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彭尼茨的文章雖然指出的是西方應改變文化觀念,但他提出變“教訓”為“學習”的方法,對凡是想反敗為勝的人都是有啟迪作用的。讀者朋友不妨試試“主動學習”的方法,讓它為你反敗為勝助一臂之力。
“吃一塹,長一智”,吸取教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吃一塹”不會自動地“長一智”,關鍵還要看你能否變“教訓”為“學習”。反敗為勝必須主動出擊,這裏應當包括“主動學習”——主動變“教訓”為“學習”。
“主動學習”的做法可以從自己開始,即“主動”向自己“學習”。
“主動學習”可以從別人那裏學習別人的經驗教訓。這種形式的效果也不錯。在今日美國,盡管交通管理部門、宣傳媒介和學校教師不斷地教育青少年切勿酒後駕車,可是實際上仍有不少青少年酒後駕車,並且由此而造成的車毀人亡的悲劇仍頻頻發生。為此,美國加州桑塔安納市的市政當局試著用“主動學習”,強迫酒後開車引發事故的青年人去“參觀”在酒後駕車引發事故而喪生的人。市政當局在一家殯儀館設置專門的“參觀室”,室內停放酒後駕車引發交通事故的死者屍體。當驗屍官把一具具可怕的屍體讓他們“參觀時”,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大吃一驚。此時,一名訓導官便對酒後駕車的青少年曉之以理。訓導官講清道理,啟發他們:為了使自己和別人不再被抬入可怕的停屍房,必須從此以後堅決杜絕酒後駕車的行為。據說,加州桑塔安納市的做法果真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凡“參觀”過停屍房的青少年初犯者,99%的人不敢再酒後駕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反敗為勝。
“別人亡羊我補牢”,也是“主動學習”別人經驗教訓的一種好辦法。“亡羊補牢”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有一家人發現自己的羊從圈裏跑掉了,別人提醒他們趕快把羊圈修補好。這家主人卻說:“羊都丟了,再修圈有什麼用呢?”這時,別人再次提醒說:“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失敗難以避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知道如何邁出反敗為勝的重要一步。重要的是在失敗與挫折麵前,如何盡快地奮起,尋找補救的途徑與方法。這樣,你眼下的失敗,或許正是把你引向成功的新起點。用“亡羊補牢”求得反敗為勝並非輕而易舉。
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一個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應該有這樣的態度: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
對成功的期盼來自四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你也許已經無數次地聽到或使用過這四個字。騎車郊遊,或到公園悠閑漫步,這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在你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一定非得“盡力做好”呢?“盡力做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正在從事的活動。有一位名叫盧安的高中生,18歲。她滿腦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個標準的優等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時間拚命讀書、做作業,因而沒有時間度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簡直就是一架儲存書本知識的計算機。盧安非常羞於和男孩子接觸,長到這麼大還從未同男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她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與人談及她的性格時,她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成功的學生,並因此忽略了人生的全麵發展。
後來,她找到了一位谘詢專家,專家問她,在她生活中什麼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識,還是你的感覺?”——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盡管她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她的內心卻並不安寧,而且非常不快樂。在幾次向谘詢專家求助以後,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她用學習課程的頑強精神來學習新的思維方法。一年之後,盧安終於發生了很大的可喜變化:她在大學一年級的英語考試中有生以來頭一次得了個3分,她的媽媽非常擔心。於是又找到了谘詢專家,而專家欣喜地告訴她媽媽,這是件大好事,正說明她女兒在其他方麵開始有所用心,說明她開始全麵發展;當媽媽的應該好好為她慶賀一番。
不追求完美,溫斯頓·邱吉爾曾講過一句著名的話:“惟盡善盡美者為上”。
這句話表明,總想取得成功的心理會使你陷入一種惰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