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冊立皇後禮儀比較特殊,在冊立前幾日或十餘日,須補行納彩、大征禮,一如大婚禮。冊立時,設節案於太和殿,皇帝禦殿閱冊寶,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者立丹陛上,北向,宣製官宣製曰:“某年月日,冊立妃某氏為皇後,命卿等持節行禮”,於是正、副使持節前行,至景運門以冊、寶、節授內監,奉至宮門,皇後迎受。行禮畢,內監出,還節使者,使者複命,皇帝率群臣赴皇太後宮行禮。第二天,皇後赴太後宮及皇帝座前行禮謝恩。
皇帝不但要冊立皇後,也需要在眾多的禦妻中冊封妃嬪。妃,本意為配偶,《儀禮》:“以某妃配某氏”,鄭玄注:“某妃,某妻也。”後世專指帝王之妾,地位次於皇後。嬪是宮中女官。因為妃嬪地位低於皇後,所以冊封禮儀也比較簡單。一般由皇帝事先指定冊封使,屆時持節冊封,爾後妃嬪到皇帝、皇後處謝恩,到高等級妃嬪處行拜見禮。
1.4 此外,新天子即位時,其生母即原來的皇後就成為皇太後,一般情況下,這種身份或地位的轉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不需要為此舉行專門的隆重典禮。但曆史上,類似的典禮卻並不少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冊封皇太後。這一典禮一般是選擇吉日在專門宮殿舉行。屆時,文武百官迎接皇太後赴專門的受冊殿,將冊、寶放置到專門的匣盒內,上麵用帕覆蓋。待皇太後入禦座後,文武百官按品次高低,依次麵向西站立,向太後行拜見禮。押冊官、奉冊官、讀冊官、押寶官、奉寶官、讀寶官等依次進入大殿,將冊放到太後座前,讀冊官讀冊,然後進寶,讀寶官讀寶。皇帝進殿先拜見太後,再致賀辭向太後致賀,太後降旨宣答。此後,文武百官重新立定行拜禮,進賀辭,再拜。皇太後降旨答禮,各官山呼萬歲,再拜,舞蹈。太後屬官把冊、寶放置到床上,送還太後宮。太後降座還宮,文武百官上賀表。皇太後還宮後,內外命婦稱賀,行拜禮,並進賀辭,太後降旨宣答。然後,內外命婦向皇帝致賀。
在冊封皇太後的同時,有些王朝的新皇帝還要尊封太妃太嬪,即給先朝皇帝妃嬪授封號。尊封太妃儀式同向皇太後進冊寶大致相同。一般由內監將冊寶案陳於太妃座前,皇帝行禮,太妃起立,回避於座位旁。第二天,皇帝禦殿受賀,太妃也接受內外命婦慶賀。向太嬪獻冊寶儀式,一般由皇帝派遣官員進行。禮部尚書身穿朝服到內閣,和大學士一起奉冊寶出宮。到宮門外後,太監將冊寶入獻太嬪,行禮,諸官返回皇宮,向皇帝複命,此後太嬪受賀。
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之所以把冊命分封與受冊命分封看得重大無比,是因為凡受冊命者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享有許多特權。如皇帝的某個兒子一旦被冊立為太子後,不但在皇帝駕崩後可以名正言順地登基坐殿,位至九五。即使在未登基前也享有許多其他諸王無法享受的特權。這些特權除了在衣、食、住、行及設立官屬方麵明顯優越於諸王外,還表現在他在政治上也享有很多特權,如皇帝因事出宮,太子就可留守都城代管國事,稱“東宮監國”。而凡遇元旦、冬至、皇太子生日時,百官和有關部門都要向他表示祝賀。甚至百官與皇太子見麵時所行的禮也明顯地要比其他王子更為尊崇。雖然曆史上也曾有過安祿山隻拜皇帝不拜太子,隻知有皇帝唐玄宗不知有太子之類的事情,但這也隻是特例罷了。也正因此,中國古代雖然所有的皇親都是國戚,都享有許多特權,但皇室內部自相殘殺的宮廷鬥爭還是時有發生,甚至直到民國時,袁大總統家中也還因爭權奪勢,而演出了一係列自相殘殺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