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行動力量:敢於克己,才能贏得勝局(2)(1 / 2)

一個患這種“思想病”的人每找一次借口,這種借口在他的潛意識中就更進一步紮根。幾經反複,“思想病”轉為消極的癌疾。最初,病人還知道借口隻不過是一類似於流言的東西,但謊言重複三次也就成為真理。終於,借口便真的成了你不能成功的原因。

在你製訂的成功計劃中,首先要使你自己對借口——失敗病毒具有免疫力。

學會變被動為主動

人的一生是正確與錯誤、成功與失敗交織的一生,每個人都在嚴酷的生存競爭中苦苦掙紮,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成功與失敗是人生的兩個極端,又隻在咫尺之間。有人把它們稱之比鄰而居的門戶,也有人說它們不過是前後步伐,其結果相距那麼遙遠,又如此緊密相連,成敗的轉換隻是瞬息之間,沒有永遠的失敗者,也沒有永恒的成功者。隻有經得起成功,更經得起失敗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在遭遇失敗時,我們不妨自己說:“失敗隻是暫時停止的成功而已!”

每當出現錯誤時,我們通常的反應是:“真是的,又錯了,這次是哪裏不對?”從另一方麵看,有創造力的思考者會了解錯誤的潛在價值,而說些類似:“看這個!它能使人們想到什麼?”的話,然後他會利用這錯誤當做墊腳石,來產生新創意。事實上,整個發明史充滿了利用錯誤假設和失敗觀念來產生新創意的人。哥倫布以為他發現了一條到印度的捷徑。開普勒偶然間得到行星間引力的概念,他是由錯誤的理由得到正確假設。再說愛迪生還知道上萬種不能製造電燈泡的方法呢。當出了差錯,或遭受某個挫折,造成了某種損失後,成功者會汲取教訓,設法補救,以扭轉不利局麵,變被動為主動。19世紀初,歐美各國的采礦業日益發展起來,但礦下作業的照明工具還十分落後,礦工們需要舉著蠟燭在黑暗的礦下艱苦采掘,稍不留神,燭火點燃了瓦斯就會發生可怕的爆炸,許多礦工為此慘遭死亡。應礦界要求,當時身為皇家學會會長的英國科學家戴維,經過千辛萬苦,終於發明了一種用鐵絲網罩著“燭火”的“安全燈”。由於這種燈不容易引起瓦斯爆炸,因而深受礦工歡迎。然而,以“清高”自居的戴維,竟在沒有及時地申請專利的情況下,就輕易公開了這一發明成果。於是,不法之徒見利忘義,乘機紛紛粗製濫造,一批又一批的劣等商品拋到了市場。結果,礦工們用了“便宜”的劣等品,事故疊起,死傷的人數急劇增加。戴維耳聞目睹此種慘劇,於心不安,深感悔恨,逐漸明白了是他昔日的失策導致了無數礦工的死亡,這實在太蠢了。如果他當初及時申請發明專利,那就會受到專利法的保護,不會允許他人侵權,就會進一步激勵人們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在他發明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研製出一代勝過一代的“安全燈”。

戴維放棄了專利申請,造成了意外的嚴重後果,他的悔恨已為時晚矣!可惜,可歎!

1984年3、4月,日本富士銀行紐約分行的一位主管,從事外彙投機買賣,連續幹了20次,差損似滾雪球那樣聚然增大,達115億日元之巨。若頭幾次買賣發生差損後,立即進行反思,敗局還不至如此,甚至還可反敗為勝。失敗後的反思,可頓悟而自知。美國立後得公司董事長埃德溫·蘭德,在創業時先後研製的汽車用品,就產品質量而言,是無可挑剔的,但都遭到了失敗,或因已經有人發明,或因用戶拒絕購買。他冷靜反思,終於悟出了失敗的原因,開始在技術與市場的交叉點上開發新產品,研製成風靡全世界的1秒鍾相機和即時顯影技術。

商戰中遭遇失敗後,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針對性地采取補救措施,以防損失繼續擴大,也防止再次重複所犯的錯誤。亡羊補牢雖有點“馬後炮”的味道,然而卻是十分必需和必要的。

失敗是成功之母,更應該說失敗是進步的裏程碑,是勇者、強者與懦夫的天然國界。

還是一位大哲人說得好:對於成功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隻有敢於麵對現實,不怕失敗的滅頂之災,人們才可以達到成功的彼岸。

用微笑化解傷感

從西方人的眼光看來,東方人有一種行為很難令人理解,那就是失敗後的自我解嘲。例如,眼看就要衝進公共汽車裏了,不料車門卻噠地一聲關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人都會撲哧地笑了起來。或者有人買了好幾張獎券,結果一張也沒中,卻一麵說,一麵笑了起來。西方人看到這些情景真是難以理解,這也難怪?因為西方人碰到此類情況,必然會頓足捶胸,懊悔不已。

然而,在東方式的自我解嘲裏,卻意味著獨特的生活技術。這就是用嘲笑來緩和因失敗所造成的失望感。一般人皆以為嘲笑無疑是因優越感而來的,在某種情況下,嘲笑自己也無疑是對自己缺乏某種優越感。換句話說,好像嘲笑他人一樣地嘲笑自己,可使失敗後的自我得到心理上的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