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意改善自己,因此無從突破
有些人總是急於改善他們的環境,但從不願意改善他們自己,因此他們無從突破。不怕自我犧牲的人,永遠不會失敗,且必能達成他心中所定的目標。不管是凡夫俗子,或是神仙聖賢,都適用這項真理。即使是以發財為惟一目標的人,也一定要做出重大犧牲,才能達到他的目標。
有個很可憐的人,他極為焦急,認為他的環境和家庭情況應該獲得改善,然而他卻時時逃避他應該做的工作,並認為他有權欺騙他的雇主,因為他認為他的薪酬太低。像這樣的人根本不了解這些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真正成功的基礎,這不僅造成他的不幸,而且實際上也替他自己招來嚴重的不幸,因為他沉迷於懶惰、欺騙及怯懦的思想。
有一個富人,由於貪食,成為一種慢性疾病的受害者。他很願意花費大把鈔票,來醫治自己的貪食症,但他又不願放棄他貪食的欲望。他既要滿足他貪愛豐富及非自然食品的欲望,又想保持他的健康。這種人完全不能獲得健康,因為他尚未學會健康生活的第一課。
有個雇主,他采取欺騙的手段,以避免正常發放的工資,希望以此獲取更大的利潤。這種人不能發達,當他發現自己的財產及名聲都已破產時,他隻會埋怨環境,而不知道他的情況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我介紹上麵三種人,隻是為了說明這個真理:人是周遭環境的製造者(雖然,他幾乎沒有察覺到這一點),而且,他雖然朝著一個很好的目標前進,卻又不斷地放縱那些與此目標不一致的思想與欲望,因而使他自己的努力受到挫折。這些例子幾乎可以毫無限製地繁衍及變化下去,但這一切並非不能改善,如果你下定了決心,遵循自己心智及生活中的思想法則,那麼,外在環境就不能被拿來當做理由。
不過,環境是如此複雜,思想又是如此根深蒂固,而個人的幸福又有著如此大的變化,因此,一個人的靈魂狀態,是無法由他人根據他生活的外在情況加以判斷的(不過,他自己可能知道)。一個人可能在某些方麵很誠實,然而卻為貧困所苦;另一個人在某些方麵欺詐作假,卻能發財致富。一般人的結論通常是這樣子的:前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誠實了;後者之所以發達,是因為他太不老實了。但這是膚淺的判斷,它假設那個誠實的人幾乎擁有全部的美德,而那個不誠實的人則幾乎是完全的腐化。從更深一層的認識及更廣泛的經驗來看,這種判斷是不正確的。那位誠實的人可能擁有另外那人沒有的某些缺點;而那位不誠實的人可能擁有另一個人所沒有的某種美德。誠實的人可能得到他誠實的思想及行為的美好結果,但他同時也使自己受到他惡行的痛苦折磨;不誠實的人也同樣可以得到他自己的痛苦與幸福。
認為一個人因為自己的美德而受苦,這隻不過在滿足人類的虛榮心。等到一個人將他腦海中每一種病態、痛苦及不純潔的思想連根拔除,並洗刷了他靈魂中的每一個罪惡的汙點後,他才有資格宣布,他的痛苦是因為他的良好品性而非壞品性所造成的。在他向最完美的目標前進的途中,他將會發現,在他的思想與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偉大法則”,是絕對公正的,因此不能以良善酬報邪惡,也不能以邪惡酬報良善。擁有這樣的認知之後,再回顧他以往的無知與盲目,那時他將知道他的生活一向是公平而合乎秩序的,而他過去的經驗,不管是好是壞,正是他自我演進中的公平結果。
良好的思想與行動,永遠不會產生壞的結果;壞的思想與行動,也永遠產生不了好的結果。這也就是說,玉米除了生出玉米之外,生不出別的東西;蕁麻除了長出蕁麻之外,長不出別的東西。人們通常能夠了解自然世界中的此一法則,並根據此法則行動,但在心靈及道德的世界中,卻很少了解它的存在(雖然,在心靈及道德世界中的此一法則,與自然世界的法則同樣簡單),因此,他們就無法與此法則合作。
在某些方麵,痛苦總是錯誤思想的結果。這也說明了痛苦產生的原因,就是個人無法與他自身和諧統一,也無法與他本質的法則和諧一致。痛苦的惟一用處就是用來淨化、燒毀所有無用及不純淨的事物。一個人純淨之後,就不會再感到痛苦。從燒熔的黃金中除掉無用的渣滓之後,黃金中就再也沒有雜質了;一個全然純潔及積極的人,是不會感受到任何痛苦的。人們遭遇痛苦的環境,這完全是他自身心靈不和諧所造成的;一個人麵臨愉快的環境,則是其身心和諧的結果。幸福來自正確的思想,而不是豐富的物質財產;不幸來自錯誤的思想,而不是物質的缺乏。一個人可能遭人唾棄而仍然富裕無比;一個人可能遭人稱讚但卻一貧如洗。隻有對財富做正確而聰明的運用,才能同時獲得幸福和財富,而當一個窮人自認命運對他不公平時,他隻會墜人更深的不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