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富商賠光了所有家產,他傷心欲絕地去跳河,這時發現一個同樣也到河邊哭泣要跳河的婦女。他問婦女:“你為什麼跳河?”

“我,我被丈夫遺棄了。”

“哦,你什麼時候認識你丈夫的?”

“我是三年前認識他的,我們剛結婚一年他就另覓新歡不要我了。”婦人越說越傷心,真的要去跳河了。

“哦,你等等,”富商問,“那三年前沒有遇見他的時候你是怎麼活的?沒有他你就必須跳河嗎?”

“三年前我沒有認識他的時候,我生活得很好;很快樂。”

“是啊,你完全能從頭再來啊,隻不過三年時間,他在你一生中隻占幾十分之一啊,幹嗎要為三年付出那麼多代價呢?三年是可以用另外一個三年挽回的。你看,三年前我也是一個到這個城市打工的流浪漢,當時我身無分文,可現在我已經是富翁了。你說是嗎?”

“是啊,謝謝你,我真不知怎麼謝你。”婦人終於笑了,輕鬆地離開了。

在勸完婦人後,富商好像也勸了自己。是啊,三年前我還不是一無所有嗎?就讓一切都歸零,從頭再來吧。他也輕鬆地離開了河邊。

適當歸零,從頭再來是一種不甘屈服的傲氣,是一種勇敢麵對失敗的人生境界。從頭再來源於我們對現實和對自身的清醒認識,是對自己實力的一種肯定,是一種挑戰困難、挑戰自我的勇氣。從頭再來,需要我們忍受失敗的痛苦,吸取失敗的教訓;從頭再來,需要我們堅定自己的信心,相信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從頭再來是一種希望,是絕望時仍然忠實於生命的最好見證。

歌德說過,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成甘美。其實,每個人的心都好比一顆水晶球,晶瑩剔透,然而一旦遭到不測,背叛生命的人會在黑暗中慢慢消逝,而忠誠於生命的人總是將五顏六色折射到生命中的每個角落。

的確,所謂人生百態,但最終都會歸於一段夢。或取或舍,或苦或甜,或積極或消沉。諸如很多人在一個職位日子久了或在相同的崗位工作一段時間後,往往會變得日漸慵懶,甚至逐漸出現對新的事物不再敏感的情形。當然,發生進步愈來愈慢甚至倒退的狀況,是因為同一件事做久了,難免會感到倦怠,甚至是自以為自己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會讓自己越來越退步。這就需要時常從思想上、意識上給自己“歸零”,重新學習,就像剛剛參加工作時一樣,這樣,會讓自己有動力、有活力,能夠更加努力、自主地去工作。

生活中,人們常常感歎生命就是一條不歸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是向往著美好的事情能夠更多地發生在自己身上。然而,多數的時候,我們卻要經曆痛苦、磨難、沮喪,甚至失望。如果我們無法正視這一切的話,失望便會無限度地在我們的心裏膨脹,直至讓我們感受不到快樂。

太多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停地奮鬥,可是到了最後,他才發現,所謂的理想,僅僅隻是讓自己在生命本身產生動力的一種因素,實現的同時,又會讓自己陷入到另一種無望之中。這個時候,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要學會及時為自己的理想刷新,一切從零開始,再踏征途。

人生要學會“歸零”,在一次次的磨難中、在一次次的失去以後,我已經學會了歸零,一切從頭開始是最好的解脫。人,要學會忘記、學會歸零,忘記已經死去的,因它正在潰爛,在除去潰爛傷口的時候,也會割掉健康的血肉,為迎來新生,這是必須的代價,別讓記憶衝淡你的信念,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人不能丟掉信念和欲望,把一切歸零,你將收獲更美好的人生!

“歸零”是對人生曆練後的一種沉澱,是放棄虛華的一種表現。在一個行業已經這麼久了,應該有點建樹的時候卻又從頭開始學習了,這樣往往會給其他人一種誤覺,認為你給自己“歸零”其實是不自信,沒有什麼拿得出手,隻好繼續學習。因此,隻有懂得“歸零”的人才會明白成和敗、輸與贏都是人生中應該放棄的虛華;隻有時常給自己歸零才能時時提醒自己躍升。就像一個杯子盛滿了水,就無法再往裏倒進水去,如果能隨時保持空杯的狀態,那麼要在杯子裏加水就很容易了。所以學會讓自己時時歸零的人,就是時時在進步的人。

環境難改自我可變

我們雖然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卻能改變自己。這句話已經成了無數成功人士恪守的人生準則。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往往不是主觀意念所能決定的。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改變殘酷的現實,唯一可行的選擇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以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讓生命在有限的時空中得以延續。就好比一塊石頭,有棱有角,從山坡滾下去勢必頭破血流,但如果是圓滑的鵝卵石,就順利輕鬆多了。

世界上並不隻有你一個人,地球也不隻是為你而轉,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你的意願發展,麵對一個強大的你不喜歡的環境,你的反抗是徒勞的,你隻能學會適應。比如上課,老師隻有一個,學生卻有幾十個,而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又都不相同,若要老師來適應學生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我們就應該去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適應老師的講學思路。比如吃飯,學校的食堂隻有一個,學生卻有數千人,所謂眾口難調,不可能讓食堂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菜,隻可能是我們慢慢適應食堂的飯菜。再比如,你所住的地方附近正在施工,機器轟鳴吵得你不得安寧,但是你不可能為了你的安寧要求他們停止施工。那麼,有什麼辦法呢?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學會鬧中求靜。改變自己,不要以為所有的適應都是隨波逐流;改變自己,不要以為所有的適應都是世故與圓滑。我們所有的改變都是為了以後自身有更好的發展。記住這句話吧,如果你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你自己!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半島上,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物種——美洲鷹。它們長年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也一直與當地人和諧共存著。可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美洲鷹的價值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為了高額的利潤,當地人開始大規模地捕殺美洲鷹。一段時間之後,在不計後果的捕殺下,美洲鷹絕跡了。當人們為這一物種的絕跡歎息不已的時候,阿-史蒂文卻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他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脈下的一個岩洞中找到了美洲鷹的蹤影。—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生物界,讓人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隨著探索的進一步加深,研究者們又產生了新的懷疑,一隻成年的美洲鷹體重高達十八九公斤,雙翼展開能夠達到3米長,它們是怎樣生活在空隙僅0.15米的岩洞中的呢?為此他們做了一個實驗:把美洲鷹放在一個用樹枝和鐵條做的小洞中,暗中觀察美洲鷹的活動。令人驚奇的是,在穿越小洞時,美洲鷹並沒有硬碰。而是把雙翼緊貼在肚皮上,而雙腳直伸到尾部,頭頸伸直,形成一條直線,順利地通過了小洞。顯而易見,他們在長期的岩洞生活中,練出了這樣的本領。

阿-史蒂文還進一步發現,它們並不是平白地增添了這些本領,而是苦練的結果。因為每隻鷹的身上都有或大或小的疤,結出的痂都如岩石般堅硬。原來,它們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練出了這身特殊的本領,才得以在岩縫中存活。

千萬年來,動物與人類都在為生存而戰。如果想不被淘汰,就要像美洲鷹一樣,以改變自己的方式,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盡管縮小自己的過程會千難萬險,甚至流血流淚。其實,隻有勇於“縮小”自己,才能擴大生存空間。人不可能都生活在自己的意願之中,當生活不能盡如人意時,隻能生活在對環境的適應之中。達爾文的一句經典名言就是:“適者生存。”地球上任何物種如果適應不了它所生存的環境,那麼它隻有麵臨被淘汰的命運。侏羅紀時代,曾經的恐龍是那麼的強大,可是由於適應不了氣候的巨變,於是都滅絕了。對於人類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伴隨著你的隻有毀滅、失敗和痛苦。

一個人的一生會經曆很多次的變故,我們會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然而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往往不是最強大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環境的。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放得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生活中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讓它過去,不放在心上。其實,放得下不僅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自由。

佛家的智慧告訴我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長壽之本。貪圖小便宜,什麼事情都放不下,終究是要吃大虧的。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立身於世所必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也可以看成是關鍵時刻做事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與態度。它大到可以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戰略舉措,小到一個人日常舉止的每一個細節。它既包括獲取物質財富的絕妙策略,也包括對自我精神的完美塑造。可以說無數成功人士都是精於做人之道的高手,他們紛紛將成就歸功於做人拿得起放得下的策略。

一則故事說,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後,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籲籲、行動緩慢。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這時,天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

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們人生路上一樣,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輕鬆快樂一生。

縱觀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狀,難怪乎古人要說“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了。有一個叫秦裕的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在連續獲得203場勝利之後卻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時他才28歲,因此引起很多人的猜測,以為他出了什麼問題。其實不然,秦裕是明智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運動的巔峰狀態已是明日黃花而以往那種求勝的意誌也迅速落潮,這才主動宣布撤退,去當了教練。應該說,秦裕的選擇雖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無奈,然而,從長遠來看,卻也是一種如釋重負、坦然平和的選擇,比起那種硬充好漢者來說,他是英雄,因為他畢竟是消失於人生最高處的亮點上,給世人留下的畢竟是一個微笑。

放棄東西易,放棄事業難,更難的是讓一位身居高位的人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績,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架。

劉備本是一位謙虛、慎行的人,關羽、張飛之死使他十分悲痛。為給關羽、張飛報仇,劉備興兩川之兵浩蕩東來。投東吳的關羽舊部糜芳、傅士仁,將劉備所恨者馬忠殺了,獻首級給劉備,劉備連糜、傅也剮了,一同祭關公。東吳諸將獻計孫權,將殺張飛投東吳的範疆、張達也送還劉備,以圖息戰寧人,誰料劉備剮了範、張,仍怒氣不消,定要滅吳。孫權在這種情況下,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步水馬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何許人也。馬良說是東吳一書生,年幼多才,多有謀略,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不可。馬良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能輕敵。劉備卻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這就是劉備放不下架子的表現。我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客觀現象,不以老少定優劣。用兵之道,看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不是誰的年齡大就算誰的計謀多。劉備在此以資誇口,以為自己經曆的戰爭多,計謀就老到,實屬荒唐。所以,在這次戰役還未開始,就注定了劉備的失敗。

這教訓告訴我們,在考慮關鍵問題時,切忌“放不下架子”,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時時想到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會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誤差,脫離了實際以至造成抱恨終身的損失。

放棄,你就可以輕裝前進,周全做事贏得成功;放棄,你就可以擺脫煩惱和糾纏,使整個身心沉浸在輕鬆悠閑的寧靜之中;放棄還會改善你的形象,使你顯得豁達豪爽;放棄會使你贏得眾人的信賴;放棄會使你變得更加精明,更加能幹,更有力量。

辯證法也告訴我們: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揭示了一個恒古不變的真理。有得必然有失,有失必然有得。有“體操王子”美譽的李寧,退出體壇後選擇了辦實業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功嗎?

因此,做一個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頗有分量的光環,也同樣應當“放得下”它,從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種有意義的選擇。這樣,我們又有什麼惆悵或遺憾的呢?因此可以說,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放棄是一種睿智,它可以放飛心靈,可以還原本性,使你真實地享受人生;放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

有一個禪宗故事就風趣地說明了“放下”的重要性。兩個和尚趕路,遇到一個美女被河水所阻,其中一個和尚就抱她過了河。他們又繼續趕路,走了好久,另一個和尚指責他的同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麼能抱她呢?那個曾經“美女在抱”的和尚歎息: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她?

放得下也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自由。如果不懂得“放下”的藝術,我們就難免成為那個心胸狹隘而又怨氣衝天的小和尚。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難。生活中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讓它過去,不放在心上。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就是一場選擇,選擇的對與錯會決定你的人生成敗。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重新選擇,盡管目前在做的事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但我們仍然要放棄,放棄也是一種選擇。人生是可以有多種選擇的,隻有徹底放棄以前的錯誤才會有新的正確的開始。

莫讓失敗遮住我們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