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實現自己的心中事當成“製作奶酪”,那麼一切都會變得積極,會增加許多成功工作的附加值。
學會“歸屬”工作
人是合群的動物,人類社會是由各種社會團體相互聯係所構成的網絡,幾乎每一個人都在特定的團體內生活,即使離開了某一個團體,也會很快地進入另一團體。每一個團體都有特定的規矩、目標和章法。一個人能否很快地使自己融人某一團體,被團體成員、尤其是團體領導人所賞識、認可和重用,常常在大多數情況下決定了他在該團體的命運與前途,歸屬適應能力之重要,可見一斑。
什麼叫歸屬適應能力?歸屬適應能力就是指一個人通過努力使自己被其團體主要領導人及相當一部分團體成員所接受、認可和賞識的能力。它一般包括下述內容:
(1)自我約束能力,即自覺地接受和適應社會或團體(包括正式團體與非正式團體)及其成員監督和約束的能力。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軍有軍紀,黨有黨章。任何一種團體都有一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規矩,一個人要想被團體所接納,就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如犧牲一部分自由,履行一部分義務,承擔一部分工作,割舍或壓製自己與團體目標不很相稱的興趣與愛好,遵守團體法規和紀律並服從指揮。任何一個團體要維持自己的正常運行,都需要一定的規章製度來約束其成員。在很大程度上,較多的自由隻有在自己被某一社會或團體接納後,才有可能取得。
(2)服從團體安排,忠於職守,兢兢業業,不怕困難,圓滿完成團體交給的任務。
(3)精通本職業務,即勤奮好學,努力熟悉和掌握本職業務。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本專業的行家裏手,成為團體內不可缺少的齒輪和螺絲釘。是否“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開拓一行”,使自己具有與團體目標相符的特長和專長,這同樣是使自己成為團體內合格成員的一項重要資本。
(4)善於自尋位置,即善於根據社會和團體內形勢的變化,對自己所應承當的社會與團體角色進行適當的選擇與調整,或當仁不讓,有所作為,積極參與,努力發揮;或安分守己,甘當配角,謙虛謹慎,默默無聞。任何團體都需要人當主角,也需要人當配角,改變現狀與適應現狀不容易,沒有相應的膽力、毅力和技巧,找不到自己最佳位置的人,是很難在團體內立足的。
(5)自薦和反抗。如果由於小人的排擠,工作成果一再被人無視,工作能力一再被人貶低,為人品行一再被人別有用心的詆毀,而領導者或由於工作繁忙,或由於被小人包圍,或出於白衣秀士王倫式的小肚雞腸及其他考慮而對其長期視而不見、置若罔聞的話,就隻有以自薦和反抗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來引起領導的關心和注意,以圖問題的合理解決。人既然來到世上,就不要怕得罪人。歸屬不等於依附,也並不完全等於寄人籬下,俯首貼耳,逆來順受,仰人鼻息。男兒有膽即是才,沒有幾分豪氣和野氣的人,是很難打開局麵的。從另一角度說,這往往是更高形式的歸屬適應能力,對於這樣做的人的膽識往往有著更高要求。當然與這一團體決裂,或改換門庭、另尋“明主”;或揭竿而起、自立山頭,則屬於問題的另一方麵了。中國有些老話:“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吧。”“吃虧是福,能忍自安。”“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天寬地闊。”中國也有一些新話:“任勞任怨”、“不計名利”、“甘做老牛”、“無私奉獻”。裴多斐則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總之,一個人將自己歸屬於某一個團體,既有可能抬高自己的身價,發揮自己的才華;也有可能貶低自己的價值,束縛和埋沒自己的才華。何去何從,隻能靠每個人自己加以分析、判斷和選擇,有的選擇要進行多次才能完成。而歸屬適應能力的存在、運用與發揮的訣竅,也正在於此。
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
多年來研究者們便發現,人們不被雇用或丟掉工作的首要原因除了“缺乏特定技能”之外便是不善於工作時與人相處。要想在新環境中表現出色,必須先找出並學會那些隱藏著的微妙的規矩,升職才有希望,才能與合作人保持良好的日常交往。要想工作效率高,你還得通過與同事的每日交往打破一些謎,比如說等級製度、穿著習慣、常規和個人特征。(你的工作單位中有“長舌婦”、“告密者’、“母雞媽媽”、“活躍的單身漢”、“替罪羊”和非官方領導嗎?)要想和同事相處愉快,得學會對和自己不同的人保持寬容之心,與他們和氣地打交道。當然光有這些還不夠。在許多情況下,小組成員各承擔總任務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作為成員的你必須和他人對目標及方法達成一致意見,並能做到相互依靠。合作時,我們要給予別人指導或自己接受指導,分享觀點和獎勵,這就需要我們有耐心、友好、寬容、審慎和機智。如果有人不具備這些品質的話,我們還要有處理矛盾的能力。
當人們麵臨壓力、責任不明確或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時,這種矛盾會表現得格外突出,這種情況同時也給了人們一個機會去認清彼此的差異。另外在實際情況中,人們有時會無意中卷入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