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性情中人難做事!因為他們多以自我感性為出發點去做事,當所遇之事與自己的性情相抵觸時,他們往往不能忍受。這樣導致的結果很有可能又是失敗。

艾森豪威爾說:“能控製自己情緒的人,可以成就任何大業。”

清人傅山說過:憤怒達到沸騰時,就很難克製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中國古語講:“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你想和對方一樣發怒,你就應該想想這種爆發會發生什麼後果。如果發怒必定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麼你就應該約束自己、克服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如何吃力。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麼,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幹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論,有打比方、開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更加激怒對方,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在法國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這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那個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做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激動情緒。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當事人因不能克製自己,而引發爭吵、罵架,甚至流血衝突的情況。有時僅僅是因為你踩了我的腳,或一句話說得不當。在乘地鐵時爭搶座位,在公交車上挨了一下擠,都可能成為引爆一場口舌大戰或拳腳演練的導火索。在社會治安案件中,相當多的案件都是由於當事人不能冷靜地處理事情而發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發火、憤怒,這是人的一種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但這種激動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使我們不計後果地行事。因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在麵對人際矛盾時,要學會克製,學會忍耐,而不要像炮撚子般,一點就著。

“忍人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帆風順,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各種打擊和挫折。對於一個胸懷大誌的人來說,隱忍是越過困難,走向成功的最好方法。

一個人要想將來幹出一番事業,在弱勢階段就必須懂得忍耐,沉寂下來,練就一身基本功。唯有如此,才能為衝鋒的號角做準備。

西漢初年,自從冒頓當了北方匈奴的首領後,實力日漸強大,威懾了它的鄰國東胡。為了限製匈奴的發展,東胡不斷挑釁,企圖找借口滅掉匈奴。

匈奴國有一匹馬,能日行千裏,曾為匈奴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被視為國寶。東胡國王知道後,便派使者向匈奴索要此馬,匈奴群臣都認為東胡無恥貪婪,一致反對。

冒頓看穿了東胡的用意,他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著狼,決定忍痛割愛來滿足東胡的要求。他告訴臣下:“東胡之所以要我們的寶馬,是因為與我們是友好國家。我們哪能因為區區一匹馬而傷害與邊鄰的關係呢?這樣太不合算了。”於是他就把寶馬拱手送給了東胡。

東胡國王得到千裏馬以後,認為冒頓膽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聽說冒頓的妻子很漂亮,就派人去匈奴說要納冒頓之妻為妃。

冒領的妻子端莊賢惠,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聽東胡國王如此羞辱他們尊敬的王後,都氣得摩拳擦掌,欲與東胡決一死戰,冒頓更是氣得牙齒咬得吱吱響。然而他轉念一想,東胡之所以三番五次欺侮自己,就是因為東胡的力量還比匈奴強大。小不忍則亂大謀,一旦發生戰爭,自己的實力不濟,很可能會戰敗,還是再忍讓一回,等以後有了合適的時機,再找東胡算總賬。

於是,他強打笑臉,勸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東胡卻隻有一個啊!豈能因為區區一個女人傷害與鄰國的友誼?”這樣,他又把愛妻送給了東胡國王。

之後,他召集群臣,指明東胡氣焰囂張的原因,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鼓勵大臣們內修實力,外修政治,以求日後新賬舊賬一起算。群臣聽冒頓分析得有道理,於是就按照冒頓的要求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以圖日後能夠雪國恥,報仇恨。

東胡國王輕而易舉地得到千裏馬與美女,就認為冒頓真的膽小怕他,於是更加驕奢淫逸起來。幾年之後,他又派人到匈奴去索要兩國交界處方圓千裏的土地。

而此時的匈奴經過冒頓及群臣幾年臥薪嚐膽的治理,政治精明、實力雄厚、兵精糧足,老百姓安居樂業,實力已經超出了東胡。

冒頓一聽東胡來索要土地,頓時怒發衝冠,拍案而起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豈可割予他人!東胡國王霸我王後,索我土地,實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現在是我們滅掉東胡,以雪國恥的時候了。”他親自披掛上陣,全國上下同仇敵愾,一舉消滅了毫無防備的東胡。

如果冒頓忍受不了奪馬霸妻之辱,意氣用事,與東胡發生戰爭,以弱對強,那就很可能全軍覆沒,國破家亡。然而,冒頓沒有這樣做,他將“忍”視為一種磨煉,視為一種激勵,視為一種與敵人鬥爭和周旋的策略,他通過“忍”使群臣意識到弱國被人欺的道理,鼓勵群臣和百姓奮發圖強,壯大自我,終於滅掉東胡,雪洗了國恥。所以一個誌存高遠的人,就必須牢記“忍一時之氣,可立千秋之功”,不要被一時的困頓、欲望縛住了雙手雙腳。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蘇洵說:“一忍可以製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這都是在告訴我們:忍,有無形威懾力,忍的作用可以抵抗千軍萬馬,要想成大業、幹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小紛爭的幹擾。

可事實上很多有能力的人最終也隻能被迫放棄自己的夢想,投身於柴米油鹽的世俗事務中,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沉不住氣,遇事不能隱忍,做不到隱而不露、忍而不發。

所以,為了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就算是天大的事,都要忍一忍,忍受寂寞、忍受白眼,不把麵子當回事,罵我也好,打我也好,隻要有益於辦事,有利於前途,什麼都沒關係。在很多情況下,會辦事的聰明人,在做事的過程中都懂得忍耐。必要的時候,別人給個臉色看,不僅要挨得住,還要笑臉迎上。

要“忍小謀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不為眼前的小是小非纏住手腳,排除各種幹擾,創造條件奔向大目標、大事業;要“忍小謀大”就要不計一時一事的得失,忍住急功近利的念頭,一切都為實現大目標、成就大事業鋪路架橋;“忍小謀大”,還要從思想上擺正大與小的辯證關係,不因小失大,不因大而喪失信心,放棄眼前的努力。長遠目標與短期行為,大事業與小功利,國家、民族大計與個人的七情六欲等關係都要處理得當,這樣才不至於因小不忍而亂了大謀。

忍耐不是懦弱,而是衝鋒前的必要等待;忍耐隻是手段,忍耐的目的是等待時機、蓄積力量。一個人如果懂得在弱勢階段忍耐,那麼在經過積聚力量的忍耐期後,就一定能夠抓住機會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做人做事莫憑義氣

“義氣”一詞在《辭源》上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剛正之氣”,二是指“忠孝之氣”。

如今在不少人眼中,“義氣”一詞的含義已經發生了畸變,狹義地成了“為朋友兩肋插刀”。其實義氣是講原則的,如果不辯是非,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種義氣就是一種無知和盲從,是與現代文明社會極不相容的。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如果與心術不正的所謂“朋友”糾纏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個不辨東西的迷魂陣裏,從而害人害己。

義氣是一種無窮的領域,又是一種犯罪的深淵。它既是一種苦口的良藥,也是一種剛烈的毒品。它可以帶來良盡的微笑,也可以帶來淒淋的痛楚。

義氣大多與一個人的道德和修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個人的道德高,修養高,這個人才有作大事的本領,才會有坦蕩寬闊的心胸,遇見各種突發事件才會有隨機應變的才智。能把結果掌握在自己手裏,這種人還會有一種強烈的,具有說服能力的自信心。反之那些道德低下,沒有修養的人,結交一些狐朋狗友,整天隻會稱兄道弟,心胸極為不寬闊,遇事也極不冷靜,最終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種種麻煩。

傳說溧水在春秋戰國時屬於吳楚交界地,因為兩國的爭奪,它一會是楚國的瀨瀦邑,一會是吳國的平陵邑。燕國的左伯桃、羊角哀關係一直不錯,聽說楚國招納賢人,兩人就結伴去楚國。 當衣衫單薄的他們走到東劉村時,遇到大風雪,幹糧即將吃完,周圍又地廣人稀。左伯桃擔心繼續走下去,兩人不是被凍死,就是會餓死,於是尋思把自己的東西給羊角哀一人用,這樣羊角哀或許還能活下來。羊角哀也同意左伯桃的話,但兩人誰也不肯眼睜睜看著另一個人死掉,各不相讓隻好作罷就地休息。第二天醒來,羊角哀發現身上蓋著左伯桃的衣服,旁邊還放著左伯桃的幹糧,但卻不見左伯桃的蹤影,後來發現,左伯桃已經凍死在附近的一個樹洞裏。羊角哀把樹洞封好作了標誌後,一邊抹淚一邊出發。 到了楚國後,羊角哀很受楚王的器重,被封為大將軍,但他心裏一直牽掛著好友左伯桃,就把他們的故事告訴了楚王,請求去拜祭左伯桃,楚王深為感動,當即準假。羊角哀把左伯桃安葬好後,就落宿在附近,夜裏聽到廝殺聲,左伯桃托夢告訴他,附近的荊將軍(有人稱是刺秦王的荊柯)經常欺侮他。天明,羊角哀想去拆荊將軍廟,但遭到當地土人的反對。第二夜,他又聽到廝殺聲,不忍好友受欺,就自刎前去幫戰。當地人很受感動,就把兩人的屍首合葬在一處,取名義氣墩,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