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劃時代的探險行為不是時時發生,也不是每一個冒險家都會碰到的機遇。正因為這樣,日常生活中、科學實驗、軍事行動及工商活動等所要的冒險精神更有普遍意義,更值得人們思考、體驗。
美國大亨哈默18歲接管父親的製藥廠,22歲就成為環球矚目的大亨,其成功奧秘之一就是具有足夠冒險精神。像他和前蘇聯作生意,當時是1921年,蘇聯剛打完仗,接著年成不好鬧饑荒。哈默聽說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鼓勵外商投資。當時西方世界對這個紅色國家充滿魔鬼般的恐懼,沒人敢問津,但哈默卻躍躍欲試。他先和列寧做糧食生意,覺得列寧挺好,各取所需,哈默賺了一筆。後來他又果敢地在蘇聯投資辦企業。哈默一生商業成就為人稱讚,而他在前蘇聯的冒險成功尤其值得稱道。
敢為別人所不敢為
在很多情況下,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就是因為他們敢為別人所不敢為。
走運的人一般都是大膽的。除了個別的例外情況,最膽小怕事的人往往是最不走運的。幸運可能會使人產生勇氣,反過來勇氣也會幫助你得到好運。當然,“大膽”不同於“魯莽”,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你把一生的儲蓄孤注一擲,采取一項引人注目的冒險行動,在這種冒險中你有可能失去所有的東西,這就是魯莽輕率的舉動。如果你盡管由於要踏人一個未知世界而感到恐慌,然而還是接受了一項令人興奮的新的工作機會,這就是大膽。
J·保羅·格蒂是石油界的億萬富翁、一位最走運的人,在早期他走的是一條曲折的路。他上學的時候認為自己應該當一位作家,後來又決定要從事外交工作。可是,出了校門之後,他發現自己被俄克拉荷馬州迅猛發展的石油業所吸引,那時他的父親也是在這方麵發財致富的。搞石油業偏離了他的主攻方向,但是他覺得,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外交生涯延緩一年。他想試試自己的手氣。
格蒂通過在其他開井人的鑽塔周圍工作籌集了錢,有時也偶爾從父親那裏借些錢(他的父親嚴守禁止溺愛兒子的原則,他可以借給兒子錢,但是送給他的則隻是價值不大的現金禮物)。年輕的格蒂是有勇氣的,但不是魯莽的。如果一次失敗就足以造成難以彌補的經濟損失的話,這種冒險的事他從來沒有幹過。他頭幾次冒險都徹底失敗了。但是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產油井,這個油井為他打下了幸運的基礎,——那時他才23歲。
是走運嗎?當然。然而格蒂的走運是應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錯。那麼格蒂怎麼會知道這口井會產油呢?他確實不知道,盡管他已經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事實。“總是存在著一種機會的成分的,”他說,“你必須樂意接受這種成分;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會捆住自己的手腳。”廉·丹佛說:“冒險意味著充分地生活。一旦你明白它將帶給你多麼大的幸福和快樂,你就會願意開始這次旅行。”世界的改變、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抓住時機,適度冒險的人。有些人很聰明,對不測因素和風險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點險,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永遠隻能“糊口”而已。實際上,如果能從風險的轉化和準備上進行謀劃,則風險並不可怕。
茫茫世界風雲變幻,漠漠人生沉浮不定,而未來的風景卻隱在迷霧中,向那裏進發,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陰晦的沼澤,深一腳淺一腳,雖然有危險,但這卻是在有限的人生道路上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
1990年,在溫布爾登舉行的網球錦標賽女子組半決賽中,16歲的南斯拉夫女選手塞萊絲與美國女選手津娜·加裏森對壘。隨著比賽的進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塞萊絲的最大對手並非加裏森,而是她自己——賽後,塞萊絲垂頭喪氣地說道:“這場比賽中雙方的實力太接近了,因此,我總是穩紮穩打、隻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輕易向對方進攻,甚至在津娜第二次發球時,我還是不敢扣球求勝。”
而加裏森卻恰恰相反,她並不隻打安全球。“我暗下決心,鼓勵自己要敢於險中求勝,決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津娜·加裏森賽後談道:“即使失了球,我至少也知道自己是盡了力的。”結果,加裏森在比賽中先是領先,繼而勝了第一局,後來又勝了一盤,最終贏得了全場比賽。
當遇到嚴峻形勢時,人們習慣的做法是小心謹慎,保全自己。而結果呢?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縮小自己的損失上。正像塞萊絲的經曆一樣,這種人的結果大都會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