常隔牆而鄰,甚至自己和自己鬧別扭,我們在茫茫人海裏感到萬分孤獨。我們需要兩種東西安慰心靈的痛苦:一種是愛情,另一種就是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