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皇恩浩蕩沐群老(2 / 3)

祝壽結束,玄宗再次頒布詔令,召集京城父老賜宴。詔書說:

今茲節日,穀稼有成,頃年以來,不及今歲。百姓既足,朕實多歡。故於此時,與父老同宴,自朝及野,福慶同之。並宜坐食,食訖樂飲。兼賜少物,宴訖領取。

詔書的大意是說:今天正值千秋佳節,莊稼長勢喜人,多年以來都沒有遇到今年這樣一個豐收在望的好年頭了。百姓的富足,使我從心裏感到高興。因此在這樣的時候,我與京城的父老們一起歡宴,從朝廷到鄉野,共同享受這樣的福慶。父老們年事已高,應該坐著吃飯,吃完後還應共飲美酒。我還要賜給父老們一些微薄的禮物,請大家在宴會結束後領取。

詔書頒布後,參加宴會的官員、老人們,都在禮官的引導下各自就座。宴會開始後,人人興高采烈,共慶太平繁榮,同祝壽比南山不老鬆。太常卿指揮樂隊奏樂,內閑廄使帶領部下牽出百匹駿馬,隨著音樂的節拍在廣場中起舞。然後,數百名宮女穿著華麗的錦繡舞衣,從承天門下的帷幕中一隊隊翩然入場。樂隊擂起大鼓,齊奏節奏明快激昂的《小破陣》樂,宮女們左右盤旋,身姿搖曳,令人眼花繚亂。老人們對自己能親眼目睹這樣的太平盛世,受到皇帝如此的尊敬與禮遇備感榮幸。

2.3 如果說唐玄宗的千秋節宴老,令參加典禮的老人們榮幸不已的話,那麼清代康熙、乾隆二帝舉行的敬老宴更是規模空前,令人難以忘懷。

康熙五十二年(1713),時逢康熙皇帝六十大壽,國家文治武功,趨於極盛,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為慶祝康熙大壽,各地官員召集老人赴京祝壽。三月,大批老人從各地齊集京城,一時間,京城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白發蒼蒼,策杖徐行的老人。康熙聞訊後,異常高興,下令大學士說:“今年天下老人從千百裏外赴北京為我慶祝六十大壽,路途的辛勞和愛君的熱誠,使我感動。我準備賜給他們宴會。現在你們要盡快查明在京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向我奏報,以便備宴。即使不能參加宴會的,也要賜給禮物。另外,再請你們查明在京七十歲以上的老婦人,無論是官還是民,都要開列名單。等老人賜宴後,再確定日子,請她們到皇太後宮中賜宴。家中貧窮,無法出門的老人,你們要準備車馬接送。”

第二天,奏章報到宮中,說目前在京的老人,九十歲以上的三十三人,八十歲以上的五百三十八人,七十歲以上的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歲以上的一千八百四十六人,總計四千二百四十人。康熙見到奏章後非常高興,下詔在兩天後舉行敬老宴會。

宴會那天,從清晨開始,一輛輛乘坐著老人的車子都駛向西直門的皇家花園——暢春園。待老人們聚集到暢春園門外的廣場後,金鼓齊鳴,紅漆大門敞開,康熙皇帝在侍從大臣們簇擁下步出園門,門外所有的人都一齊跪下迎接皇帝。事先指定的耆老,跪著向皇帝敬獻美酒,皇帝向老人們回賜壽桃和精美食品。然後康熙對老人們說:“古代的儒家經典《尚書》中,稱讚周文王善於養老,孟子也說過,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應該穿帛食肉,才能溫飽。從古至今的帝王治理天下,施行仁政,未嚐不以養老尊賢為首要政務。近來的士大夫隻注意官吏的清廉賢明,而不重視移風易俗的根本與入孝出悌的道理。因此今天舉行這一盛典,以表達我的意願。在座的都是老人,希望你們返回家鄉後,曉諭左鄰右舍:要以孝悌為先。如果天下都知道這個道理,這才是從根本上移風易俗呀!”康熙講完,所有的人都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