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行動態度:清理成與敗的因果關係(2)(1 / 3)

是的,事情追求完美,都要拚命做好,這表麵上看確是一種好事,但它卻會使你自己陷入一種生活的癱瘓。在日常生活中,你確實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想拚命地去做好。但大多數情況下,盡力做好、或僅僅是好好地做這種心理本身便是你做事的障礙。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從某種程度上講,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我們經常聽到有的人在說,我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得最好。但試想一下,如果你做都不做,怎麼做得最好?如果你總是在為自己製訂一些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之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盡善盡美。因此,如果你已經身為人之父母,就不應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方麵都去努力做得最好,因為這種要求會使小孩子產生精神癱瘓和怨恨情緒。相反,你可以和孩子們談談他們似乎最喜歡的那些事情,並可鼓勵他們把這些努力(而不是“做得最好”)做好。至於其他活動,“做”比“做得最好”更為重要。

你可以教孩子嚐試許多事情,但不一定要求他們做得最好。例如,你可以教小孩子排球,而不是讓他們站在一旁說“我不會”,當然,你並不一定想讓孩子奪得排球冠軍。隻要孩子喜歡,就應鼓勵他們去滑雪、唱歌、畫畫、跳舞等等,而不應僅僅因為他們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讓他們去做。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但不要讓他們永無止境地去競爭、爭強好勝,試圖將每件事都做得最好。相反,你應該在孩子們所喜歡和重視的那些方麵多多培養他們的自尊、自豪與興趣。

與成人相比,兒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往往將自我價值與其成敗等同起來。因此,他們會避開那些自己不會做或做得不好的活動。更為危險的是,他們可能會養成一種自卑、尋求讚許、內疚等心理,這些都是由於自我摒棄心理而產生的所有個性誤區。

許多人總是將自己的價值與事業成敗等同起來,但很少有人會感到自己確實很有價值,就拿最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來說,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其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發明者,並停止自己那些被他人視為瘋者所想的發明計劃。然而,他沒有認輸。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我們從失敗中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或者從失敗的經曆中獲得了某些經驗教訓,這也是一種成功。

無數事實已經表明,沒有失敗,我們就什麼也學不到;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隻去讚賞成功,而批評失敗,我們已經學會將成功視為惟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標準,我們往往避免進行可能會失敗的活動。因此,懼怕未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害怕失敗。人們往往不做沒有成功把握的任何事情。這樣,害怕失敗意味著既懼怕未知,也懼怕由於沒有“盡力做好”引起的別人對你的不利看法。

如果你的腦海中存有失敗的思想,我將要對你提出這樣的忠告,趕緊把它驅逐掉,因為失敗的想法勢必招致失敗!現在不妨讓我講述某些人的成功故事,以印證這個哲理,同時讓我們參考他們曾運用過的技術和方法。如果你能以慎重的態度去思考、研究這些案例,同時讓自己的想法如同這些人一樣積極,那麼你將能克服那些看來勢必導致失敗的困難。首先,我希望你不要成為下例中的“一言居士”。在某公司,有一位綽號為“一言居士”的人,每逢公司作出決議的時候,這位一言居士必然高談闊論,以那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持反對意見,這就是他的壞習慣,也是他之所以獲得“一言居士”綽號的由來。但是有一回,在偶然的經曆中,他卻受到相當深切的教誨,並使得他一改以往的心態和作風。事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次,公司方麵麵臨一項重要的經營決策問題。這個問題關係到一項極其成功的希望,但卻需要花費相當大的資金,且風險性高得近乎孤注一擲的買賣。公司的經營者為此傷透腦筋、舉棋不定。在討論此決議時,一言居士依然以他一貫的作風,擺出學者的姿態開口說道:“暫且稍安勿躁,讓我們先來考慮其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吧!”

此時,有一位素來沉默寡言,卻以出眾的才能、業績,及不屈不撓的個性深受同事們歡迎及尊敬的人,以斷然的口吻開口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