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獲勝的一方常常要大肆宣揚,凱旋還師。還師時,首先要整肅軍容、軍紀,全體將士都精神飽滿、鬥誌昂揚地高唱得勝歌,押解著俘虜,接受迎接、慰勞,舉行獻俘奏捷儀式,朝廷則要論功行賞,獎優罰劣。為使這一係列活動能有聲有色,起到應有的作用,曆朝曆代都製定了一係列相應的禮儀規範。概括而言,這些禮儀規範可分為奏凱還師、獻俘告廟、論功行賞。
7.1 奏凱還師儀式在周代已粗具規模,北魏時有較大的發展,把宣露布作為奏凱還師的第一環。明、清兩代,奏凱還師儀式最為完備。明代凱旋還師,先遍發露布(勝利的捷報)通告全國各地,然後由領兵打了勝仗的將帥率領得勝的軍隊整肅軍容、軍紀向京師進發,沿途各地的地方官要率領有關人員迎接、犒勞。當軍隊快要到達京城時,有關部門要在午門樓前布置警戒、儀仗、樂隊。軍隊進入京師後,皇帝身穿武弁服,禦駕午門樓上升坐,有關的官員也各按位次站立。當領兵將帥率衛隊行至午門樓前時,司樂跪請皇帝準奏凱樂(即得勝歌。唐朝太和初年,有關部門特別製定了凱歌儀。有樂歌二人,歌工二十四人。所奏的樂曲有《破陣樂》、《應聖期》、《駕朝歡》、《君臣同慶樂》等。此後各朝所奏樂曲與唐代的凱樂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皇帝準奏,鼓樂振作,編奏樂曲,樂畢,皇帝下詔中書省宣露布,而後開始行獻俘禮儀。清代奏凱還師,要先期祭告天地、廟社、陵寢,經略大將軍凱旋回朝時,皇帝要率領百官出城十裏迎勞,親王、貝勒等按次序排列,皇帝率領他們拜謝上天,行三跪九叩禮。禮畢,皇帝升坐禦座,王爺、貝勒等進獻報捷戰表,大將軍率領有功官員拜謝皇恩,並繳回印敕。如《清史稿·誌·禮九》記載定邊將軍兆惠、定西將軍阿桂等奏凱還師時,清高宗(乾隆皇帝)親迎駐紮黃新莊行宮,並命令有關部門築台犒勞出征戰士,文武百官都彙集黃新莊。有關部門在拜天台上設立左右大?(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大旗),中間安排好皇帝拜天用的拜褥;在拜天台北麵正中設立一座麵南背北的皇帝禦用黃色大帳篷,在大帳兩邊各設八個東西向的青色小帳篷;在拜台東西兩邊各埋設一根紅色的下馬柱。皇帝身穿龍袞服登上拜台時,鳴螺號,奏《鐃歌樂》,將軍及從征大臣、將士都穿戴好甲胄,跪在紅色下馬柱以外等待皇帝駕臨。皇帝登上拜台站立在拜位時,出征將軍和大臣也按班東西排列,鴻臚寺官員高唱“跪”,皇帝帶領所有的人跪倒,高唱“叩!興!”皇帝就帶領所有的文武官員行三跪九叩拜天禮。禮畢,皇帝禦駕升坐黃色大帳中,王公百官站立在東邊的小帳篷下,行拜賀皇帝禮。禮畢,皇帝走出大帳,乘馬還行宮。鼓樂齊鳴,奏《鬯皇威》樂。
7.2 奏凱還師後,一般接著就要舉行獻俘告廟儀式。這是古代將帥凱旋時把在戰爭中俘虜的人員進獻給太廟,以便告慰列祖、列宗戰爭勝利的儀式。獻俘儀式一般包括致祭、皇帝常服禦坐接受戰俘、戰俘匍匐待罪、皇帝恩赦鬆綁、賜禮物或下詔處置有關俘虜等內容。宋、明兩代獻俘儀式最為完備,今略將宋、明兩代獻俘儀式簡述於下:
宋開寶四年(971)春正月,宋朝的潘美攻克廣州,俘虜南漢後主劉。宋太祖趙匡胤下令有關部門收集以往曆代獻俘資料,起草獻俘儀。五月,劉□被押解到開封,宋朝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儀式開始前,有關部門要在明德門的城門樓上,為宋太祖安排好禦座。明德門前布置好了警戒、儀仗隊,各部兵馬彙集明德門附近,文武百官身穿常服按班站立在明德門門樓前。在東西街之南,麵北設立獻俘位,被俘的劉□和有關將校站立在獻俘位前。儀式開始,司儀率領武士,用白綢係著劉□和被俘將校,在高舉寫有平滅南漢後主劉□露布的武士的導引下,騎馬押解劉□等到太廟致祭。劉□等到達太廟西南門下馬,從南神門進入太廟,北向站立在西邊,負責監督的宋朝將校官挨著站立在他們南邊。劉□等三跪九叩願臣服於大宋王朝。禮畢,從西南門出來,乘馬押到太社,祭社稷。禮畢,武士把劉□等被俘人員押到明德門門樓南麵的禦路西側下馬站立,等候發落。負責獻俘的宋朝將校戎裝佩刀,舉著侍中的啟奏版,奏請皇上在明德門獻俘場中心擊鼓戒嚴。隨著戒嚴鼓聲,文武百官文東、武西各就各位。文武百官站定位次後,在明德門周圍獻俘場外圍擊鼓戒嚴。隨著戒嚴鼓聲和凱歌鐃樂的吹打,宋太祖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登上明德門門樓,升坐禦座。文武百官舞蹈拜見皇帝,通事舍人引導劉□等來到獻俘位。負責獻俘的將校來到明德門門樓舞蹈拜見皇帝,然後導引放有露布的桌案來到樓前,北向宣讀交付給中書門下,中書門下轉授兵部尚書。接著刑部尚書來到樓前,跪倒在地,啟奏將俘虜交給有關部門處置。皇帝召劉□來到近前,責問他為何不早早投降大宋王朝,劉□匍匐在地認罪,請求寬大處理。宋太祖下詔誅殺劉□謀臣龔澄樞,赦免劉□與其弟及其他官員的罪過,下令為劉□鬆綁,並賜給劉□等人衣服、冠帶、鞍馬。劉□等人換上所賜服裝,排列在明德樓下謝主隆恩。百官山呼萬歲,向宋太祖致賀,儀式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