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皇親一旦受到冊命分封,馬上就名正言順地成了國家的貴戚,他們都享有許多特權,國家的官吏也必須要對他們禮遇有加。為此中國曆代統治者製定並頒行了一係列尊奉太子、諸王、太上皇、皇後、太皇太後等皇室宗親的禮儀。在這些禮儀中,數有關皇太子的最多、最尊崇,也最有代表性。因此在此我們以皇太子受尊奉禮儀為主,對皇親國戚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受到的禮遇作一概述。
在專製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盡管皇太子在不同時期的權力、地位並不完全相同,但作為國家的儲君,無論如何他們在形式上是一直受文武百官的尊崇的,有關的禮儀也較為複雜。
首先,作為皇太子成年禮的冠禮曆朝曆代都較為重視,雖然各代禮儀不盡完全一致,但主要內容卻大致相同。它包括:
第一,有關部門首先要根據太子的生辰八字確定舉行冠禮的吉日,並預備好進行祝賀的祝文與穿戴的袞冕禮服。
第二,吉日來臨時,皇帝要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到正殿升坐寶座。參加典禮的王公與文武百官向皇帝行完拜禮後,皇帝宣布為皇太子舉行冠禮,並下令指派專門的官員具體操辦有關事宜。
第三,太子東宮的屬官們引導太子來到舉行冠禮的席位,樂隊奏喜慶之樂,被皇帝指派的各位官員幫助太子脫去原來穿戴的衣服、帽子,並呈上新的袞冕服,再幫助太子穿戴整齊。
第四,參加典禮的官員進獻賀詞。曆代賀詞的內容雖然不盡完全相同,但也多是大同小異。如唐代的賀詞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厥幼誌,慎其成德。壽考維祺,以介景福。”明代的賀詞是:“冠禮申舉,以成令德。敬懼威儀,惟民之式”,“章服鹹加,飭敬有處。永固皇圖,於千萬年。”總之,都是一者對太子加冠表示慶賀;二者希望太子從此能丟棄幼童的各種習氣,真正能做一個能為天下敬仰仿效的儲君;三者預祝太子福壽無限,洪福無邊。
第五,所有的官員都向皇太子敬酒以示祝賀,皇太子接受祝賀,並行祭禮,敬告皇天、後土、列祖列宗自己已經成年加冠,一定要不負厚望,有所作為。
第六,皇太子要向皇太後、皇帝、皇後行三叩五拜之禮,感謝他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並表示一定要孝親尊長回報先輩的厚恩。
第七,在皇太子舉行冠禮後的第二天,皇帝和太子要一起接受群臣的朝賀。
此外需提及的是,第一,曆代對太子加冠的年齡各不相同,有的在十二歲、十五歲時就已經舉行了加冠典禮,有的則在十八歲、二十歲,甚至二十八歲時才舉行加冠典禮。第二,在皇太子舉行加冠禮的過程中,樂隊、儀仗都要陳設整齊,樂隊還要不時奏喜慶之樂,群臣賀喜時也要鳴鞭或奏樂。第三,與皇太子舉行加冠禮相對應地是曆代也要為各位皇子擇吉日舉行成年加冠禮,其儀式也與太子冠禮大致相仿,隻是規模與級別都要小一些,低一些。
凡遇元旦、冬至、皇太子生日時,皇太子還要接受百官的朝賀。據記載這一禮儀開始於隋代。隋文帝開皇初年,皇太子楊勇按照過去有關朝代的禮儀,張燈結彩奏樂,接受東宮官員和其他在京官員的朝賀。唐朝承襲隋朝的製度,每到元旦時,親王、宗室等其他成員和在京文武百官都要到東宮朝賀太子,而太子則從東宮大殿上走下台階與伯伯、叔叔輩的宗室成員見麵,並答謝其他文武百官向自己行的兩拜禮。宋代時對皇太子受朝賀的禮儀進一步作了詳細的規定:元旦前一天,有關部門根據東宮東門外的地理狀況,設定三公以下文武百官舉行常朝朝儀時的站班位次,並在大殿階下,麵南設置太子答拜還禮時鋪置的褥子。到朝賀這一天,值班禮官、通事舍人先引導三公以下的文武百官依次走進站班場地,各就各位站班序立。然後內侍官員揭開門簾,太子身穿常服走出東宮東門,左右侍衛像平時一樣儀衛護從。太子走下台階,來到事先為他預備好的麵南的褥子位置上,三公以下的所有文武官員都向太子行兩拜的拜見禮,太子以禮答拜。隨後,每班的班首一人向前出班致賀詞:“元正首祚(如在冬至日,則說‘天正長至’),景福維新,伏維皇太子殿下,與時同休。”朝賀完畢,都退回原來的位置。而皇太子也指派專人代他致答賀詞:“元旦首祚(冬至則說‘天正長至’),與公等均慶。”所有的大臣再次向太子行兩拜禮,太子答禮。禮儀結束後,隨班禮官、通事舍人等帶領朝賀官員依次走出朝賀場所,而內侍官則引導太子登上台階,走進宮門,放下門簾。與宋王朝同時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金王朝的朝賀皇太子禮儀是雜摘唐宋舊儀而成,又略有變異。在朝賀人員中,不但有文武百官,而且有嬪妃、命婦。宋代官員在皇太子生日時,像元旦、冬至時一樣朝賀就可以了。而金代皇太子生日時,三師以下的百官如在皇帝在場時,要等太子先進酒,然後再向太子行兩拜禮,而每班的班首則須跪著向太子行兩拜禮,並進酒。如太子賜酒,則要當場跪著飲酒,並再行兩拜禮謝恩。如皇妃等向太子進勸生日賀酒,皇太子要跪著接酒,皇妃也要跪下,待太子飲完酒後,相互之間要各行兩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