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冊命分封禮儀(1 / 3)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獲罪,誅滅九族”。是對中國古代宗法社會製度下,血緣姻親關係在社會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確切描述。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一旦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後,總要拉起“君權神授”、“代天行令”的大旗,假昊天上帝之名,根據與自己血緣姻親關係的親疏遠近,對皇族姻親大加封賞,使他們不但可以獲得高官厚祿,過上荒淫侈靡的生活,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享受種種禮遇,從而名正言順地使皇帝的親戚變成了國家的貴戚、人民的老爺。為了使這一變化合理、合法,曆代最高統治者都要舉行一係列冊命分封禮儀,對包括自己的子女、配偶在內的所有姻親進行分封。受封者一旦獲得了尊號,不但可以享有眾多的特殊生活待遇,而且能得到種種禮遇。本章通過對這一些典型禮儀的描述、分析,擇要對這一禮儀進行概述。

1.1 在中國古代長達兩千多年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下,“朕即國家”、家國不分。皇帝是國家的根本,國家是皇帝的私有財產。皇帝口含天憲、手握王爵,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把土地、人民分封賞賜給自己的親屬、臣下、奴仆。為保證皇權牢牢地掌握在一家一姓手中,也為了使自己的親屬能與自己共同享受、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國家,曆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冊命分封太子、諸王、公主、皇後、皇太後及妃嬪們。因此,在中國古代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冊命分封製度。為使這一製度能夠合理、合法化,中國古代社會也就隨之形成了一整套冊命分封禮儀。

所謂冊命分封,就是古代帝王用冊書頒發命令,分封冊立皇太子、皇後、諸王、諸妃嬪等的製度。這一製度在中國古代也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唐以前對冊命分封的範圍沒有嚴格限製。唐代冊命已經成為專門化的詔令。據《唐六典》卷九《中書省》記載,冊命主要用於立後、建嫡、封樹、藩屏、寵命、尊賢等。宋代以後,冊命專門用於加封皇室成員,稱冊立、冊封,如冊立皇太子、皇後,冊封妃嬪、公主、諸王等。在此,我們所說的冊命分封禮儀,就是專指頒發冊命時,所舉行的冊命典禮。因為冊命內容不同,有關儀式也就不盡一致。其中較為典型而重要的,是冊立皇太子和皇後,因此我們在此以這兩個典禮為主,對中國古代冊命分封皇室成員的禮儀作一概述。

皇帝是專製主義製度的核心,作為皇室至親的皇太子,便是國家的儲君,皇位的繼承人。因而中國古代曆朝都把冊立皇太子視為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秦始皇一心隻想自己“長生不死”,忽視了立太子問題,結果讓秦二世與趙高之流鑽了空子。秦二世上台後,總感到自己當了皇帝是“名不正,言不順”,時刻都認為扶蘇與其他皇子要奪走自己的皇位,於是不但下假詔書,借秦始皇之口誅殺了長公子扶蘇,而且將秦始皇的其餘近四十名公子、公主也全都誅殺,結果造成了“胡亥詐立,自使滅祀”的悲慘結局。有鑒於此,漢高祖二年(前205),還在戎馬倥傯之際,就預立太子,並確定立太子應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的製度。但事實上,皇帝妻妾成群,兒孫滿堂,在皇帝眾多的兒子中,選擇“立長”,還是“立貴”、“立賢”的鬥爭一直持續不斷,甚至連漢高祖劉邦晚年時都想廢太子,立寵姬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造成了劉邦駕崩,呂後斬斷戚夫人手、腳,剜去眼睛,燙穿耳朵,灌上啞藥,拋到廁所,讓她成為“人彘”,並毒死趙王如意,嚇壞親生兒子漢惠帝的悲劇。三國時,曹操諸子因皇位之爭,演出了“煮豆燃豆萁”的鬧劇。晉武帝的二十八個兒子,為爭皇位爆發了“八王之亂”。唐高祖李淵的二十三個兒子,為爭皇位,兄弟相殘,爆發了“玄武門之變”。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為爭皇位,釀成了“靖難之役”。鑒於此,清康熙帝下詔廢太子製,改由皇帝生前秘密確定皇儲,寫下遺詔,秘而不宣,駕崩後由大臣當眾宣詔,被立為皇儲者即刻登基,避免了為爭太子地位而發生的皇室內部父子兄弟自相殘殺的悲劇。由此可見,冊立太子堪稱是給曆經腥風血雨的皇室鬥爭後,替勝利者舉行的慶功典禮,因此儀式較為繁多。曆朝曆代冊立太子的儀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說,有以下內容:

第一,由皇室成員或皇帝特派官員先期主持祭告天地、社稷、宗廟,以此來詔告天地、社稷、祖宗,獲得他們的同意與許可,使被冊立的太子成為敬天應命的合法君位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