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知姓名的哲學家說過:昨天是一張兌過注銷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今天是手上的現金,應用它吧!
做事永遠不要說太遲
我們要時常告誡自己:永遠不要說太遲!因為裹足不前的人永遠都會給自己找到拖延的借口,不是條件不成熟就是環境不利,始終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以至於和許多成功的機會擦肩而過。我們不能挽留時日,卻可以馬上放棄那些借口。做事高效的人不會計較早晚,隻要誌向一定,年紀多大,也一樣出發。
卡爾-卡森64歲時才決定要改行做顧問。他原來經營租車業,也相當成功,可是他發現自己更適合做顧問,於是就決定要改行。最初他的目標定在1O個客戶的上限,那個目標很快就達成了,後來他出版報紙,訂戶有1200名。他每年還要在美國巡回演講,而當時他已經75歲了。
成功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英雄出少年”;另一種則是“大器晚成”。這兩種人都值得驕傲,隻有一種人最可憐,那就是一天到晚盼望成功的到來,卻從小到老從不行動。
老年人最富有的是一生的經曆,還有老年人最富裕的就是時間,可以讓日子慢悠悠地過,當然,也可以像卡爾-卡森那樣做出卓越的成績。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他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喜歡並勇於接受挑戰和應對麻煩,那他也就成功了一半。卡爾-卡森的成功就驗證了這一點。
哈倫德從前的日子都過得太匆忙了。在漫長的等待中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父母是印地安納州的農民。去世時他才5歲。
他14歲時從格林伍德學校輟學開始了流浪生涯。他在農場幹過雜活,他還當過電車售票員,但幹得都不是很開心。16歲時他謊報年齡參了軍,但軍旅生活也不順心。一年的服役期滿後,他又去了阿拉巴馬州,在那他開了個鐵匠鋪,但不久就倒閉了。
後來,他在南方鐵路公司當上了機車司爐工。他很喜歡這份工作,以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18歲時娶了媳婦,沒想到幾個月後,在得知太太懷孕的同時又被解雇了。
接著有一天,當他在外麵找工作時,太太賣了他們所有的財產逃回了娘家。
哈倫德並沒有因為老是失敗而放棄,別人也是這麼看他。他確實努力過了。
有一次還是在鐵路上工作的時候,他還曾通過函授學習法律,但後來放棄了。
他賣過保險,也賣過輪胎。他經營過一條渡船,還開過一家加油站。都失敗了。命運似乎有意讓哈倫德永遠也成功不了。
此刻,他躲在弗吉尼亞州若阿諾克郊外的草叢裏,準備著一次綁架行動。他觀察過小女孩的習慣,知道她下午什麼時候會出來玩。
可是,這一天,她沒出來玩。這個謀劃好的綁架行動也沒能突破他一連串的失敗。
後來,他又做了考賓一家餐館的主廚和洗瓶師。可是有一條新的公路剛好穿過那家餐館,他不得不再次失業。
接著到了退休的年齡。
他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到了晚年還無以為榮的人。除了那次未遂的綁架,他也算一直安分守己。必須說明的是,他隻是想從離家出走的太太那兒綁架自己的女兒。不過,母女倆後來回到了他身邊。
這時他收到了政府寄來的第一筆養老金,他憤怒了。因為他覺得自己還年輕,不需要靠社會福利金過日子,這筆養老金成了他事業的轉機。當時的哈倫德已經66歲。
他開始載著他的十一種香料配方及他的壓力鍋上路。他到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及肯德基州各地的餐廳,將炸雞的配方及方法出售給有興趣的餐廳。1952年他的首家被授權經營的肯德基餐廳在鹽湖城建立。令人驚訝的是,在短短5年內,哈倫德在美國及加拿大已發展有400家的連鎖店,這就是世界上餐飲加盟特許經營的開始。
沒想到肯德基門口站著的那個可愛的“老頭”還會有這樣一串故事吧?當我們享用肯德基美味雞塊的時候,也可以從“老頭”那裏吸取點精神營養。
生命是一筆上帝給每個人存放在銀行裏的儲蓄。究竟它有多少?沒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點是真實的,我們都在一天天地消費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現了赤字。生命是不確定的,誰也不知道後麵的人生之路到底有多長,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嫌太早或太晚。隻有分分秒秒地把握,把每一天都當成一個快樂而充實的日子,才不後悔。
人生有不同的地段:
青春時期精力旺盛,但經不起揮霍。
中年的發展基礎穩定,可以幹自己想幹的,幹自己能幹的。
人生最難耐的是老年,老年往往無所適從,因為他們剛退出社會舞台,優雅莊嚴往往是老年人的選擇,也可以人老心不老,做出非凡的成績。
消極的人認為青春期的日子太天真輕狂,中年的日子太忙碌,當他們走向老年時又說自己隻剩下了無奈。在別人踏踏實實奮鬥追求的日子,他們卻放鬆了自己,疏懶了自己,現在想挽回卻說已是太遲太遲。
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就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和最樂觀的精神去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他們隻會向前看,不會回頭為那些已經無能為力的過去歎息。
即使過去的日子沒有好好珍惜和利用,我們也不要覺得太遲,也不必去懊悔。懊悔隻能使眼前的一切又在懊悔中溜走,我們能做的隻能是埋下頭默默耕耘,去爭取以後的時機。
不要說太遲,讓努力來補償過去的浪費吧;不要說太遲,讓奮鬥點燃我們的激情。隻要從此在心中植下一份永恒的信念,就能闊步走向壯麗的人生。
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
博恩-崔西說過:“時間是生命的原料,我們有多大的成就取決於怎樣利用我們的時間。”
IBM在1992年虧損高達49.7億美元,是美國公司曆史上最大的財務損失。汀業界的“藍色巨人”曾一度快速沉沒,可在1999年4月22日,IBM報告其一季度的利潤超出預計,上漲42%。是郭士納拯救了IBM。
郭士納用了4年多一點的時間,在IBM這家好像行將就木、每年虧損幾十億美元的公司創造了奇跡,在那4年時間裏,郭士納精簡了臃腫的官僚體係,找到了各種辦法來削減成本,使公司的開支符合預算,他比人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地使公司扭虧為盈,用事實證明了他確實是美國業界裏使公司起死回生的最偉大的行家之一。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郭士納是一個高效率利用時間、不愛浪費時間的人。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時間,他一直用最快的辦事方法做事。如果有人想阻礙他辦完一件事,那麼他會想辦法排除幹擾,不被他們左右。在他看來,那些浪費時間的人就是葬送一家企業的人。
郭士納說:“我們決策的時間還是很長,我們還是在各種大型委員會裏空談太多。我們仍舊過於偏重研究,並且在整個公司,我們沒有統一認同的緊迫感。同曆史上其他時期相比,今天的勝利屬於快捷者。行動迅速也許要比洞察力強更高一籌。我不主張無的放矢的莽撞。我主張以‘今天就做好’的精神來推動各項計劃活動的進行。我們需要給IBM注入大劑量的建設性急躁情緒。”
郭士納上任之前的IBM會議,雖然氣氛愉快,但效果不好。郭士納主持的會議氣氛一點也不融洽。他在見某人之前幾乎總是要求有書麵報告,要確認事實,並允許他省掉開場白,立即談手頭的問題。對習慣於躲避問題而現在卻焦頭爛額的IBM雇員來說,想到跟郭士納見麵都會發怵。
IBM前資深副總裁吉姆-卡納維諾評論:“在過去,你在公司坐下開會,覺得好像決策已經做出。而在郭士納這裏卻不一樣。他要開會就希望做決策。如果他有足夠的事實,他就會做決策。他來開會並不帶著事先想好的主意。會議更短,規模也小多了。在過去,如果在下麵三級的某人有情況要報告,那麼他的上麵兩級領導就必須參加會議。郭士納改變了這一切。開始時人們很難適應,大家都疑慮重重,但後來習慣了郭士納的作風。”
郭士納為了想立即談正事,就取消了會議上用的投影儀膠片和圖表。有一次,一個資深經理帶著投影儀來開會。他走近投影儀時,吃驚的發現郭士納也朝著投影儀走來。郭士納“啪”地關掉機器,並嚴肅地說道:“你是這類業務的專家和經理,要是沒有各種輔助手段就解釋不清,那麼你就不了解你的業務。”
郭士納加入董事會之後,喜歡簡短的報告,他要求給客戶的報告不超過15頁。他喜歡的話就是“別把活動與結果混淆”。在他那裏,結果必須是真實的。郭士納極大地改進了IBM的思維方式。他打電話也從不恭維人,相反,他的電話總是簡短明要,有時甚至很嚴厲。
郭士納說:“我的調查表明,IBM劣於電腦行業一般公司的地方,與我們公司的官僚機構和公司文化有關,我們的會議還太多,我們的停工還太頻繁,評議會還太多,專職隊伍也還太多,這些都增加了工作量但沒有增加價值。最重要的是我們看重‘表麵時間’而不看重實效。”
工作效率低的人一般隻有時間的觀念,而沒有時間效率的觀念。高效人士正好相反,他們不僅會考慮時間,還會特別關注時間的使用效率,時間效率低是浪費了時間,而效率高就等於是延長了時間。
在落後的觀念中,人們看不到時間的價值,不知道時間的作用。如車間裏工人成批閑聊;訂一項合同,需蓋半年橡皮圖章。成功與成就往往來自提高時間的效率,時間就是潛在的資本。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事情:僅僅是一天之差,就可以導致一個企業的巨大成功和另一個企業的倒閉破產。所以不懂得利用時間就不會成為一個做事高效的人,浪費時間就等於浪費自己的財富,隻有形成一種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理念,才有可能實現高效執行。因此,要成為一個高效的人就一定要樹立提高時間效率的觀念。
要提高時間的效率,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其次,講話、開會也要講究成本,經常開會,講話既多又長,並非優點。有效的會議,時間不多,又取得成效。文山會海無非是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時間。這些時間,本來可以生產很多產品,這就是會議的成本。再次,要懂得把要做的事情有條理地分類,美國汽車公司實施的“總裁桌上的不同顏色公文夾”策略,也是一種有效使用時間,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好方法。還有就是,也可以為自己訂下辦每一件事情的期限,並且盡量去遵守它,這樣也能大大地提升時間的效率。因為,隻要加上一點點的壓力,大多數的人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好,而自我定下的期限就可以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壓力,使工作能夠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