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找到自己的快樂方式(2 / 3)

建議八十三:培養自己尋找快樂的能力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每個人都會碰到許多困難和挫折,使人不快樂。有什麼辦法可以擺脫這種因困難和挫折而帶來的悲觀與失落呢?尋找快樂。你一定要培養自己尋找快樂的能力。

在生活中要想獲取持久的快樂,其先決條件是生活應充滿目標,要力爭那些超越自我的東西。我們發現,真正的快樂,來自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來自人類力量的無限開發。

尋找快樂並不是一味地為快樂而追求快樂,事實上那將是失去快樂的開始。

尋找並獲得快樂的方法是努力去做一些不會直接帶給你快樂的事,然後快樂才會降臨在你身上。如果你發揮自己的才能並使自己成為某一特殊領域的行家,你就會獲取快樂和成功。成功和快樂隻屬於這些人,他們不把尋找成功和快樂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是爭取出色地完成某一任務。如果你努力幫助別人獲得快樂,你也會獲得快樂。

對於獲得者而言,快樂是無止境的。而給予者卻認為快樂來自工作、努力和對目標的追求。快樂和成功的核心是成果而不是享樂。

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進步,你就會感覺到其中的快樂。這一過程意味著成果,而成果意味著給予。正所謂:“快樂在追求時會逃避,在給予時會回來。”

理解快樂的一種途徑是研究那些快樂的人是怎麼快樂的。想想你認識和看到的那些流露出快樂的人,他們的快樂來源於什麼?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實際上,要想不快樂,最直接的方法是去設想賭徒們在賭場時的態度。賭徒們把斂財當做自己的目標,除了輪盤的轉動和骰子的滾動外,他們什麼也不關心。如果你也這樣做,不久你的臉上也會出現賭徒們一樣的憂慮、不快和自私——即使在贏錢並贏一大筆錢的時候。

當你遇到某人時,總要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什麼使他或她變得特別呢?要看到別人身上煥發出來的閃光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東西。有一種傾向是隻看別人的缺點,這是不對的。顯然,我們的個性都混雜有好壞兩方麵的因素。如果你養成隻看壞處的習慣,那麼你看到的一切都會一無是處。如果你培養自己注意好的方麵,你就會找到美好的東西。

另外一個獲取成功和快樂的策略是永遠不爭論,除非它符合我們的利益,是有用的。我們經常為情緒所左右。沒有停下來考慮結果就開始爭論,結果除了相互感到惡意外一無所獲。

一旦卷入爭論中,重要的是你的論點應從事實而不是情緒出發。如果有很好的準備,你就可能用使人信服並有幫助的方式來表達與某人意見的不一致。

成功者的經驗使人們確信發怒是一種不正常的情緒,是一種非理智的發泄,它釋放出損傷人際關係的破壞性力量。成功的人認為應尊重別人,不要對別人發怒,他們采取和解而不是敵對的態度。

不要論斷人,免得你被論斷。因為你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用什麼量器量度人,也必有人用什麼量器量度你。

建議八十四:不能讓小事破壞了我們寧靜的心情

在平日裏,不能讓小事破壞了我們寧靜的心情和寧靜的生活。因為外界的幹擾而打亂了我們的心境,會影響我們的快樂,也會打亂正常的生活節奏。

麵對現實世界,有很多令我們心境不寧的事情。

每天,當我們打開電視和報紙,都會看到許多令人不安的新聞。歐洲又發現了一例“瘋牛病”,你情不自禁地會想:我今天吃的牛肉漢堡可別有“問題”……美國發生了校園槍擊事件,你在震驚之餘,又為自己生活的校園揪起了心……醫生說,坐便馬桶不衛生,會傳染性病,你忽然緊張起來,因為你白天剛剛使用了開會場所的公共衛生間……

在學校,在家中,在單位,甚至走在大街上,你也會遇到許多煩心的事:自己功課不好,與同學發生了矛盾;單位領導莫名其妙地衝你發火,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足批評了你一個小時;路上,一人嫌你擋了他的道,罵罵咧咧沒個完……

正如古人所說,人麵對著外界的這些混亂幹擾,心情怎麼能夠承受得了?

那麼,該如何辦?李嘉誠的經驗是:保持心情的寧靜。隻要稍微寧靜下來,你眼前的一切就會是完全不同的情形。讓我們試著用一種寧靜的心情來看待那些曾讓我們心煩意亂的外界幹擾。

要保持平靜心態,就要學會去注意我們的感覺,注意我們生命的質量,注意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這就是快樂、健康以及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我們停止擔憂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比如衣服不太合身,交通又堵塞了,有人好像對自己不友好,這次提升有沒有我,別人買了汽車而自己還沒有……我們還要學會不讓生活失去平衡,就是說,不要讓學習和工作上的壓力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世間的事不是我們都能掌握主動權或隻要努力就能做好的,有許多事我們隻能盡到本分,僅此而已,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因遭遇外界的壓力和痛苦而變得鬱鬱寡歡或煩躁不安。對人世間的痛苦我們都會產生同情,這是正常的合乎人性的反應。但我們也要與它保持適當的距離,隻有這樣,才是處理痛苦的妙方,也是讓自己能繼續把工作做好的惟一方法。

隻要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值得一活的人,人生的危機就不會妨礙你去過充實的生活。如此,就會有一種安全感取代焦慮不安,而你也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活下去,把不安之感減低到最低限度。有了這種“安全感”,也就自然會有心靈的平和、寧靜。

要保持寧靜的心態,可以在遇到煩心的事時有意識地改變一下想法。比如在乘公共汽車時碰到交通堵塞,一般人會焦躁不安,但你可以想:“這正好使自己有機會看看街道,換換腦子。”如果朋友失約沒來找你玩,你也不必心生煩悶,你可以想:“不來也沒關係,正好自己看看書。”這樣轉換想法,就可以使你煩躁的心境變得平和起來。

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能在一切環境中保持寧靜的心態的人,是有高度修養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也是能成就大事業的人。

建議八十五:比他們要求的做得更好

我生平最高興的,就是我答應幫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僅完成了,而且比他們要求的做得更好。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話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不就是人們互相幫助嗎?道理的確簡單,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共同渡過人生的難關,或者共同走向人生的成功。但人類世界有個規律,一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實際做起來難度卻不小。

有人說過,人都是自私的,因為生命本身具有排他性。當然。這種排他性並非說我們都要視他人為敵人,甚至不允許別人生存,這種排他性主要是指別的生命與你一起消耗著有限的能源,占據著不變的生存空間。當別人的存在沒有威脅到我們的存在的時候,我們倒還能相安無事;而一旦別人的生存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人類就開始有了爭鬥以至於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用武力和別人爭奪生存空間。

當人類意識到無休無止的爭鬥與戰爭隻會加速人類的滅亡之後,人類開始采用發展科學技術來拓展生存空間,並挖掘有限的能源的潛力。

當你去熱忱地幫助別人解決某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具有積極心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促使自己的身體與精神機能處於一種“總動員”的狀態,使自己的能力有出色的表現。

別人求助的問題或事情,有可能是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所以,你為別人解決了問題,做了事情,也會給你以啟迪,迫使你從新的角度去思考你原來所學的知識和你原來積累的經驗。這樣,不僅幫助了別人,同時也得到了別人一定意義上的幫助。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不同的,各有各的資質與技巧、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你今天在某個問題上幫助了別人,而在另一個問題上,你也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你今天看似在助人,實際上是在自助。

在商場上有不少人孜孜不倦,卻隻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他們花上所有的時間,所想的卻隻是怎樣擊倒商場上的對手,怎樣贏得財富,贏得名譽地位,怎樣扶搖直上,甚至害人也在所不惜。有時,他們也可能會從事一些公益事業,為的卻隻是沽名釣譽,從來沒有以一種真誠的心態去幫助他人。助人是他們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以善心作為出發點。他們心中可能很多計謀,目的都是為名為利,甚至不擇手段,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他人的痛苦之上。

李嘉誠的經商原則是“樂於助人,從不害人”。在李嘉誠的心目中,成功並不是單以有多少錢財作為衡量的準則。成功的人,應該有成功人士的美德,包括樂於助人。欠缺這種美德,即使財富再多,也不成功,更不快樂。

建議八十六:應該對家鄉有所貢獻

身為中國人,事業有成當然應該對家鄉有所貢獻,但更要有遠大理想,不隻中國,甚至放眼世界。

李嘉誠是在1940年冬隨父母到香港投親、定居的。他那時還是12歲的少年。到1978年他應邀首次前往北京參加國慶觀禮,轉眼間已過了38載。李嘉誠的足跡踏遍歐、美各國,走過了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但是,對於祖國、對於桑梓、對於潮州古城、對於古城中北門街的麵線巷、對於麵線巷中的祖宅故居,他卻有著一種熟悉中的陌生、一種陌生中的依稀熟悉的情懷。

古老的潮州(俗稱府城)確實是很美的。從公元413年,它就成為曆代郡、州、路、府的所在地了。長期以來,它一直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擁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是中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李嘉誠就誕生在這個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曆史名城裏,他兒時就讀過北門街觀海寺小學。穿過麵線巷走出北門街,抬頭便可見滿目翠綠的巍峨的筆架山了,眼前則是奔騰不息的韓江。山明水秀,這裏是人文薈萃之地,培育英雄豪傑的地方。

月是故鄉明。李嘉誠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他是引為榮幸的。

1978年至1986年,李嘉誠在潮州市捐建住宅樓宇2處共9幢,建築麵積為12529平方米,安排戶數250戶;1980年,李嘉誠捐資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各裝備先進設備110項,大大地改善了潮州市的醫療條件;1985年,李嘉誠捐資450萬港元讚助韓江大橋的興建;李嘉誠及夫人莊月明和他的母親李莊碧琴多次捐資修建潮州市的開元鎮國禪寺;1987年至1990年,李嘉誠捐資80萬港元給潮州、潮安兩醫院作“醫療福利基金”;1992年李嘉誠給潮州市衛生局捐贈25萬港元作事業發展費用;1989年,李嘉誠捐贈10萬港元給潮州市作為“教育獎勵基金”;1990年,李嘉誠捐資150萬港元興建潮州市體育館……

1983年的元宵佳節,潮州舉行盛會,有多項開幕或剪彩儀式,其中也包括潮州、潮安兩所醫院的開業剪彩儀式。李嘉誠一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去給醫院“命名”;二不帶自己“長實”的職員參加;三不邀請香港的嘉賓前往,也不願去剪彩。由於潮州市黨、政、民、僑領導人的一再邀請,礙於情麵和鄉誼鄉情,李嘉誠才答應前往醫院參加開幕剪彩儀式。

建議八十七:來自社會,用於社會

我的錢來自社會,也應該用於社會,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隻是為了自己、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更需要錢的人。

生意人的本務就是賺錢,就是“惟利是圖”。然而極端地惟利是圖,未必就能真正地賺到錢。人既然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對這個社會盡義務。如果被社會所唾棄,即使鈔票堆積如山,又有什麼意義呢?獲得暴利的人已經不能稱為生意人,而應當稱為“暴徒”。

經商、上班、做買賣——每一種方法在賺取生活費用的同時,也對社會提供了服務。

自營者努力做生意是好事,但是忽視甚至輕視“服務社會”那很可能會弄得身敗名裂。因此生意人在努力賺錢的同時,如果缺乏“服務社會”這個意識,就做不好生意。

經營的第一理想應該是貢獻社會。以服務社會大眾為企業發展考慮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經營秘訣。

社會何以發展?賺錢贏利與貢獻社會的矛盾,是不難解決的,困難的是樹立服務、貢獻社會的信念,並把它付諸行動。

經營企業和經營人生從本質上說是一致的。一個小公司,其存在雖不能裨益社會,但最少不能危害社會,這是它被允許存在的最基本理由。如果公司成長了,擁有數百名或數千名員工,把不危害社會作為存在的惟一理由就不夠了。它不僅不能危害社會,還應該在某些方麵受到社會的喜愛和歡迎,這才是基本的經營方針。貢獻社會不僅應該是理想的經營方法,也應該是有靈魂的經營方法。原因很簡單,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都要依賴和仰仗社會。

為什麼很多人都想當企業家?因為當企業家很威風,權力在手,高高在上,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還因為當企業家能賺錢,財運亨通,“財源茂盛通四海”,金錢滾滾而來。可是,有了錢,有了權,又該幹什麼呢?隻知道工作賺錢的企業家隻不過是一部替別人掙錢的機器,是絕對稱不上真正的企業家的。一位真正的企業家,他(她)的生活必然是豐富多采而又非常有意義的!

現在世界上仍然有人生活於貧困線之下,即使三餐一宿也成問題。世界上有善心的人不少,如果擁有財富的人都不以財富作為炫耀的資本,不將財富用作個人享樂揮霍,撥出一些他們並不等用的閑錢從事慈善公益事業,那麼這個世界上貧窮不幸的人就會得到更多慰藉。

李嘉誠總是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活得更幸福,總希望能夠盡其所能,貢獻於社會,貢獻於世界,為人類做一點有益的事情。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多一些對社會的責任心,能夠運用自己的財力,為世界盡力做一些好事,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我們也會更快樂。

建議八十八:伸出援手

平常不時作一些小的善事,人們固然會感激涕零,但是當他們有難、處於生死存亡的境地時,如果你能伸出援手,這才是“善之大者”,也是心靈快樂的一種境界。

1991年6月份,中國已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水災,5個省、自治區發生嚴重旱災。到7月5日,全國因災死亡1270人。

災害最重、損失最大的是安微和江蘇兩省。安徽全省受災人口達48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近70%,因災死亡267人,農作物受災麵積430多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近70億元人民幣。江蘇全省受災人口達42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2%,因災死亡164人,農作物受災麵積300萬公頃,各項直接經濟損失90億元人民幣。

中國政府對這兩省的救災工作予以特別關注。但是,由於災害造成的損失大、範圍廣,當時仍有200萬人無家可歸,並已有災民患腸道疾病等;而且,大量的公路、橋梁等設施急需修複。

完成上述救災任務需要2億美元和各種物資器材。

中國政府緊急呼籲聯合國有關機構、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國際社會各有關方麵,向中國安徽、江蘇兩省災區提供人道主義的救災援助。

李嘉誠從報刊上讀到關於“安徽、江蘇地區遇上百年未見洪峰,災情特別嚴重”等消息,心情很沉重,密切關注著災區的情況,好幾個夜晚都睡不著。他是在7月12日清晨六點鍾,看到了香港電視台播放的“中國政府的緊急呼籲”的新聞報道的。

國家急難之際,正是匹夫報國之時。

顧不上把早餐吃完,李嘉誠當即撥通電話,與長實、和黃、港燈、嘉宏四大公司的負責人聯係並取得一致共識。清晨六點多鍾,李嘉誠把電話打到“長實”董事局主席辦公室經理鮑綺雲小姐的家裏,告訴她,“你趕快到新華社分社,找到任何一位社長都行。我隻要求見他五分鍾,如果他很忙,就算站著五分鍾說說話也行!”鮑綺雲經理當即驅車前往新華社香港分社完成了聯絡工作。李嘉誠與社長見麵時表示,以屬下四大公司名義,帶頭捐款5000萬港元,賑助華東災區。

是日下午3時前,李嘉誠派出秘書,將總值五千萬港元的四張支票,送到了新華社香港分社,並附上一封給社長周南、副社長鄭華的親筆簽名信。

這封信中是這樣寫的:

“作為一個身居香港的中國人,本人認為應較其他國家率先作出實際支援,希望可帶來一個迅速引導作用。本人謹代表集團四間上市公司附上支票四張,共計港幣五千萬元,請兩位社長與有關部門聯係,以最高效率及最佳方法,達至最好之成果。”

在這之前,沒有誰曾叫李嘉誠捐款賑災。這次捐款,完全是他自動自覺的。

過去,對公益事業,李嘉誠一般以私人名義去做,這次,以公司的名義,則別有深一層的意義。作為以中國股東為主的香港公司,應該用最快的時間對中國的緊急呼籲作出反應。中國人要比外國人更快、更自覺地做這件事情!

李嘉誠認為公司捐出的錢,和國家所需要的數目相差很大,但他希望小小的貢獻能起到一點作用。

與此同時,香港的各大財團、企業界的各位知名人士,名界市民,從孩子到中、小學生直至大學生,從街邊小商小販到家庭主婦,從演藝界的影視歌星到白發蒼蒼的阿伯阿婆,無不慷慨解囊,奉獻愛心。

香港市民那“血濃於水”的真誠,贏得了舉世的讚譽。

1991年7月12日,港府立法局財務委員會也撥款5000萬港元賑助中國華東災區。

到是年7月23日,在短短的12天內,全香港的賑災籌款總額,已達到47億多港元。

建議八十九:愛自己的國家

無論哪個民族和人民,都是愛自己的國家的……

在中國未行使恢複香港主權之前,香港的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不少都可以擁有華人並沒有的特權。

作為華人,如果被其他膚色的民族歧視,當然不會好受。要令我們華人在世界上不受其他人歧視,就要我們努力去爭取成就,不論在國家的經濟、科技發展、文化上,都要使其他人不敢輕看。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容民族尊嚴受到損害。

在香港,數十年前,不少政府的高級職位都是由英國人出任,華人在政府工作,即使是同等學曆和經驗,職位卻低得多。

在商界,當時英資企業也一樣亨有某種程度上的特權。譬如當時的怡和、置地、太古等公司,其企業領導人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當時的立法局及行政局,可以最快獲悉香港政治經濟最機密的信息,從而為自己的企業謀取利益。華人的權益,都備受壓抑,這是事實。

李嘉誠後來有幸成為第一個將這個慣例打破的華人。1981年,長江實業成功地收購了當時仍然是英資洋行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並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他成了第一位能夠成功收購英資洋行、而且坐上洋行的最高領導人位置的華人。

成功地收購了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之後,英資集團開始認識到,他們在香港的特權將會時日無多,而且華資集團的勢力將會日益強大,再不是好欺負的了。他們開始對華資集團有新的看法,不再像以前一樣,認為華資集團是次一等的,而英資集團是高一等的。

自從李嘉誠成為第一位在香港出任英資洋行的最高決策人的華人之後,不少英資集團隨之失勢,因為經營不善而被華資集團收購合並。從此,香港華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受外國人歧視的情況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