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冊命分封禮儀(2 / 3)

第二,冊立之日,有關部門在指定的專門宮殿設立皇帝、太子與文武百官的位次,布置好儀仗、宮衛。日出前二刻,皇太子頭戴遠遊冠(形製似通天冠,冠前加金博山,冠上附有珠翠和九隻蟬,黑色帽帶,翠,犀角簪),身穿絳紗袍,在三師、三傅等太子屬官的護從下,乘輅先期到達冊立宮殿。日出時,皇帝身穿袞冕服,在儀仗、侍衛、鼓樂的導從下,乘禦輿到達冊立太子的宮殿,麵南坐到禦座上。皇太子及百官拜見皇帝。

第三,皇帝傳旨,宣布冊立某王為太子,宰相代為宣讀詔書,太子行禮謝恩,進前接受冊命詔書,返回原位交給太子庶子保管。接著宰相又向太子授璽印、綬帶,太子行禮謝恩,進前接受璽綬後,又退回原位。

第四,皇太子先獨自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再率領太子官屬與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禮。皇帝訓勉太子後,即起駕還宮。

第五,文武百官向太子行拜見禮,並上表致賀。

第六,太子謁太廟,朝拜皇後,百官向皇後致賀。

1.2 曆代皇帝在冊立太子的同時,都要冊命分封自己的其他兒女為王或公主。

王,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含義曾發生過重大變化。秦漢以前它是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如周之君主稱周文王、周武王等,周衰,諸侯割踞一方,也稱秦王、趙王、楚王。秦始皇自稱皇帝後,王逐漸成為皇權之下象征性的最高封爵,至民國前,“裂土封王”,甚至分封異姓王的情況也偶有出現,如漢代的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清代的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等,都是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的地方勢力,但總的來說,在中央集權製時代,王更多的是沒有實權的皇室成員,或主要是除太子外的其他皇子的政治爵位。封王禮儀大致是先期備好儀衛、冊書、璽寶等,屆時皇帝選派使者(一般是正、副二人)攜帶冊寶赴受封者府第,受封者率僚屬跪迎門外,正、副使者將冊寶分別放置在幾案上,行禮。受封者到案前跪聽使者宣讀冊命。使者授給王冊書、寶印,行禮。使者告退,王率領僚屬跪送。在冊封過程中一般都要擊鼓、奏樂,烘托氛圍。

公主,是帝王女兒的稱號。漢代以後隻有皇帝的女兒專稱公主。皇帝不但要冊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也要冊封自己的女兒為公主。冊封公主的儀式比較簡單,大致是:皇帝選派冊封使者到達公主所居宮殿、府第,公主率領侍女在儀門迎接使者,使者將製冊陳於黃案上,行禮,公主跪聽使者宣讀製冊。讀畢,公主受冊,送使者到儀門外。此後,公主到皇帝、皇後等處謝恩。回到府中,舉行慶賀儀式。

1.3 在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下,皇後、皇太後可以“母以子貴”、“妻以夫榮”、“母儀天下”,成為宮中的至尊。而中國古代的皇帝少則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多則“後宮佳麗三千人”,她們中除極少數人能成為帝王的後妃,頤使他人外,多數要終身鎖閉深宮,以淚洗麵。因此,她們把是否能爭當皇後,甚至嬪妃的事看得生死攸關。為此,她們或施展自身手段,或勾結宦官、外戚,絞盡腦汁、算盡機關地去爭寵奪愛。故此冊立皇後可稱為替勝利者舉行的加冕儀式,因此,曆代冊立皇後的儀式也較為隆重。

一般是先指定太尉、司徒等朝廷高官做正、副冊立使者,先期置辦、布置有關事宜。冊立前一天,皇帝要沐浴、齋戒,然後親自祭告天地、社稷、宗廟。屆時,在冊立使者的指揮下,有關部門在專門宮殿,為皇帝設立禦座,為文武百官設立相應的位次,置辦鼓樂儀仗。鼓樂、儀仗準備停當,各辦事人員各就各位後,皇帝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在侍從、儀仗簇擁下,乘禦輦來到殿門,在通事舍人導引下,伴著鼓樂聲登上禦座。正、副冊立使者行兩拜禮拜見皇帝。文武百官都行兩拜禮拜見皇帝。然後皇帝宣布,特命某某官某某人與某某官某某人為正、副冊立使者,持節奉寶、冊,冊立某妃某某為皇後。正、副使者再向皇帝行禮後,隨專門人員捧著冊、寶來到冊封殿,擺設好冊床、寶床、皇後禦座及內命婦位次。皇帝與百官還宮、就府。皇後身穿常服(各代略有不同。宋代皇後常服是: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明代皇後常服為龍鳳珠翠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清朝後妃常服有龍鳳呈祥袍、彩鳳雙飛袍等),在儀仗、侍從簇擁下,乘鳳輦向冊封殿進發。正、副冊封使者在儀門迎接皇後,至殿門。使者入內,持節,捧冊、寶諸官分別站立於冊床、寶床左右,讀冊官站立在使者身後。待皇後進入大殿後,使者等官把冊、寶等依次進獻到皇後麵前,太樂令指揮樂隊奏樂,冊封使者向皇後行拜見禮,宣布奉旨授冊、寶。讀冊官讀冊、讀寶。各官行禮拜見皇後。命婦進殿,拜見皇後,樂隊奏樂。皇後登上禦座發旨,“祗奉聖恩,授以冊寶,榮幸之至,竟勵增深”等,以示謝恩、自勉。待命婦退出,皇後還宮。接著文武百官向皇帝、皇後上表致賀,皇後會見群臣、妃嬪、公主、宗室、宮官等,接受他們的拜見。並賜酒、設食、簪花,讓教坊奏樂慶賀,拜見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