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羊皮卷中所說:“我現在就付諸行動。從此我要記住螢火蟲的啟迪:隻有在振翅的時候,才能發出光芒。”螢火蟲是憑借振翅才能發出光芒,而人類是靠行動才能獲取成功。上麵的故事中,如果窮和尚隻是一味的準備,等待;而不付諸於實際行動,那麼他永遠也到達不了夢寐以求的聖地——南海,也不可能經曆磨練,最終成為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因為行動是一個敢於改變自我、拯救自我的標誌,是一個人能力有多大的證明。光心想、光會說,都是虛的,不能看到一點兒實際的東西。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傑弗遜說:“一次行動足以顯示一個人的弱點和優點是什麼,能夠及時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毫無疑問,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勤於行動和巧妙行動的大師。

在為人處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用行動來證明和兌現曾經心動過的夢想。也許你早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勾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是它同時也給你帶來煩惱,你感到自己遲遲不能將計劃付諸實施,你總是在尋找更好的機會,或者常常對自己說:留著明天再做。這些做法將極大地影響你的做事效率。

因此,要獲得成功,必須立刻開始行動。任何一個偉大的計劃,如果不去行動,就像隻有設計圖紙而沒有蓋起來的房子一樣,隻能是一個空中樓閣。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就要懂得心動不如行動。因為,心動隻能讓你終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而行動才能讓你最終走向成功。所以,做人一定不要僅是心動而要采取果斷的行動。擺脫你拖延的情緒、戰勝你恐懼的心理,現在就付諸行動;做光明的螢火蟲,積極振動你的雙翅,向世界展示你的光芒。

天下無難事,去做了雖然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你不去做,連成功的可能性都沒有,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隻要你去努力嚐試了,你就會發現:事情原來並非你想象的那麼難!所以,萬事切莫等待,付諸行動你才能贏得勝利,獲得成功。

成功關鍵在於行動

比爾-蓋茨的業務導師博恩-崔西是全美最具影響力的演說家和成功學講師,他的足跡遍布92個國家,曾經在43個國家舉行演講。他曾經說過,“成功的關鍵在於行動,成功的人都是行動導向的人。一旦他們有了什麼想法,就立即去實踐,實踐的結果有兩種,一是可能成功,一是可能失敗,成功總是伴隨著一串失敗,是失敗的累計。所以隻要你去試,就不會會輸。“不要怕失敗,關鍵在於行動。”博恩-崔西說,“從中國到美國的航班,飛機在99%的時間都會偏離預定的航道,但這些飛機大都會準時到達,就是因為他們會在行動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人生的旅程也是如此。”

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於認知,而在於篤行。篤行是最了不得的事。隻要一個人行為正,他就會越來越喜歡行動。要想做個有成就的人,應從行動進取開始。詹姆斯-威廉斯說:“與其興之所至才擊節高歌,不如先引吭高歌帶動心情。”一個人的行為影響他的態度,因為積極的行動能帶來及時的反饋和成就感,也能帶來節節成功的喜悅。切實去完成自己的意願,就能鼓舞自己進一步獲得成功。

每一個人都可以界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並製定各個時期的目標。但如果你不篤行,還是一事無成。

苦思冥想,謀劃如何有所成就,不能代替獲得成功的實踐。不肯行動的人,隻能是在做白日夢。這種人不是懶漢,就是害怕挫敗。

成功人士都是怎麼想就怎麼做。愛迪生是個實驗發明家,他從不怕挫折,並把每一次挫折看作一次經驗。實驗、挫折、再實驗……直至成功。他是靠孜孜以求的篤行而成為大發明家的。巴爾紮克開始寫作時經曆了嚴重的挫敗,在父母嚴厲的要求下開始其寫作生涯。在規定的兩年之內,他敗得很慘,父母斷了他的生活費,他就一邊謀生一邊寫作,雖債務纏身,仍繼續奮鬥,終以其宏篇巨作《人間喜劇》躋身於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拿破侖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

生活中,有不計其數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甚至從未體驗過成功,在他們嘴上掛著的口頭禪是:張三種藥材發財了,我早就知道種藥材能發財;李四開了個幹洗店,我就說嘛,在這個小區開個幹洗店準來錢……

2002年9月1O日,在首屆中國企業成功女性大會上被評選為優秀企業家的TCL集團總裁吳士宏女士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女性。她的故事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1979年到1983年這幾年的時間裏她一直受著白血病的折磨。由於一次又一次的化療,她的頭發幾乎掉光。大病過後,吳士宏忽然覺得:自己的生命隻能重新開始,因為生命也許留給她的時間並不寬裕了。從那時候開始,她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大寫的人!她的命運從此發生了一個極大的轉折。

1985年的一天,吳士宏來到了北京長城飯店的門口。她要離開原來毫無生氣甚至滿足不了溫飽的護士職業。為此她憑著一台收音機,花了一年半時間學完了許國璋英語三年的課程。她一直守候著機遇的到來。現在,她鼓足勇氣,走進了世界最大的信息產業公司IBM公司的北京辦事處。兩輪的筆試和一次口試,她都順利地通過了,最後主考官問她會不會打字,吳士宏條件反射地說:“會!”“那麼你一分鍾能打多少?”主考官問。“你的要求是多少?”她問。主考官說了一個標準,她馬上承諾說可以。因為她環視四周,發覺考場裏沒有一台打字機,果然,主考官說下次錄取時再加試打字。但是,吳士宏卻從不知道計算機為何物。麵試結束,她飛快地跑回去,向親友借了170元買了一台打字機,沒日沒夜地敲打了一星期,雙手疲乏地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竟然奇跡般地敲出了專業打字員的水平。以後好幾個月她才清了這筆不小的債務,令人意想不到的卻是IBM公司卻一直沒有考她的打字工夫。

後來,吳士宏如願以償地成了這家著名企業一名普通的員工。在IBM工作的最早的日子裏,她扮演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沏茶倒水,打掃衛生,她僅僅為身處這個安全而解決溫飽的環境而感到寬慰。然而這種內心的平衡很快被打破了,有一次吳士宏推著平板車買辦公用品回來,被門衛攔在大樓門口,故意要檢查她的外企工作證。吳士宏沒有證件,於是僵持在門口,進進出出的人們投來的都是異樣的目光,她內心充滿了屈辱,卻無法宣泄,隻能暗暗發誓:“這種日子不會久的,絕不允許別人把我攔在任何門外。”

有件事對吳士宏影響很大。有位香港女職員,資格很老,她動輒驅使別人替她做事,吳士宏自然成了她驅使的對象。有天她滿臉陰雲,衝吳士宏過來說:“如果你要想喝咖啡的話,請告訴我!”吳士宏驚詫之餘,滿頭霧水,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她又劈臉喊道:“如果你要喝我的咖啡,麻煩你每次把蓋子蓋好!”吳士宏這才恍然大悟,她把自己當成經常偷喝她咖啡的小賊了。這是人格的汙辱,吳士宏頓時被激怒了,像頭獅子一樣咆哮起來。事後吳士宏對自己說:“我要有朝一日,能夠有能力管理公司裏的任何人,無論是外國人還是香港人。”

她決心改變這種狀況。從此她每天比別人多花6個小時用於工作和學習。不久,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她第一個做了業務代表。接著,同樣的付出又使她成為第一批本土的經理。然後又去了美國,又第一個成為IBM在中國華南區的總經理。

奮鬥是無止境的,吳士宏沒有就此停止她不斷嚐試成功的努力。1998年2月5日,她和微軟公司正式簽訂了協議,出任微軟中國公司總經理。1999年6月18 日,從微軟辭職之後,她又於10月11日被TCL委以重任,當了TCL集團常務董事、副總裁、TCL信息產業集團公司總裁。

去嚐試才能獲得成功。記住這句話,讓它成為你的行動的原則。成功,離你就不遠了。

少說多做,行動最重要

做人就要少說多做,因為言語要有價值,必須以行動來支持。“隻想不做的人隻能生產思想垃圾。”著名作家布萊克說,“成功是一把梯子,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是爬不上去的。”

吉列公司的創始人金-吉列1901年向世人推出了“安全剃須刀”,這個產品非常成功。那時,士兵們必須將臉刮幹淨以確保他們的防毒麵具使用正常。

戰爭確立了這種安全剃刀在美國的地位,但士兵雅克布-希克對這種剃刀卻不以為然。因為當有熱水時,這種剃刀無疑是很好的,然而希克的駐地在阿拉斯加,每天早晨他都得敲開冰層取水刮臉。於是,發明一種新產品的念頭開始在他腦中轉動。

於是,希克決定發明一種幹剃刀。他遇到的最大難題在於需要有一個足以發動小機器的小型電動馬達。希克用了五年時間才得以完成他的這項發明,並於1923年取得該發明的專利權。1931年經濟大蕭條時期,他將所有財產抵押出去,獲得貸款將剃須刀推向市場。25美元的標價雖然高了些,但他還是賣出了3000把。慢慢地,這種剃須刀開始盈利了。接著,希克將所有利潤投入到廣告宣傳中去,結果到1937年的時候,他已售出了200萬把電動剃須刀,希克成為了“電動剃須刀大王”。

看來,好的創意的實現還要靠鍥而不舍的努力。阿拉伯有句格言:聰明人把希望寄托在行動上,糊塗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思想固然重要,但行動往往更重要。

從前,有一位滿腦子都是智慧的教授與一位文盲相鄰而居。盡管兩人地位懸殊,知識水平、性格有天壤之別,可兩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快富裕起來。

每天,教授翹著二郎腿大談特談他的致富經,文盲在旁虔誠地聽著,他非常欽佩教授的學識與智慧,並且開始依著教授的致富設想去付出行動。若幹年後,文盲成了一位百萬富翁,而教授還在空談他的致富理論。

可見,行動才是最終的決定力量,無論你的計劃多麼詳盡,語言多麼動聽,你不開始行動,就永遠無法達到目標。在一生中,我們有著種種計劃,若能夠將一切憧憬都抓住,將一切計劃都執行,那麼,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將是多麼的偉大!

美國成功學家格林演講時,曾不止一次地對聽眾開玩笑說,全球最大的航空速遞公司——聯邦快遞(FedEx)其實是他構想的。

格林沒說假話,他的確曾有過這個主意。上世紀60年代格林剛剛起步,在全美範圍內為公司做中介工作,每天都在為如何將文件在限定時間內送往其他城市而苦惱。

當時,格林曾經想到,如果有人開辦一個能夠將重要文件在24小時之內送到任何目的地的服務,該有多好!

這想法在他腦海中停留了好幾年,他也一直經常和人談起這個構想,遺憾的是,他沒有采取行動,直到一個名叫弗列德-史密斯的家夥(聯邦快遞的創始人)真的把它轉換為實際行動。就這樣,格林與開創事業的大好機會擦身而過了。

格林用自己的故事現身說法:成功地將一個好主意付諸實踐,比在家空想出一千個好主意要有價值得多。沒有行動,再遠大的目標隻是目標,再完美的設想也僅僅是設想,要想使其變為現實,必須付諸行動。

艾柯卡就任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經理時,公司正處於一盤散沙狀態。他當時的職責就是動員員工來振興公司。艾柯卡沒有做任何動員和號召,而是主動把自己的年薪由100萬美元降到象征性的1美元。這100萬美元與1美元的差距,使艾柯卡超乎尋常的犧牲精神在員工麵前閃閃發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多員工因此感動得流淚,也都像艾柯卡一樣,不計報酬,團結一致,自覺為公司勤奮工作。不到半年,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公司一舉扭虧為盈。

種種事實已經證明,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賣弄口舌,以行動說話。行為有時比語言更重要,人的力量,很多時候往往不是由語言,而是由行為和動作體現出來的,聰明的人尤其如此。

立刻行動!立刻行動!

羊皮卷告誡人們:“實現夢想,今天就出發,立刻行動!立刻行動!立刻行動!”

每個人的心中都懷有夢想,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有的人隻想著過眼前的舒服日子,而有的人卻勇敢地邁出了自己的步伐,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所以,如果你想實現夢想,今天就出發吧!正如羊皮卷中所說:“立刻行動!立刻行動!立刻行動!”

安樂尼-吉娜是大學裏藝術團的歌劇演員。她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璀璨的夢想:大學畢業後先去歐洲旅遊一年,然後要在百老彙成為一位優秀的演員。

吉娜的心理學老師找到她,尖銳地問了一句:“你去歐洲旅遊後去百老彙跟畢業後去有什麼差別?”

吉娜仔細一想:是呀,赴歐旅遊並不能幫我爭取到百老彙的工作機會。於是,吉娜決定一個月以後就去百老彙闖蕩。這時,老師又冷不丁地問她:“你現在去跟一個月以後去有什麼不同?”

吉娜聽到後,想準備一下就出發。老師卻步步緊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彙都能買到,為什麼非要等到下星期動身呢?”

吉娜終於雙眼淚盈地說:“好,我明天就去。”老師讚許地點點頭,說:“我馬上幫你訂好明天的機票。”

第二天,吉娜就飛赴紐約百老彙。

當時,百老彙的製片人正在醞釀一部經典劇目,幾百名各國演員前去應征主角。吉娜費盡周折從一個化妝師手裏拿到了將排的劇本。這以後的兩天中,吉娜閉門苦讀,悄悄演練。初試那天,吉娜以精心的準備出奇製勝。就這樣,吉娜順利地進入了百老彙,穿上了她演藝生涯中的第一雙紅舞鞋。

兩年後的安樂尼-吉娜已經成了紐約百老彙中最年輕、最負盛名的演員之一,她永遠都感謝老師對她的督促。

對於成功來說,單單設定和分解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即使你具備了知識、技巧、能力、良好的態度與成功的方法,懂得比任何人都多,如果你不采取行動,一切美好的願望也都隻是虛無縹緲、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樓,你還是很難獲得成功。正如上麵事例中的安樂尼-吉娜,如果沒有老師的督促,如果沒有安樂尼-吉娜的“立刻行動”,隻是空懷夢想,一味的推遲,終究難以實現自己的演員夢。

立刻行動不但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和態度,也是每一個成功者共有的特質。什麼事情你一旦拖延,就會總是拖延。如果你一旦開始行動,通常就能堅持到底。凡事采取行動就已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動永遠應該從第一秒開始,絕不是第二秒。

隻要你從早上睜開眼睛那一刻開始,你就立刻行動起來,一直行動下去,對每一件事都要告訴自己立刻去做。你會發現,你整天都會充滿行動帶來的充實的快感,隻要這樣持續兩個星期左右,你就能養成立刻行動的好習慣了。

立刻行動可以應用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敦促你鞭策你去做自己應該做卻不想做的事情。不論你現在境況如何,隻要你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立刻行動,成功就將屬於你。否則,一味的拖延,把行動推到明天,終將一事無成。

一位年輕的女士在懷孕時非常高興地在丈夫的陪同下買回了一些顏色漂亮的毛線,她打算為自己腹中的孩子織一身最漂亮的毛衣毛褲。可是她卻遲遲沒有動手,有時想拿起那些毛線編織時,她會告訴自己:“現在先看一會兒電視吧,等一會兒再織”,等到她說的“一會兒”過去之後,可能丈夫已經下班回家了。於是她又把這件事情拖到明天,原因是“要陪著丈夫聊聊天”。等到孩子快要出生了,那些毛線還像新買回的那樣放在櫃子裏。丈夫因為心疼妻子,所以也並不催她。後來,婆婆看到那些毛線,告訴兒媳不如自己替她織吧,可是兒媳卻表示一定要自己親手織給孩子。隻不過她現在又改變了主意,想等孩子生下來之後再織,她還說:“如果是女孩子,我就織一件漂亮的毛裙,如果是男孩就織毛衣毛褲,上麵一定要有漂亮的卡通圖案。”

孩子生下來了,是個漂亮的男孩。在初為人母的忙忙碌碌中孩子一天一天地漸漸長大。很快孩子就一歲了,可是他的毛衣毛褲還沒有開始織。後來,這位年輕的母親發現,當初買的毛線已經不夠給孩子織一身衣服了,於是打算隻給他織一件毛衣,不過打算歸打算,動手的日子卻被一拖再拖。

當孩子兩歲時,毛衣還沒有織。

當孩子三歲時,母親想,也許那團毛線隻夠給孩子織一件毛背心了,可是毛背心始終沒有織成。

……

漸漸地,這位母親已經想不起來這些毛線了。

孩子開始上小學了,一天孩子在翻找東西時,發現了這些毛線。孩子說真好看,可惜毛線被蟲子蛀蝕了,便問媽媽這些毛線是幹什麼用的。此時媽媽才又想起自己曾經憧憬的、漂亮的、帶有卡通圖案的花毛衣。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立刻行動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誡人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必須克服拖延的習慣,想方設法將其從你的個性中除掉。如果不下決心現在就采取行動,那事情就永遠不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