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堪與太子受朝賀相比的是唐代的皇後也要在元旦、冬至、生日時接受文武百官和妃嬪、外命婦們的朝賀。唐代以後,皇後不再受百官朝賀。明朝時,每當元旦、冬至、千秋節時,皇後都要在坤寧宮接受皇貴妃、其他妃子、公主及外命婦的朝賀。清代,凡遇元旦、冬至、千秋節,皇後先到太皇太後、皇太後居住的宮殿行禮,然後回到自己居住的宮中升坐,接受公主,鎮國將軍命婦,公、侯、尚書等命婦的拜見朝賀。雍正時朝廷規定,凡遇皇後千秋節,王公百官都要身穿蟒袍公服朝賀。乾隆時又規定,不但皇後,即使是掌管六宮事務的皇貴妃過千秋節時,百官也要像朝賀皇後一樣致賀。清代朝賀皇後的禮儀大致是:第一,有關部門安排好各種儀仗、樂器,布置好朝賀人員的位次;第二,皇後在樂聲中升坐,內外命婦按次入宮行賀禮,皇後致答詞;第三,文武百官按班就次入宮向皇後賀壽,皇後致答詞;第四,皇後在宮中舉行筵宴等各種慶賀活動,並邀有關公主、命婦等參加。
與皇後受朝賀相比,禮儀更加隆重的是清代的太上皇、太皇太後、皇太後受朝賀禮儀。清嘉慶元年,高宗乾隆皇帝傳位給他的兒子,朝廷特別製定了朝賀太上皇的禮儀。規定:凡元旦、冬至、太上皇生日到來時,有關部門要提前一天準備好皇帝乘坐的法駕和各種儀仗、樂器,並在太和殿設立三個書案,把文武百官上的慶賀表文放到東邊的書案上,筆硯等陳列在西邊的書案上。天亮時,王公與文武百官身穿朝服,外國使臣各自穿著本國的服裝,一齊聚集在太和殿下。皇帝身穿禮服,在保和殿的東暖閣恭候太上皇的到來。太上皇乘坐著肩輿到達太和殿北邊的台階下,走下肩輿,樂隊開始奏樂。先奏中和韶樂,接著奏元平章。等太上皇進入太和殿,並登上寶座後,樂隊停止奏樂。這時,皇帝從保和殿來到太和殿內,麵向西站立,司儀官鳴靜鞭,丹陛之上的樂隊再次奏響慶平章樂曲。皇帝來到跪拜位置,麵向北站立,鴻臚寺官員各自帶領文武百官與外國使者在皇帝身後的指定位置肅立。然後皇帝率領所有的官員向太上皇行三跪九叩禮。行完禮後,皇帝回到原來的位置,群臣各自回到原地站班序位,樂隊停止奏樂。待行禮者各就各位後,司儀官再次鳴靜鞭,樂隊重奏中和韶樂和元平章。太上皇回到居住的宮殿。皇帝登上太和殿的寶座,群臣向皇帝進表行禮。此外,每逢元旦、冬至、生日,太皇太後和皇太後也要接受朝賀。屆時,有關部門要準備好儀仗、車駕、肩輿,樂隊高奏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皇帝帶領親王、尚書、文武百官到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居住的宮殿行三跪九叩禮,皇後則帶領公主、福晉、內外命婦行六肅三跪九叩禮。京師、外省進表致賀的官員一齊彙集在午門外行禮,而朝廷則專設糾儀禦史分布在宮門外、午門外,進行監視糾察。
2.3 前麵已經講過,作為國家儲君的皇太子,不但享有許多特權,而且還可以在國君出行時負責監國,代行處理國家日常事務。早在先秦時就有皇太子監國之事。如《國語·晉語》就有:“君行,太子居,以監國也”的記載。秦漢至隋唐以降,太子監國之事更是時時有之。但有關其禮儀卻缺乏詳細記載。到明代時,東宮監國禮儀就比較完備了。如永樂七年(1409),皇帝駕幸北京,留皇太子在南京監國。當時,每當舉行常朝朝儀時,皇太子都要在午門左視事。左右侍衛及所有官員都一如既往地奏事。如皇太子駕臨文華殿,隻有奉到旨意的官員才能進入文華殿奏事。凡屬軍務和王府緊急事務,都要奏報皇帝,請求指示。如有緊急軍情,皇太子一方麵可以調兵應變,一方麵要緊急奏明皇帝。在太子監國期間,皇城及各門守衛,都要增添駐軍。如遇元旦、冬至等重大節日,皇太子要帶領文武百官在文華殿前上表致賀,並行十二拜禮。賀表從文華殿中門送出,皇太子在左門出殿護送到午門。百官都要送到長安右門外,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員,凡近侍官、監察禦史等官員則需要乘馬送到三山門外,直到把賀表交給進奏官。屆時,有關人員還必須告天祝壽,行八拜禮,然後百官赴文華殿慶賀。如皇太子在祭祀太廟、社稷諸神期間監國,皇帝要事先下詔敕令太子代祭,其間應進行的各項典禮,太常寺應在皇帝居留的地方奏報皇上聞知,派遣官員行禮。如各少數民族政權和周邊國家來朝拜,太子首先要按常例賜宴款待朝見者,然後命禮部官員把他們送到皇帝所在的地方。當皇帝有詔書送到京師,有關部門事先要準備好龍亭和儀仗大樂,百官身穿朝服到三山門外迎接,太子也要身穿冕服在午門前迎候。詔書送到文華殿後,太子要對詔書行五拜三叩頭禮,然後登上寶殿讀詔書。太子讀完後,使者把詔書放到龍亭中,皇太子親自送到午門外。禮部官員再把詔書放到雲輿裏,送到承天門,文武二品以上的官員行拜禮後可以讀詔書。此後,鼓樂儀仗隊把送詔書的使者送到同會館,使者要晉見太子,並向太子行四拜禮,皇太子則賜使者在禮部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