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行動挑戰:嚐試風險是最大成功之始(1)(2 / 3)

抓機遇也像一切冒險一樣,你必須先放棄某些確定的已知和輸贏,去探取你也不知是否真會更好的下一步。如果抓機遇是件很容易的事,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話,那麼也許就毋須冒險了,人人都會活得美滿成功了。

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創造機會,卻想不冒風險,那是不可能的。創造機會者清楚知道風險在所難免,但他們充滿自信,在風險中爭取事業的成功。

中國女企業家吳士宏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喜歡先跳起來,再找落腳點。”這就是一種敢做敢為的成功者精神。創造機會者一般不會貿然去冒風險,他們會衡量風險與利益的關係,確信利益大於風險,成功機會大於失敗機會時,才進行嚐試。

風險的成因,是形勢不太明朗。若成功與失敗清楚擺在麵前,你隻需選擇其一,那不算風險。但當前麵的路途一片黑暗,你跨過去時,可能會掉進陷阱、深穀裏,但也可能踏上一條康莊大道,很快把你帶領到目標中去。於是風險出現了。前進或停步,你要作出抉擇。前進嗎?可能跌得粉身碎骨,也可能攀上高峰。停步嗎?也許得保安全,但也許錯過大好良機,令你懊悔不已。

冒風險,就要預備付出失敗的代價,要作好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

南北戰爭前,時局動蕩不安,各種令人不安的消息不斷傳來,戰爭的陰影籠罩著美國的大地。人人都在忙著安排自己身邊的事,忙著安排家庭、財產。而約翰·洛克菲勒卻在運用他的全部智慧思考怎樣利用這場戰爭。戰爭會使食品和資源缺乏,還會使交通中斷,使市場價格急劇波動。洛克菲勒為自己的發現驚呆了,這不是一道金光燦爛的黃金屋嗎?走進去,洛克菲勒將會滿載而歸。那時的洛克菲勒僅有一個資金4000元的經紀公司,而且其中一半的資金屬於英國人克拉克。洛克菲勒對這個問題著了迷,甚至和女友的父親談話時,也禁不住發問:“要是發生戰爭,北方的工業家和南方的大地主,哪個更賺錢?”這句唐突的問話使未來的嶽父無言以對,並對他投以輕蔑的目光。洛克菲勒匆忙回到他的辦公室,對夥伴克拉克說:“南北戰爭就要爆發了,美國就要分成南北兩邊打起來了。”“打起來,打起來又怎麼樣呢?”克拉克一副迷迷糊糊沒有睡醒的樣子。洛克菲勒胸有成竹地決定,“我們要向銀行借很多的錢,要購進南方的棉花、密西根的鐵礦石、賓州的煤,還有鹽、火腿、穀物……”克拉克驚詫無比,攤出雙手:“你瘋了,現在這麼不景氣!可你……”洛克菲勒嘲笑克拉克的無知,他說:“明年我們的目標是取得3倍的利潤。”他昂著頭,冷靜而又自信。在沒有任何抵押品的情況下,洛克菲勒用他的設想打動了一家銀行總裁漢迪先生,籌到一筆資金,一切都如洛克菲勒預料的那樣,第四年他們小小的經紀公司利潤已高達1.7萬美元,是預付資金4倍。在第一筆生意結賬後僅僅兩周,南北戰爭爆發了,緊接著,農產品的價格又上升了好幾倍。洛克菲勒所有的貯備都帶來了巨額利潤,財富就像滾動的雪球跟隨著戰爭的車輪。等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洛克菲勒已不再是個小小的穀物經紀人,而是腰纏萬貫的富翁,並開始染指石油工業。洛克菲勒在風險中的決策是他事業的一個轉折點,他在後來的經營中,始終記住了這一要訣:機遇存在於動蕩之中。

動蕩越大,風險越大,機遇給予的成功指數也就愈大,有的人由於怕承擔風險,而任憑機遇與自己擦肩而過;有的人則以超人的膽略捕捉了它,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位成功者說:“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在安全中成就偉業的。”

冒風險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算一個構想成功的機會,要能夠判斷出“有所為的錯誤”和“無所為的錯誤”,想一想為什麼沒有上大學的愛迪生可以當上發明家。因為一個人從7歲小學一年仍能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為止,一年要經過三次或四次的考試,隻要他有一次不及格,他就被淘汰出局。然而發明家卻是那種幾乎總是失敗的人。他嚐試和失敗的次數可能不下千百次,而隻要成功一次,他便“入局”了。所以,這裏最主要的是要嚐試“智慧的失敗”,一直到獲得成功為止。

風險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勇於冒險,敢於挑戰生活,才有多彩多姿的人生。英國俗諺說:“冒險越大,榮耀越多。”這種冒險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你的智慧和能力的挑戰,絕不是冒冒失失地無端逞強及希圖僥幸的投機取巧。

風險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樂於迎戰風險的人,才有戰勝風險,奪取成功之望。貪戀蜷縮在溫室中、保護傘下,並非當代青年的選擇。妄想處於一個沒有風險的世界,隻能是海外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