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曰:勤者可成事,惰者可敗事。有雄心成大事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成就事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付出,就會有相應的成就回報你。如果以勤付出,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所以,要想成功做事就要勤奮實幹。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就立誌當孔子的人。在他讀書時,一天上午,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徒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不大的天井裏,歡聲笑語,沸沸揚揚。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呢!從此,先生更對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讀到這句話時,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滿懷雄心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高高在上的聖人其實並非可望不可及。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惟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頂。“一覽群山小”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亦是由勤奮得來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聯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不管你是一個凡人,還是一個聖人,“勤”在你成為聖人的努力過程中,始終不可缺少。

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任何一個雙手插在口袋裏的人,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給人留下一個實在的形象,給自己的成功增添一份夯實的基礎,從實際出發,對自己負責。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製作課,老師要求每個人做一件小工藝品。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把他們的製作拿出來,一件一件地檢查。當老師走到愛因斯坦麵前時,他停住了,他拿起愛因斯坦製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問愛因斯坦:“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以響亮的回答告訴老師說:“有!”

然後,他又從自己的小桌裏拿出了一隻板凳,對老師說:“這是我做的第一隻。”

一個並不手巧的人最後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不巧的手因勤奮而顯得舉足輕重。

自身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奮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但偉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礙後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麼大的障礙也會被我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奮一點點的挖掉,如果我們始終不放棄理想的話。勤奮麵前,再艱巨的任務都可以完成,再堅定的山也都會被“移走”;凡事隻有塌實勤勞,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定要守住“勤”字,忌掉“懶”字,懶惰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會流露出來。所以想成就一番事業要時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謀事忌惰”。

把握好所有零碎的時間

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現代社會,任何一種對時間的浪費,都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不要小看零碎時間的分分秒秒,它們往往在生命的關鍵時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把握好所有零碎的時間。

爭取時間的唯一方法是善用時間。把零碎時間用來從事零碎的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車上時,在等待時,可用於學習,用於思考,用於簡短地計劃下一個行動,等等。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短期內也許沒有什麼明顯的感覺,但長年累月,將會有驚人的成效。世界上真不知有多少可以建功立業的人,隻因為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而默默無聞。

滴水成河。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達特茅斯醫藥學院睡眠診所主任彼得-哈瑞博士的研究表明:大多數成年人每天平均睡眠在7-7.5小時,但是對很多人來說,6個甚至5個小時的睡眠,就已經足夠了。超過你需要的睡眠隻是把時間耗掉而已,對健康不但無益而且可能有害。

哈瑞博士說:“要找出你需要多少睡眠,你應該以不同的睡眠長度來做試驗,每一種試驗用一或兩個星期。如果你隻睡5個小時,仍然覺得心智敏捷,工作有效率,那就用不著強迫自己躺在床上7個小時。如果你睡了8個小時,仍然覺得軟弱無力,難以集中精神,那你可能就是那些需要l0個小時睡眠的人之一。”

根據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病學係睡眠試驗室主任羅勃-範卡索博士所說,人所需要睡眠長度的不同,似乎和新陳代謝、秉性,以及從白天活動中得到的樂趣有關。他說:“做無聊而令人厭煩的工作,會使人以更多的睡眠來避免麵對每天冗長而乏味的例行工作。因此,我不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製定一個同樣的睡眠時間表,但是大多數的人就是比平時少睡很多,仍然能夠過得不錯。”

還應該注意到的就是有些情況會影響人的睡眠:在感到特別有壓力或生病的時候,人就會需要更多的睡眠。

很多成功的人認為他們成功的一項重要因素,是他們遵從了富蘭克林的建議而獲得更多時間。富蘭克林的建議是:“懶人睡覺時,你要刻苦奮進。”例如,已故希臘船業巨子奧納西斯常常在清晨五點鍾就起床了,並且認為這個良好的習慣幫助他成功。新奧爾良著名的歐吉斯納診所的阿爾頓-歐吉斯納博士,發現他一天隻要睡4個小時就足夠了;而著名的心髒外科醫生麥克-戴貝克也有同樣的發現。(他們兩個人都采取一種隻睡4小時的做法,但是白天如果覺得疲倦了,就小睡5~l0分鍾。)發明家富勒曾經采取每3個小時小睡半小時,24小時合起來隻睡4個小時的做法,實行了一陣以後,因為有礙業務,才放棄了這種做法。

當然,這些都是特殊的人。如果你隻睡6個小時仍然覺得很好,那就不必睡8個小時。一天節省兩個小時,星期一到星期五就節省了10個小時,每個月就是40多個小時——每個月比別人多一個星期。

如果認為這樣野心太大了,那麼想想看每晚少睡一個小時會怎麼樣:等於是一年比別人多6個星期,以一生工作時間來算,就是多五年。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起來工作吧!

在大都市,人們每天用於上下班路途上的時間是非常可觀的。在美國上班時間平均單程是22分鍾,而在人口一百萬或更多的大城市,32%的人住在距離上班地點35分鍾車程的地方。

任何事情要在你一生中用去這麼多的時間,都值得你特別注意。很明顯的,有兩方麵值得你考慮一下:

首先,是否能減短交通時間?

威爾克先生開車上班35分鍾,他的朋友布朗先生住在距離上班地點隻有15分鍾車程的地方。威爾克先生並不覺得其中的差異有什麼特別意義—“隻多幾裏地而已,早已習慣了。”但是我們來算一算,20分鍾的差異表示一天40分鍾,一個星期三個半小時。以一個星期工作40小時來計算,在上班路途上威爾克先生“一年”要比布朗先生多用“四個星期”的時間。在選購房屋的時候,上班時間當然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但隻有5~l0分鍾車程的差異,長年累月積聚起來,差異就大了。能源危機倒是能刺激每一個人更認真地長遠考慮上班距離。

其次,是否能有效地利用交通時間?

聽車上收音機任意播放的節目並不是利用這段時間的最好辦法。更有效的運用包括:在早晨業務彙報之前,把有關事項先想清楚;分析業務、私人問題或機會;在心裏麵為一天的工作先計劃一番;聽聽用來增長你專業技術的錄音帶。不過,聽聽新聞報道甚至音樂錄音帶,也都是利用這段時間的好辦法。重要的是避免由惰性或習慣來決定如何利用上下班的時間。

要有意識地決定在這段時間裏,把注意力投入在什麼方向。這樣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不浪費這段時間會獲得許多寶貴的益處。

不要把一些短暫的時刻(約了一起吃中飯的人遲到時,或在銀行排隊,向前移動緩慢時)視為虛耗掉的時間,而要當成意外的收獲,可做一些平常要延緩去做的某些事情。

推銷員常常發現在接待室等待和顧客麵談的時間,足夠他辦完所有紙上作業:寫一份和上一位顧客麵談的報告、寫給顧客以及可能成為顧客的人的信件,計劃以後拜訪哪些人,填寫支出費用報告,等等。每一個人都可以找些適當的小工作,利用這種零碎時間來完成,隻要把必備的表格或資料帶在手邊就可以了。

不要認為這種零碎的時間隻能用來辦些例行紙上作業或次優先的雜務。最優先的工作也可以在這少許的時間裏來做。如果把主要工作分為許多小的“立即可做的工作”,我們隨時都可以有費時短卻重要的工作可做。因此,如果時間因為別人沒效率而浪費掉了,要記著:這還是自己的過失,不是別人的。

很多人發現把午餐時間延誤到一點鍾或一點鍾以後,而用正午時間來辦事效果更好。在大多數辦公室裏,這段時間的電話等於零,幹擾比較少。還能得到額外的好處,在大家趕著吃飯的時間過了以後,再到飯店去可以得到比較快的服務。

保護自己的周末。除非有緊急情況,否則不要讓工作延長到周末——如果上帝在工作了六天之後還需要休息,那麼你是誰呢?

周末運動、輕鬆一番,完全遠離辦公室或工廠的事務,可以有助於有效運用下一周的時間,如果偶爾計劃出一個長的周末,那就盡管去徹底放鬆一星期。

計劃如何運用自己的周末,不要總是來了就接受,否則會讓自己不知所措。為周末擬訂出一些特別的計劃,可以提高這一周的工作士氣,刺激起要把一周工作做完的興趣,使工作不會幹擾到周末的計劃。

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今天是我們唯一能應用的時間。過去已經一去不回,未來隻是一種觀念。這個世界上每一件事情的完成,都是由於某一個人認識到今天是行動的時間。

19世紀的蘇格蘭作家、曆史學家及哲學家卡萊爾曾說:“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看未來還看不清楚的東西,而是去做目前手頭上的事情。”l0世紀英國散文家、批評家和社會改革家羅斯金把“今天”這兩個字刻在一小塊大理石上,放在桌子上,時刻提醒自己要“現在就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