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風險麵前》的寓言故事,它是這麼講的:一個魂靈要求老天爺派給他作一個最好的“形象”。老天爺回答:“你準備做人吧。”“做人有風險嗎?”靈魂問。“有,勾心鬥角,殘殺,誹謗,夭折,瘟疫……”老天爺答。“另換一個吧!”“那就做馬吧!”“做馬有風險嗎?”“有,受鞭笞,被宰殺……”他又要求換一個。換成老虎,得知老虎也有風險。再換成植物,了解植物也是存在風險。“啊,恕我鬥膽,看來隻有您老天爺沒風險了,我留下,在你身邊吧!”老天爺哼了一聲:“我也有風險,人世間難免有冤情,我也難免被人責問……”說著,老天爺順手扯過一張鼠皮,包裹了這個魂靈,推下界來:“去吧,你做它正合適。”
不甘平庸,不喜四平八穩,追求標新立異的品格,是美國早期拓荒者艱苦創業時形成的優秀心態,美國心理學家法蘭·花裏對本國曆史上的名人進行了20餘年的心理研究,找出了他們性格的共同點,即:T型性格,即英文酷愛“尋求刺激者”的簡稱(ThrillSeekers)。這些名家酷愛競爭和冒險,樂於“刺激”自己。因而,他們熱情澎湃,充滿活力,始終保持一種昂奮進攻的態勢。
美國人的這種傳統和性格,哺育了美國社會的英才偉人。使他們在運動場上敢拚敢搏,摘取了一個個世界冠軍;在科技領域內,敢於標新立異,掀起了一個又一個新思想的浪潮。這種美國式的冒險精神,造就了敢於投入競爭,始終生機勃勃,追求創新進取的美利堅民族。
錘煉這種T型性格,對現代青年尤其是奮發向上、渴求成功的青年,更為緊迫。相比較而言,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中庸哲學對冒險、競爭是鄙視的。“溫良恭儉讓”的古訓是育才的準則。君子型人才備受推崇。今天,每一位奮鬥者都應學習異域民族中的冒險精神,並將其融進自己的性格之中,要顯示出自己的勇氣和膽量,要樂於做一個挑戰者,樂於在競爭中展示自己,造就自己。
在當今的中國,西方人的挑戰精神、風險意識受到了中國青年的青睞。他們在探險中尋覓自己的精神家園。1993年7月,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有個25歲的學生李金芳,為了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尋找一種與自然碰撞的機會,毅然選擇了一次以生命作賭注的冒險。他身背行囊,走向了被稱為現代文明的神經末梢——青海的格爾木。旅途中,山險、路陡、缺氧、狼群襲擊……每挪一步都會感到死神就站在麵前。他以頑強的毅力,在對自己生存能力的挑戰麵前成了勝者。
但是,不論是挑戰還是冒險,你首先應該具備超然勇氣。隻有勇氣,才能使你戰勝脆弱,笑對磨難。它能使你產生一種強烈的期待感,不斷催促你奮力前行。勇氣,是飛鳥振翅翱翔的雙翼,它能助你飛向理想的、瑰麗的彼岸。
勇氣和沉著是一種力量,它能使我們在生活的各種襲擊麵前站穩腳跟。不要事事小心翼翼,切莫處處誠惶誠恐。在風霜雨雪麵前,做“咬定青山不放鬆,立身原在破崖中”的青鬆,無疑是成才者的選擇。
“要想成為大贏家,就得不屈不撓,奮鬥到底!”這是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母親對女兒的訓導。謝軍在“世界之戰”的世界冠軍爭奪賽中,戰勝了前蘇聯的4次世界冠軍得手齊布爾達尼,改變了數十年來歐洲選手獨霸棋壇的局麵。她的成功,有諸多原因,其不畏權威、敢於挑戰、善於挑戰、頑強的意誌、毅力等優秀心理素質,是其克敵製勝的法寶。
要知道一旦達到“山登絕頂”,就會有“高處不勝寒”的寂寥;隻有能“更上一層樓”,才能麵對更廣闊的天空。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際,如果不再開拓奮進,就會覺得生活乏味空虛,甚至造成終生的遺憾。
突破現狀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維持現狀比較容易,也不會有很多的麻煩。一般人都毫無例外地認為:如果用過去的方式經營事業,照樣能發達的話,絕不用輕易地改變什麼。但是,如果你隻維持現狀,不求進步,用不了多久,就一定會走下坡路。“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時代是發展的,人的思想需求和習慣也不斷發生變化,誰無視這個事實,誰就得走下坡路。古人雲:“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千百年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在於不斷追求,不懈努力。而固步自封、沾沾自喜者就難免跌跤。
挑戰失敗的首要表現就是你要敢於失敗
失敗固然可怕,但是如果沒有一次次的失敗、教訓,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實現,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不怕失敗,而且還要挑戰失敗。
不怕失敗、挑戰失敗的首要表現就是你要敢於失敗,敢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