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崗稱之為“三國三絕”中的“義絕”。金聖歎則讚之為“義絕千古”。而最能表現這種“義”的莫過於小說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中的描寫。關羽被曹操人馬重重包圍在一個土山上,無法衝出。曹操派關羽故交張遼勸降,這對義薄雲天的關羽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因為他麵臨著一個二難的選擇:要麼投降,然而這樣就辱沒了他的名聲;要麼死戰,然而這樣就會像張遼對他說列舉的那樣,有三條罪狀,即負桃園結義之盟,負劉備倚托之重,逞匹夫血氣之勇。怎麼辦?關羽邊聽張遼為他出主意,邊積極思考對策,最後提出了三條要求:一、隻降漢帝,不降曹操;二、善待二位皇嫂;三、一旦有劉備的消息,馬上離去。曹操聽了張遼的彙報,愛才心切的他幾乎沒加思索就同意了關羽的三條要求。他滿心以為隻要自己施以高官厚祿、黃金白銀、美女駿馬,何愁關羽不動心,不死心塌地的為自己所用。不料,關雲長聽到劉備在袁紹處後,坦言“新恩雖厚,舊義難忘”,還是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毅然離他而去。曹操因為先前同意了關羽的三條要求,也不好意思為難關羽,隻落得竹籃子打水,空歡喜一場。
從曆史角度看,曆史上對於講義氣、殺富濟貧等英雄行為,也給予了熱情的讚揚。大家都熟悉的古典小說《水滸》,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的故事,可以說就是一部“義氣傳”。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也是曆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但現代的哥們義氣絕非曆史中所謂的英雄義氣。哥們義氣害人害己。它往往是以維護小團體利益為出發點,為了報恩或複仇,不惜犧牲和損害社會或他人的利益,對不是自己的“哥們”則不講感情,不講友誼,最終結果必然導致害人、害已、害社會。
“隻要對方有什麼事,另一方必赴湯蹈火。”這樣的承諾,隱含著非常恐怖的邏輯。因為它意味著,隻要一方有求於己,另一方必然要赴湯蹈火,即使是違法犯罪,也在所不惜。這已經是典型的“江湖義氣”了。我們所熟悉的還有“兩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仇必報”,等。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青紅皂白,是“兄弟”就講“江湖義氣”,打架鬥毆、搶劫偷盜,甘冒天下之大不篷去觸犯法律。大量事實表明,講“江湖義氣”的,到頭來隻會害了朋友、害了自己。要知道,我們的頭上有法律,我們的心中有道德。為了“哥們兒”,將他人生命、財產置之不顧的,是“私情”大於法,法律絕不允許。
古人說:“君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就是說,朋友間是得講義氣!但如果他的所作所為違背了一定的道德規範,相信你的幫助無疑是一種縱容;不是真的幫他,而是在害他,唯有好好勸說才對;反之,如果你的幫助對他有利,是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就是對的,盡力而為之,未必就非得兩肋插刀的!是真朋友他也不會忍心讓你這麼做的對不對?就事論事就行。生活中,誰都有朋友若幹。歌中唱得好,“千裏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我們要珍惜的是純潔的友誼,而不是那種違法犯罪的“江湖義氣”。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是正常的友誼,絕不會要求你去“赴湯蹈火”。需要“赴湯蹈火”的,多半都在幹違法勾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應慎重。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行事原則都要以法則為準,如果還抱著江湖義氣不放,就隻能回到幾百年以前去了。
其實我們為人處世有兩條原則,一是以做好事為標準,二是以處好人為標準。有人把前者作為最終目標,而有人卻以後者為目標。如果以後者為目標,那麼他的一切將以討好別人為出發點,以情麵為準則,這種人是肯定做不好事的。光憑義氣行事的人就是以處好人作為他畢生的目標,似乎一輩子有許多哥們朋友誇他夠義氣,他也就心滿意足了。這是很不足取的。在一般情況下,朋友間互相幫助並沒什麼不可以,但如果其中摻入“義氣”兩字,就會生發危險。有的人能清醒、理智地對待問題,那麼當互幫互助和原則問題發生衝突時,就能以遵守法則為重;而如果一味以義氣為重,那就可能冒犯法則而尊重義氣,到頭來是害了自己。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
要把義氣之害減到最低程度,首要的任務是學法,把法律牢牢地記在心頭,當你衝動的時候,它會及時澆水滅火,讓你害怕,讓你清醒。
其次,要養成不輕易承諾的習慣。有些人是因為要麵子而隨口承諾別人,然後為保麵子而鋌而走險,結果是丟大麵子。所以要保麵子就要舍得丟小麵子,在開始的時候要考慮清楚,有時,猶豫一下是好事。
最後,要勇於拒絕別人。如果明擺著此事要冒險,那就該想想:對方不顧我的安危讓我去犯法,這是不夠朋友的,我也沒必要太夠朋友。朋友首先應為對方考慮,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讓朋友去冒險,那是卑鄙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
得意時不要迷失自我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那些才華出眾又喜歡自我誇耀的人,必定會招致他人的反感,暗中吃大虧且不自知。有鋒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做大事的人,過分外露自己的才能,隻會招致別人的嫉妒,導致自己的失敗,無法達到事業的成功,更有甚者,不僅會因此失去前途,還會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華要含而不露,對他人不可過於耿直地指責和批評。
如果一個人驕傲自滿,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親近的人也會厭惡他,離他遠去。古代像禹、湯這樣道德高尚的人,尚懷自滿招損的恐懼,那麼普通人更應該克製自己的狂妄、自滿之心。
人生處在順境和得意時,最容易得意忘形,滋生敗象,樂極生悲,看過電影《特洛伊》的人,想必都會記得特洛伊王國是怎樣被毀滅的。特洛伊人與入侵的希臘聯軍作戰,雙方互有勝負,後來聯軍中有人獻技,假裝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馬,並將勇士藏在馬腹內,其他的主力部隊則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著遠去的艦隊,以為敵人真的撤退了,於是將木馬拖入城內,歌舞狂歡,飲酒作樂。就在他們進入夢香之時,木馬中的敵人紛紛跳出,打開城門,裏應外合,於是特洛伊滅亡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有兩點:一是得意時不要高興得太早,否則失意馬上就到。二是失敗也莫生氣,危機即轉機,失敗後麵可能就是成功,遇到挫折時,要咬緊牙關,堅韌自強,逆境即將過去,前程自會一片光明。工作中,有些人因為順境連連而愈感欣慰,愉悅之情不時流露於臉上,然而,不能光是高興,應該想想怎麼才能維持好運,永葆成功。希臘著名的雄辯家戴摩斯說:“維持幸福,遠比得到幸福困難。”同樣的道理,好業績來得不易,但更難得的是如何保持好業績。在你成功之時,你最多隻能高興5分鍾,因為你若不努力,第6分鍾就會有人趕上你,甚至超過你。
因此,當你被上司提升或嘉獎的時候,如果你常常會自鳴得意,那你就要好好學一番涵養的功夫,把你那因升遷而引起的過度興奮壓下去,因為在你沒有達到心中既定的偉大目標之前,中途的一些升遷,真可說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也許你在實行一個計劃時,一著手就大受他人誇獎,但你必須對他們的誇獎一笑置之,仍舊埋頭苦幹,直到隱藏在心目中的大目標完成為止。那時人家對你的驚歎,將遠非起初的誇獎所能及。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曾說:“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有了許多成就就止步不前,那麼他的失敗就在眼前了。許多人一開始就奮鬥得十分起勁,但前途稍露光明後,便自鳴得意起來,於是失敗立刻接踵而來。”
一個人是否偉大,是可以從他對自己的成就所持的態度看出來的。因此,即使你的運氣極好,也莫要得意忘形,積累你的成就,作為你更上一層樓的階梯吧。
得意時最不易避免的是炫耀,失意時最不該學會的是抱怨;在得意時最忌諱的是把握不住的“四麵開花”,失意時最需要的是“換一條路走走”。其實,得意不一定就是得到,失意也並非就是失敗。因此,當失意的半麵牆壁坍塌時,要緊的是最先護衛住你人格的完整。
在現實社會中,總是有些人喜歡在別人麵前誇耀自己,認為自己的學識、修養、興趣高人一等。每每遇到親戚朋友,就開始迫不及待的大肆吹噓自己的心得體會,殊不知這樣往往會讓周圍的人不知所措,甚至厭煩。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視賭如命的人,看到不會賭錢的人,很可能會揶揄他一番:“你怎麼不會賭博,那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這話傳到朋友的耳裏,肯定不會讓他感到愉快的。
所以,每逢開口說話,不管是什麼內容,都要注意別讓別人產生被比下去的感覺。
有一次,一位先生約了幾個朋友來家裏吃飯,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識的。他們聚攏來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目前正陷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這位朋友不久前因經營不善,關閉了公司,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壓力,正與他談離婚的事,內外交逼,他實在痛苦極了。
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談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姓吳的朋友因為目前賺了很多錢,酒一下肚,忍不住就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在場的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去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他提早離開了。
一出門,他憤憤地說:“老吳會賺錢也不必在我麵前說得那麼神氣。”
人人都會經曆人生的低穀,人人都會遇上不如意的時候,這時,在失意的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處,無異於把針一支支地插在別人心上。既傷害了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
因此提醒你,與人相處,切記——不要在失意者麵前談論你的得意。
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談論不太容易,哪一個意氣風發的人不是如此?所以這種做法也沒什麼好責怪的。但是要談論你的得意時要看場合和對象,你可以在演說的公開場合談,對你的員工談,享受他們投給你的欽慕眼光,更可以對路邊的陌生人談,讓人把你當成神經病,就是不要對失意的人談,因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談論在他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當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說你的,他聽他的,但這麼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談論的得意,對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種傷害,這種滋味也隻有嚐過的人才知道。
一般來說,失意的人較少攻擊性,鬱鬱寡歡是最普遍的心態,但別以為他們隻是如此。聽你談論了你的得意後,他們普遍會有一種心理——懷恨。這是一種鑽到心底深處的對你的不滿,你說得口沫橫飛,卻不知不覺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顆炸彈,多劃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