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夕宿辰陽(2 / 3)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蘋兮騁望,

與佳期兮夕張。

……

在《湘君》中他又喊出了“橫流涕兮潺爰,隱思君兮悱惻”的思君不見君的隱痛。想起與懷王誌同道合造憲令“明法度”的那場改革,在代表奴隸主利益的世襲領主、貴族的瘋狂反撲下遭到失敗,自己一次再次遭到放逐,落得“隱思君兮悱惻”事小,弄得楚國如今統一大業付諸東流,國勢淩夷,民不聊生,這才是無法挽回的大錯,永遠也彌合不了的傷疤啊!

在君山停留了一夜,第二天登船出發,正是夏曆五月五日端陽節。順風逆水,船行速度還是相當快。不到向午時分,便到達汩羅江入湖的大江口。老船工指著江湖交彙處岸邊一座高高的石頭山說:“那叫磊石山,山上那個高高的石台名叫鳳凰台,相傳是舜帝南巡時在這裏停船休息,演奏韶樂,引來無數鳳凰在這裏翩翩飛舞,後人便叫這裏為鳳凰台。”船正朝鳳凰台駛去,忽聽得汩羅江兩岸鑼鼓喧天,人聲潮湧。

屈原遠遠望去,隻見從汩羅江裏奔湧出無數條龍頭、龍尾、船身彩繪龍鱗的龍舟,莊嚴而熱烈的鑼鼓聲、槳聲、歌聲、呼吼聲就是從那裏騰起來的。啊!這裏在舉行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

五月五日是華夏民族祭祀龍圖騰和始祖的盛大節日,由來已久。屈原在家鄉歸州,後來到了郢都,多次觀賞過龍舟競賽。至今仍保留著古越文化和風俗的羅子國楚民,在這裏舉行的龍舟競渡無比恢宏、盛況空前。羅城的百姓和附近幾十裏的楚民,傾城而出,扶老攜幼地趕來了。江岸上幾十裏人山人海,江麵上數十上百條彩龍姿態各異,色彩紛呈。龍舟上設有祭台,祭祀的首領斷發文身,裸露的胳膊、胸背和大腿,彩繪龍紋。通過龍舟競渡,設祭,巫師高唱祝詞,人們相信,乘雲氣能上天入海的龍神便能庇佑他們子子孫孫免受水患災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屈原同時又想起,五月五日,又正是“割其腓股以啖”君王的介子推、盡忠於吳國最後又被吳王處死丟入大江化為濤神的伍子胥死難的日子。介子推和伍子胥的遭遇跟自己多麼相似乃爾啊……

大船已靠汩羅江邊,驀然江岸上的人潮和江麵上競渡已決雌雄的龍舟,一齊朝屈原的這艘大船蜂擁而來。江岸上,龍舟上的羅城楚民如隨風刮倒的蘆葦般跪倒下去,呼吼聲如春雷響過,此起彼伏:

“三閭大夫──”

“屈大夫,我們楚國的靈魂!”

“請三閭大夫去羅城……”

“我們是同宗共族古羅子國的楚民,回家吧,屈大夫!”

“屈大夫,大詩人──”

“……”

望著同宗共族的父老兄弟姐妹如此虔誠地歡迎他,屈原的淚水一湧而出,他在船頭上深深跪拜,深深跪拜──

跟在他後麵一起跪拜著的屈媭姐和老家仆,詫異地嘀咕:“哎,他們怎麼知道你三閭大夫在船上,來到了這裏?”

羅城的耆老、首領和地方官吏的代表來到船上。原來,三閭大夫到了麋城將要去沅湘辰、漵的消息早兩天傳到羅城,羅城的楚民便奔走相告。他們今天特意把龍舟競渡設在汩羅江口,就是希望能在上水船必經之地的這裏看到他們心目中偉大的愛國詩人、楚國的靈魂和他們同宗的兄弟屈原。

羅城的代表恭請三閭大夫去羅城,在那裏居住,至少在那裏盤桓數月。一片至親至誠的挽留,人在落難時,方見真情在,盛情難卻,他隻得答應了。大坐船在無數龍舟眾星拱月下,緩緩使向汩羅江上遊不遠的羅城。

羅城曾經是羅子國國治所在地,春秋時楚文王元年,楚國遷都到如今的郢都時,把羅子國從枝江遷到汩羅江南岸定都,以開發洞庭以南的廣闊肥沃土地。當時長沙均隸屬羅子國,羅城成為了洞庭湖以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遠比長沙繁榮。

在汩羅暫住了幾個月,濃濃的親情,融化了屈原心中的憂愁。然而,他還是忘不了去漵浦、辰陽,忘不了莊矯將領治下“另一方土地”的夢。

這年夏末秋初,洞庭湖水清澈了,秋雁開始南飛。告別了羅城的父老鄉親,屈原的大坐船又起錨登程,出汩羅江口,從磊石山外涉過湘江,橫過八百裏洞庭,到達澧浦。再由沅水逆流而上,在枉渚休息了一些日子。

從枉渚去辰陽,水路遙遠,沅江上布滿急流險灘。光是三十六裏青浪灘,就是礁岩林立,惡浪叢生,回水滔滔,旋渦淵深,步步都是鬼門關。船上的船工水手劃著大槳,搖著木櫓,江岸上還有纖夫背纖。一陣陣呼吼呐喊聲,悲愴的纖夫歌聲,震蕩著峽穀崖壁,驚散了荒崖上的野獸群猴。後來他在《涉江》一詩中說“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那隻是詩,而實際生活中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從枉渚到達辰陽花去了十多天。在悠長的,荒無人煙的險灘迭迭的河穀裏,有時一天上行十幾裏二十幾裏,都要付出九牛二虎之力,經過生與死的考驗呀!他這才懂得什麼叫做偏僻、荒遠……

隻要我的心端端正正啊,雖到偏遠之地又有何妨!

然而,在辰陽他沒有見到莊矯的部將汪以發和留下的兵馬。他上岸到處尋找,打聽也沒有結果。是他們撤到更深更遠的大山中去了,還是本來就駐留在漵浦,而不是在辰陽呢?他決定溯江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