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發生矛盾爭論的時候,夾在中間的滋味是比較尷尬的。作為爭論的局外人,我們應當巧打圓場,讓矛盾及時得以化解。
清末的陳樹屏口才極好,善解紛爭。他在江夏當知縣時,張之洞在湖北任督撫,譚繼詢任撫軍,張譚兩人素來不和。一天,陳樹屏宴請張之洞、譚繼詢等人。當座中談到長江江麵寬窄時,譚繼詢說江麵寬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卻說江麵寬是七裏三分。雙方爭得麵紅耳赤,本來輕鬆的宴會一下子變得異常尷尬。
陳樹屏知道兩位上司是借題發揮,故意爭鬧。為了緩和宴會氣氛,更不得罪兩位上司,他說:“江麵水漲就寬到七裏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譚撫軍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說得對。”
陳樹屏巧妙地將江寬分解為兩種情況,一寬一窄,讓張、譚兩人的觀點在各自情況下都顯得正確。他們兩人聽了下屬這麼高明的圓場話,也不好意思再爭下去了。
適時替別人打圓場,使別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會讓他把你看做知心人。
慈禧太後愛看京戲,高興時常賞賜藝人東西。一次,她看完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但他不想要糕點,於是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小民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不錯,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小民?”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楊小樓一看,心裏思量: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弄不好還有犯上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後一怒就會要了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說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太後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改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使二人擺脫了窘境。
有些領導真要碰上什麼尷尬場麵,丟臉的感覺隻會比常人更強烈。因此,領導一般比普通人更注重麵子,尤其是下屬在場的時候。這時作為下屬,就應當站出來,替他打個圓場,來緩和這種尷尬,這不是在討好領導,而是一種高明的人際交往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給別人打圓場的時候,一定要不偏不倚,讓雙方都認為你沒有偏向。否則,隻能是火上澆油,還不如不說。
感悟
打圓場不是不著邊際的奉承,也不是油腔滑調的詭辯,而是一種說話的藝術。認真學習並掌握這種藝術,注意在特定的場合中察言觀色,適時得體地打圓場,能有效地為別人擺脫尷尬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