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國古代除了舉行盛大的敬老典禮,來表現對老人的尊敬之外,還實行了一係列對老人的特惠優待政策,以示對老人的敬養,這些特殊政策歸納起來大致有:
第一,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幾乎曆朝曆代的皇帝都要在各種節日到來時舉行特殊典禮,或者在皇帝認為必要的時候,賞賜給老人們一些布帛、粟米、酒肉,借以表示普天同慶和對老人們的關懷照顧。
第二,中國的皇帝們為了體現對老人們的尊重和優待,還經常喜歡賜給老人們爵位、官職、科舉功名等榮譽稱號,借以提高一些老人的名譽和地位,讓他們對統治者感恩戴德,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封建統治的衛道士。
第三,賜幾杖。手杖是老年人用來助行的重要工具,也是老年人年齡與身份的象征。《禮記·曲禮》記載中國古代的敬老禮儀時,把手杖和幾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說士大夫年滿七十,向國君告老退休時,如果國君同意他退休,一定要賜給他幾和手杖。幾是一種桌麵狹長,下麵兩端裝足的矮小桌子。因為中國古代長期保持席地而坐的風俗,所以在座位旁邊設置幾,可以供人們放置東西或倚伏休息,幾的這種作用對於老人來說更為重要。而手杖則可以作為老人行路時的扶助與支撐。《禮記·曲禮》又說:“謀於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意思是說,與長者議事,應當攜帶幾和手杖給長者以示尊敬。手杖與幾既然如此重要,賜幾杖的這種敬老禮儀,經儒家學者的提倡,就成了曆代君主賞賜給退休的老年官員的一種榮譽。如西漢文帝時,吳王劉濞對朝廷不滿,稱病不朝,文帝為了安撫他,派使者到吳國賜給他幾杖,表示給劉濞以致仕禮,他不到京城朝見皇帝也可以不被加罪。從唐代開始,民間拄杖的風氣越來越普遍,而桌椅的廣泛使用,改變了人們憑幾而坐的習慣,使幾的作用越來越小,因此,唐代以後,很少有帝王把賜幾杖作為敬老的禮儀了。
第四,減免賦役。從西漢文帝時開始,曆代帝王還把給予老人家庭減免賦役的優待作為一項重要的敬老禮儀。到明清兩代,國家又通過頒布法令減免老人的賦役來強化這一敬老禮儀,從而使這一禮儀成為封建帝王敬老的具有實際作用的一項禮儀。
第五,從周代開始直到明清,曆代統治者還通過立法手段來在刑律上給老人以優免,並以此作為一項重要的敬老措施,來體現封建君主對人民的仁愛之心,希圖借此來引導臣民對自己的統治更加忠順。
2.2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還常常舉行一些特殊的敬老慶典活動。其中以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八月初五日千秋節宴請老人,和康熙、乾隆皇帝設千叟宴敬老的慶典最為典型和隆重。現分別對這兩次盛大的敬老典禮活動進行一些概述。
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五十一歲生日時,玄宗為了顯示天下太平富足,決定大宴京城父老。為此他特頒布詔書說:“自古以來相傳的風俗,每年都有天下百姓共同歡樂的節日。而節日的慶祝是否熱烈,則要依據當時的環境和人們的心情而定。我出生於仲秋季節的八月初五,這個日子早已經宣布為普天同慶的佳節,百姓們的祝願與歡樂,使我感觸良深。當今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莊稼豐收在望,海內雍熙安寧,朝野無事。因此我以這個良辰吉日,宴請朝廷群臣與京城父老,大家共坐同飲,以享盡日之歡。”
據《通典·開元禮》記載,千秋節前三天,準備舉行慶典的承天門,早已張燈結彩,煥然一新。千秋節這一天一大清早,輝煌盛大的儀仗隊和持戟佩劍的衛隊就進入承天門大街,在門樓前整齊地排列好。接著,文武百官身穿朝服,腰掛魚袋,手持笏板,麵向承天門,按班東西向排列。教坊的九部樂隊奏起《長壽樂》,磬、鼓、銅鈸、琵琶、簫、笛齊鳴,樂聲震天。侍中向玄宗啟奏:“典禮準備就緒。”玄宗身穿朝服登上禦座就座。接著珠簾徐徐卷起,百官在禮官的導引下各就各位,麵南而站。典儀官高聲唱讚:“再拜”,百官向玄宗行兩拜禮。接著,尚食官斟滿美酒捧給殿中監,殿中監手捧黃金酒爵,前行到皇帝禦座旁。侍中手執笏板,稍前跪在禦座下,向玄宗啟奏說:“今天正值千秋盛節,臣等不勝喜悅,慶祝節日,謹祝陛下千秋萬歲,長壽健康!”樂隊再次奏樂,在樂聲中,百官在典禮官的指揮下再次向玄宗跪拜,侍中向皇帝獻壽酒。玄宗接過酒爵,對百官說:“得到你們進獻的壽酒,心中喜悅,今天與你們共同歡慶這個佳節。”說完舉爵致意,百官俯伏在地,山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