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侍從班、起居官、給事中、殿中侍禦史、尚寶卿位於殿上的東麵,麵向西;武官侍從班、懸刀指揮位於殿上的西麵,麵向東;受表官位於文官侍從官之南,麵向西;內讚二人位於受表官之南,卷簾將軍二人位於簾前,都東西相對而立。這天清晨,拱衛司就要在午門外的東西兩邊陳設好鹵簿,排列好甲士;在奉天門外的東西兩邊排列好旗幟和儀仗。其中有十二位甲士護持十二麵龍旗排列在左右兩邊;北鬥旗一麵,大?一麵排列在前,豹尾一掛居於後麵,分別由三名甲士護持;左右各有三十二麵護旗;此外日旗、月旗、青龍旗、白虎旗、風旗、雲旗、雷旗、雨旗、江河旗、淮濟旗、天馬旗、天鹿旗、白澤旗、朱雀旗、玄武旗、(木、火、水、金、土)五星旗、五嶽旗、熊旗、鸞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每旗由甲士五名護持,其中一人執旗,其餘四人執弓弩。皇帝五輅也要擺設在奉天門外的丹墀上,玉輅居中,左麵是金輅、革輅,右麵是象輅、木輅。五輅左右兩邊分布有黃麾仗、黃蓋、華蓋、曲蓋、紫方傘、紅方傘、雉尾扇、朱團扇、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幡、傳教幡、告止幡、絳引幡、戟氅、儀鍠氅等各三行。丹墀左右陳列各種幢、節,有向節、金節、燭龍幢、青龍幢、白虎幢、班劍、吾杖、立瓜、臥瓜、仗刀、鎧杖、戟、骨朵、朱雀幢、玄武幢等各三行。殿門左右有校尉擎執的一把圓蓋、一把金交椅、一個金腳踏、一個水盆、一個木罐、一把團黃扇、一把紅扇。當侍儀舍人二人舉著表案進入大殿,放好後,擊鼓一通,百官都穿好朝服。第二通擊鼓時,百官各依品位東西相對地站在午門以外的北邊,通班、讚禮、宿衛、鎮撫等官都進入大殿各就各位,侍衛官、尚寶官、侍從官各自帶著自己的應用器物進入大殿。第三通擊鼓時,丞相以下的文武百官依次進入大殿,各就各位。當皇帝身著袞冕服升坐禦座時,大樂、鼓聲、吹奏聲響起,當音樂停止時,卷簾將軍卷起皇帝麵前的簾子,尚寶卿把玉璽放到桌案上。拱衛司鳴鞭(靜鞭:黃絲,長一丈三尺,闊三寸;梢長三丈,漬以蠟;柄木質塗朱,長一尺,刻金龍首。鳴鞭,就是振動鞭子,使它發出聲響,使人肅靜),引班引導文武百官進入丹墀拜位,北麵而立。百官初行時,奏樂開始,百官各入拜位後,音樂停止。知班高唱“班齊!”讚禮高唱“鞠躬!拜!”百官隨聲而動,音樂隨聲而起,百官四拜平身,音樂停止。捧表以下官員由大殿西門進入殿內,內讚高唱“進表!”捧表官跪著行進到表案前,受表官跪在表案東麵,舉笏板行禮,受表,將表放在案上,然後放下笏板躬身退到殿內西麵,麵向東而立。內讚高唱“宣表!”宣表官走近表案,舉笏板行禮,跪行宣讀表章,與此同時,展表官也舉笏板行禮,然後與宣表官一同跪下展開奏表,待宣表官宣讀完表章,展表官放下笏板,將表章重新放回到表案上,然後退歸原位站立,宣表官俯身退下,與捧表官等走出大殿西門,從西麵台階上走下,複歸原位。讚禮官高唱“鞠躬!”音樂大作,百官鞠躬,行四拜禮,音樂停止。讚禮官又高唱“舉笏板鞠躬!三舞蹈!跪!山呼!”百官隨聲而動,拱手加額,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樂工、軍校齊聲擊鼓與之相呼應。讚禮官接著高唱“放下笏板!”百官放下笏板,平身,音樂高奏,百官又行四拜禮,慶賀結束。皇帝派遣官員冊封皇後、皇太子。並下詔周知全國,改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大赦天下。登極禮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