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極儀(1 / 3)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家國不分的中國古代社會,誰人一旦登上最高統治地位,就享有了對全體臣民的統治權,獲得了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因此,曆代的最高統治者無論是從血與火的爭奪中奪取了皇位,還是依靠血緣關係坐享其成地獲得了皇位的繼承權,都要隆重熱烈地舉行登極儀或禪位禮,以此來粉飾自己獲得的統治權是多麼的合理合法,神聖不可侵犯。為此,他們都往往要使用新的紀元年號,頒布詔書通告天下,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統治是名正言順的代天行令。此外為了顯示皇恩的浩蕩無邊,新皇帝心懷愛民如子的寬厚仁愛之德,每一位新皇帝在登極、親政之時都要大赦天下。為便於讀者全麵了解有關登極、禪位的禮儀,本章在介紹登極、禪讓禮儀之餘特將頒詔儀和大赦儀的主要內容擇要附錄於後。

1.1 我們在觀看《末代皇帝》、《三國演義》、《唐明皇》等曆史電影、電視劇時,幾乎都能看到規模浩大的皇帝登極儀。那麼,什麼是登極儀?皇帝即位為何要舉行登極儀?這一儀式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簡而言之,登極儀是中國古代皇帝即位時舉辦的一係列禮儀的總稱。秦以前,從夏啟開始,曆代最高統治者是否舉行登極儀,登極儀的詳細情況,現在都不能夠確知。自秦始皇六合天下,一統全國,確立皇位之尊後,幾乎曆代統治者在開國之初或新天子即位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借以顯示皇權的合法性,並宣布新的統治時期的開始。《文獻通考》雲:“事莫大於正位,禮莫盛於改元。”由此可見,登極儀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含義。從政治生活的角度來講,因為隻有通過這一儀式中的祭天、告祖活動,才能使皇帝成為名正言順的最高統治者,他的發號施令才是“代天行令”,所以這一儀式堪稱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從禮儀的角度來講,因為這一禮儀包含的儀式繁多,場麵龐大,涉及的人數眾多,所以可以說是禮儀活動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活動。

秦及西漢,這一儀式還處於草創階段,到東漢時,皇帝登極儀式的規模和製度已趨於嚴整。漢光武帝劉秀在郜稱帝時,就在郜地之陽營造了壇位,祭告天地、祖宗。此後曆代有變革發展,明清兩朝,登極典禮最為完備。無論是規模的浩大,還是製度的嚴格,都遠遠超過了此前的各代。總括曆代儀式,其主要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由皇帝親自或派遣專門官吏去祭饗天、地、宗社,祗告受命於上天和祖宗;二是皇帝親禦正殿,穿戴袞冕禮服端坐在禦座之上,接受文武百官拜賀行禮,稱臣上表,確立君臣之分;三是頒發即位詔書於中外,宣布改元大赦。通常來說,開國君主的登極典禮比較隆重,有奏樂、舞蹈、賜宴、鳴鍾鼓等喜慶儀式。至於某一朝中舊天子駕崩,新皇帝即位,因為受喪事影響,典禮都比較簡單,賜宴、奏樂等各種儀式都不舉行。在此,我們選取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的登極儀和清太宗皇太極在崇德元年(1636)的登極儀,對登極儀式中的一些具體情況作一敘述。

1.2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首先設立圓丘行祭告禮(古代帝王在國中出現即位等大事時,舉行的祭天地、宗廟、社稷及百神的禮儀)。祭告禮完畢後,校尉在祭壇前的東南方設金椅一把,在金椅前設一張擺放袞冕服的供案。丞相等大臣率文武百官跪在供案前啟奏說:“祭告禮都已進行完,請即皇帝位。”接著群臣把朱元璋扶擁到金椅上就座。百官排班列序,執事官將冕服案、璽寶案舉到皇帝麵前,丞相與幾位重臣捧著袞冕服跪行到案前,放到桌案上,接著丞相等又把袞冕服替皇帝穿上,然後歸班。通讚官高唱“排班!”百官排列整齊後,通讚官行鞠躬禮。奏樂,當音樂大作的時候,對朱元璋行四拜禮,百官隨通讚官行四拜禮,拜朱元璋,禮結,樂止。通讚官高唱“班首前行!”引禮官引導丞相行至朱元璋麵前。通讚官高唱“跪!舉笏行拜禮!”丞相跪倒在地,舉起笏板行拜禮。承傳官高唱“所有的官員全部跪下!”百官馬上跪下。捧玉官打開璽寶盒,取出玉璽,跪著交給丞相。丞相捧著玉璽啟奏皇帝說:“皇帝進登大位,臣等現在恭謹地獻上禦用寶璽。”尚寶卿接過玉璽,放入玉璽盒中。通讚官高唱“就位”,行一拜禮,百官隨通讚官行一拜禮,平身。通讚高唱“複位!”引禮官引導丞相從西邊退回原位。通讚官高唱“鞠躬,行二拜禮,平身,捧笏板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三次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跪右膝,拿下笏板,俯身鞠躬,行四拜禮,平身。”百官隨著通讚官的喊聲行相應的禮儀。待百官平身後,皇帝宣布退朝,百官退。禮畢,皇帝在儀仗隊簇擁下,到太廟奉上追尊四代以上男女祖先的寶冊,並再度告祭社稷。從祖廟返回,皇帝穿好袞服,禦坐奉天殿龍椅,百官上表稱臣,行拜賀禮。在此之前,侍儀司要先行安排。在殿上丹墀中間,內道西北麵擺設上表桌案;在內道上下,東西兩邊設置丞相以下百官的拜位,不同品級的位置各不相同,按行排列。北麵有捧表官、宣表官、展表官的位置,他們立於表案之西,東向;表案之南有東西相對而立的糾儀禦史二人。東西陛下有宿衛官、鎮撫官;他們的南麵有護衛百戶二十四人;稍後,有知班二人東西相對立於文武官拜位北麵;通讚、讚禮二人立於知班之北,通讚官在西,讚禮官在東;再稍北有引文武班四人東西相對而立;引文武班稍南,又有引殿前班二人;引文武班之北,有舉表案二人;西階之下,東向而立有舉殿上表案二人。在丹陛之上,西麵有殿前班指揮司官三員,東向侍立;東麵有宣徽院官三員,西向侍立。大殿中門左右兩邊有儀鸞司官員,東西相對而立。大殿東西二門,左右兩邊有護衛千戶八人東西相對而立。鳴鞭四人排列在殿前班南麵,麵北而立。殿門左右有將軍六人東西相對而立。丹陛之上的四個牆角,有東西相對而立的天武將軍四人。殿上正中有尚寶司擺設的寶案,寶案南麵有侍儀司擺設的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