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行動力量:敢於克己,才能贏得勝局(1)(1 / 2)

優秀工作的品性,不是玄而不可見的,而是集中體現在你落實自己計劃的一舉一動,即抗壓、避錯、積極、開朗等做人精神。

成為抗爭困境的鐵人

當我們麵對失敗時,若是心中產生自怨自艾的想法,將會招致嚴重的挫折感。這種否定的思緒會長久地深植在心中,而且不斷地在我們的想法和行為上表現出來。一旦你的腦海中,充滿失敗的感覺後,你的外在行為將會表現得和你的想法一致,而且愈陷愈深。

這種情況會持續且愈變愈糟,除非你心中的挫敗感能消除。以銷售員為例,當他處於長期的業務低潮後,若是能創下一筆驚人的銷售業績,則在他心中長久以來的低落情緒,將可戲劇性地一掃而空。

自我肯定能誘發光明積極、活潑開朗的個性而漸漸奠定信心的基石,有了自信為基礎等於向成為英雄豪傑的目標邁開一大步,因此而成功立業的類型真是細數不盡。

俄國偉大的醫學家米契克夫總是充滿自信,他從小就養成積極自我肯定的習慣,尤其是青年時代常常對自己或別人宣示:“我的才能出眾,對事物熱衷的程度無人能比,並能專心一致,我成為著名學者,是指日可待的事。”

把自己的理想或決定向別人宣示,無異於訂下不能反悔的契約,實不失為自我肯定的好辦法。這種做法能把自己推向目標,努力邁進,產生一種鞭策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自我肯定的途徑很多,以“戒煙”為例,自己先痛下決定,再四處向親友宣布此項決定,結果有人因此戒除煙癮,這種自我肯定的方法,與米契克夫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盡管其內容、範圍有大小之別。

如果自我肯定過於勉強,往往會帶來反效果,但反複的自我肯定,仍是有助於消除反效果,所以勉勵自己、勇於作為,仍不失為好現象。米契克夫因此而成功,就是一個範例。要求自我肯定,不如索性邁開大步去做,在“神之子”的暗示環境中成長的亞曆山大,有一天受傷而流血,自言自語地說:“怎麼回事?我也像平常人一樣,受傷就會流血?”這句話未免過於自誇。身處於無情的現實中而喪失自我目標的人太多了,畏畏縮縮、作繭自縛者更處處可覓。即使如此,仍不能抹殺我們自我肯定的努力。

處在逆境中,有的人會為了想脫離逆境而奮鬥,有的人卻會為了無法克服逆境而墮落下去。當然,能成功的一定是前者,自暴自棄毀滅自己的則是後者。

人可說是環境的動物,人的性格也並非天生就如此,而是看出生以後的環境如何而決定。有人說,能考上名牌大學的人都是因為教育環境好的緣故。不管環境如何,始終認為自己一定要成功的人最後一定會成功。凡事應該認真奮鬥,否則會被環境壓垮,而無法成功,尤其被環境壓垮時,人的意誌容易消沉。最重要的是,愈處於逆境中愈要有想掙脫出來的這種強烈意誌。

寫過《包法利夫人》一書的福樓拜曾說:“你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並非是成功那一天,而是能從悲歎和絕望中湧出對人生挑戰的心情和幹勁的日子。”

成功並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是能在逆境中,繼續奮鬥努力的精神。成功隻是那些努力的一個成果而已。

被稱為天才,留有九大交響曲以及很多不朽名曲的貝多芬,得了堪稱音樂家致命傷的耳聾,但是他卻能突破這個障礙,向音樂奉獻了一生才華。貝多芬說:“勇氣就是不管身體怎樣衰弱,也想用精神來克服一切的力量。25歲是男人可決定一切的年齡,不要留下任何悔恨。”

小的錯誤也要分析

每一個人都遭受過失敗,而且不隻一次。如果有從未遭受過失敗的人,那他一定什麼事都沒做過,這樣固然不會有失敗,當然也沒有成功的體驗。

有許多有成就的人,開始做什麼事情都無法成功,經常失敗,然而卻毫不氣餒,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最後終於成功。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對失敗所采取的態度。通常消極的人自責傾向較為強烈,把過錯全部往自己身上攬,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無法從消極中逃脫,也不能麵對失敗,潛意識裏總想遺忘不愉快的經驗。

然而,即使忘了種種的失敗,但失敗的事實依舊存在,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承認它,靜下心來考慮其前因後果,把失敗的原因找出來。仔細地想想,之所以沒有成功,除了自我本身的因素之外,是否還包括種種外在原因?別人來做也許並不比自己好。隻要具體分析失敗的原因,下次再遇到相同情況,便能警戒小心。

“錯誤”是知識進步的泉源,在科學的領域裏,失敗的累積造就了無數的發明,從上一次失敗中,可以發現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

從失敗的體驗中學習找出應付下一步的良策。“失敗”的事實也許給你很大的影響,但隻要不怕失敗,行動便會永遠積極。

為了透視你所麵臨的損失,我在下麵列出一些最常見,而且也是具有破壞性的失敗原因。當你發現在你身上曾出現過任何一種原因時,切勿太過自責,你應該做的是下決心處理這些失敗的原因,而且應該馬上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