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附錄李嘉誠演說詞精選(1 / 3)

成功3Q

(2001年12月4日香港理工大學)今天很高興在這裏與各位聚首一堂。理工大學在胡應湘主席、校董會同仁和潘宗光校長悉心領導下,成功為香港的高等教育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理大曆史悠久,它前身是培養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的理工學院,是中小型企業的搖籃,很多畢業生亦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它對香港的成長,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本人能為理工大學的發展盡一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承大學方麵以本人名字為這座宏偉的大樓命名,謹表衷心謝意。

你們可能不知道,當我為今天講話定題的時候,同事們馬上議論紛紛,不同的分析論點接踵而來。有些說光是3Q是不準確的,5Q比較切實,有些說無限Q(NQ)才是絕對概括。老實說我並非學者,今天也不是作學術報告,我所知的都是從書本及雜誌吸收而來,但我的知識及見解卻是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所累積。究竟成功人生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程式?

每個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遠的夢想,分別在於有沒有能力實現這些夢想。當夢想成真的時候,會否在成功的台階上更知進取?當夢境破滅、無力轉敗為勝時,會否被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鎖?抑或會跌進萬念俱灰無所期待的沮喪之中?再有學識再成功的人,也要抵禦命運的寒風。雖然我在事業發展方麵一直比較順利,但和大家一樣,無論我喜歡或不喜歡,我也有達不到的夢想、做不到的事、說不出的話,有憤怒、有不滿,傷心的時候,我亦會流下眼淚。

人生是一個很大、很複雜和常變的課題,我們用分析、運算、邏輯等理性智商(IQ)解決諸多問題;用理解力和自我控製的情緒智商(EQ)去麵對問題;用追求卓越、價值及激發自強的心靈智商(SQ)去超越問題。IQ、EQ、SQ皆重要:學術專業的知識,使我們有能力去馳騁於社會各行各業中;對自己及他人環境的了解,能發揮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加強家庭、學校、機構的團隊精神;慎思明辨的心靈能力驅使我們對意義和價值的追求,促動創造精神,把經驗轉化成智慧,在順境和逆境之中從容前進。

今日全球經濟明顯欠佳,平常生活中經曆的所有挫折,均顯得更加沉重,遺憾的是在經濟轉型中,並沒有即時顯效的靈丹妙藥,亦沒有人可以向你保證說所麵對的問題會持續多久。隻有聰明睿智的人洞悉到今天不是昨天,知道要承擔無可逆轉的改變。盡管今天沒有破譯的方法,他們也不會沉浸於痛苦與自我折磨之中,不會天天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不會天天計算眼前的利弊。因他們知道每日積極正麵地麵對、思考及衝破問題,是構成豐盛人生的重要環節,也在為人生累積最有價值的財富。即使處境可能不會因自己的主觀努力或意誌轉移,但他們早已戰勝生活的苦澀,為轉危為安做好一切準備。

各位朋友,世人都想有一本成功的秘笈,有些人窮一生精力去找尋這本無字天書。但成功的人,在不斷編製自己的無字天書。今天在這裏希望能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

全球化不可承受的重壓

(2001年10月19日北京)今天非常高興和榮幸,能夠參加我們潮州人第一次在自己祖國首都舉行的大會。我們來自世界各角落,能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重視,實在是莫大的榮耀。本人謹向今天蒞臨的各位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當我們如此高興地共聚時,我們可能不曾想到,假如這世界全部隻是我們潮州人,這可能不是一個最富有趣味的世界。大家請不要誤會,我作為潮州人,對潮汕地區的曆史、鄉情及我們獨有的性格都感到自豪,童年的我,在家鄉亦有很快樂的回憶。然而,文明社會的發展精髓在於多元彙聚,是建基於不同的傳統文化及信仰。曆代各國的交往,為世界發展帶來創意和動力,使世人更懂得、更珍惜平等的權利、義務和各種權益,或許這所有共同的進步,為的是要創造“更富知識的人類”,在其個別追尋更豐盛的人生中,可不斷發揮智慧與審慎精神,共同創造一個更人道、互相關懷及高效率與高生產力的世界。

在強大的創業精神驅使下,商貿逐漸變成一種革命,在絲綢之路上孤獨的駱駝隊伍,已演變成為全球每個角落的競爭團隊。全球化對文明發展和進步有獨特貢獻,但有些人認為它像一個脫韁的社會,其不斷延伸、複雜常變及互相矛盾的性質,為懂得參與其中的人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及龐大的財富,也壓迫著更多的人,令他們生活更艱苦和絕望,令他們感到彷徨及激憤,因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和生計已經被一些超乎其掌握範疇的力量所支配。企業追求效率及盈利,盡量擴大自己的資產價值,其立場是正確及必要的。龐大的資金輕而易舉地流入可鑽營的市場,尋找最低成本、最佳人才及機會,商場每一天如嚴酷的戰爭,負責任的管理層天天筋疲力竭,為了捍衛企業和股東的利益,被迫永無止境地開源節流。科技及投資增長,卻未必能創造就業機會,市場競爭和社會責任每每兩難兼顧。然而,若不能增進福祉,經濟的作用又是為了什麼?漠視此問題,我們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現實,我們每天生活其中,但經濟的融合隻是其中的一個層麵,全球化更重要的問題是人類如何消除歧見,和諧共進。社會最重要的功力是安定和信心,但如何達到,現今誰都沒有全部的答案。人與人彼此間的關係是萌芽於自己的思想中,當我們認真開始思索這些問題時,始有改變的可能。也許全球有著各種博大精深的思想與信念,其中儒家的“仁義”、佛家的“慈悲”、道家的“濟世”、基督教的“博愛”以及伊斯蘭教的“淨潔”都各有真理,我們要進行思想的耕耨,對各種信念要有更深入的理解,兼容並蓄,凝聚共識,才可真正知道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很大差別,但仍可和而不同、融洽共處。

各位鄉親,我們2000多萬海內外潮籍同胞無論在國內國外,多年代代的努力耕耘,創出成績,人才輩出,在不同領域中承擔著各種角色。在我個人經驗裏,我發覺恒心與關懷都是沒有年齡和區域限製的,今天的我,還是努力地去克服我麵對的困難和做我想做的事,這是我們要時刻對自己保持的高度要求,不單是為了我們本身、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我們心愛的祖國大地,亦是為了我們彼此共存的世界做出貢獻和創造更光輝的未來。謝謝大家。

裝備自己挑戰未來

(2001年4月20日香港)董建華主席、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薑恩柱主任、各位朋友:

今晚非常榮幸能夠在香港總商會140周年慶祝晚會上與各位商界領袖和社會精英共聚一堂。總商會跨越三個世紀,領導工商界共同攜手取得非凡成就,謹致衷心賀意。和記黃埔屬下屈臣氏早於1915年成為會員,我們公司同仁很高興能與大家一起參與發展和見證香港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