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找到自己的快樂方式(3 / 3)

香港回歸前,集團中有人提出應否將長江實業“遷冊”。但李嘉誠對他們說,他對中國的前景極其樂觀,作為中國人他相信中國政府對香港於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製、港人治港的誠意。中國國家領導人隻會希望中國在恢複行使香港的主權後,香港越變越好,香港市民的一切生活,包括自由等,一定會50年不變。既然是這樣的話,對香港在1997年之後的政治環境,又何需有絲毫的擔心?於是他指示下屬們不要再提遷冊這一話題。

其後,李嘉誠在國內的投資不斷增加,這也因其對國家的未來經濟發展頗有信心。不單如此,他更加希望自己能夠對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盡力,能夠看到國家富強起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中國人能夠受人尊重。

被《財富》雜誌評定為世界十大巨富之一後,李嘉誠意識到,自己是華人之中第一位能夠列入世界十大巨富的人,這不單是他的光榮,更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光榮。李嘉誠用事實告訴世人,我們中國人中一樣有傑出的人物,可以由一無所有白手興家,赤手空拳創出一個偉大事業,創立一個跨世界的大集團大企業。

建議九十: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人才決定一切。知識和人才從哪裏來,要靠辦教育。我小時候沒有上過多少學,我們的下一代一定不能再像我一樣了。

從小受父親影響,李嘉誠原本就立誌要從事教育事業,就是在經商初期,他也是打算先賺一筆錢,然後再去辦教育。幾十年後,他的這一理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李嘉誠出生於動亂年代,少年時期嚐過輟學之苦。自旅居香港之後,他又過早地走上社會。他數十年奔走海外,目睹歐美各國重視智力投資發展教育事業,他意識到,欲求中國富強,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必須發展文教事業,迅速培養建設人才。

1979年春,李嘉誠開始在家鄉潮州興建民房。此時,潮汕父老鄉親以及旅泰華僑,關於創辦大學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呼聲越來越高。國家負責僑務工作的領導,也積極支持旅居海外的華僑出資出力在潮汕地區興辦一所大學,為四化建設加速培養人才。

李嘉誠多年以來深藏於內心深處的興辦汕頭大學的夙願受到了強烈的激奮和震動。中華要振興,國家要富強,發展教育乃為國為民之根本。於是,在1979年,李嘉誠主動多次找到香港南洋商業銀行董事長、德高望重的莊世平先生,表達自己的心願,反複多次商議關於創建汕頭大學的事。

莊世平先生深表支持。他很快地將李嘉誠的意願向中央、向廣東省的領導作了報告,並很快取得了中央領導人的首肯和支持。

就這樣,在1980年5月,以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為主任的汕頭大學籌委會在廣州成立了。翌年,也即是1981年4月,在廣州成立了汕頭大學籌委會辦公室,由當年的廣東省高教局局長林川,汕大籌委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羅列主持日常的籌備工作。於是,汕頭大學的籌建工作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是年8月,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汕頭大學。11月,任命許滌新為汕頭大學首任校長。

盡管創業階段各方麵的條件是艱苦的,但桑浦山南麓這塊“風水寶地”,卻產生著無比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參加籌建汕大工作的,不僅有來自粵東的許多有誌於興學育才的潮籍人士,也有來自北京各所名牌大學中的學者、專家、教授,既有久別鄉土的潮籍人士,也有許多外省區人士。

1983年,香港經濟處於一個衰退期。給“長實”的事業發展帶來了嚴重困難和巨大壓力。

這段時間,不少社會流言紛至遝來!有人說:“汕大要收攤了!”有人說:“李嘉誠不準備辦汕大了!”有人說:“汕大的建校藍圖要泡湯了!”甚至有些好事好奇者還專門跑到建校工地,看一看工地有什麼動靜?看一看汕大籌委會辦公室的牌子收起來沒有?問一問汕頭大學創業者隊伍中到底有沒有人走?沸沸揚揚的“流言”難免令人產生疑慮……

就在香港經濟處於這麼一個嚴重困難的緊要時刻,李嘉誠給汕大籌委會主任寫了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

“鑒於汕大創辦的成功與否,較之生意上以及其他一切得失更為重要,為國家為社會為後代,本人會千方百計以破釜沉舟之精神,使建校計劃如期完成並臻於完善,早日發揮其長遠而有價值之作用。”

是年6、7月間,李嘉誠先後向莊世平先生、林川先生等老朋友們都說過:“就是賣掉辦公大樓,我也一定要把汕大辦下去!”

廣東省委、省政府相應做出了決定:廣東在要辦好的幾所新大學中,把辦好汕頭大學擺在首位……從建校到辦學,都給予大力的支持!

迷霧頓開,流言散失。消息傳來,籌建人員信心備增,勁頭鼓得更足。創建汕頭大學的第一期建校工程,終於在1983年10月10日正式開始了!在汕頭大學一期建校工程破土動工的當天,海內外許多傳媒單位的新聞記者都趕到現場采訪並發布消息,成為海內外又一轟動的新聞熱點。

建議九十一:消除別人的痛苦,

自己也能得到快樂治病救人,消除別人的痛苦,自己也能得到快樂。所以我願意為社會的醫療事業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為大眾帶來點實際的方便。

李嘉誠一直沒有忘卻往昔艱辛歲月的悲涼場景。

數十年的人生征途,使李嘉誠對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終有所悟。他意識到,中華民族要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國民體魄之健康至為重要,一個人如果得了病,得不到好的治療,有時甚至會喪失勞動能力,增加家庭的負擔,增加社會的負擔。因此,他內心深處樹立了竭誠為祖國的衛生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的堅定信念。

在汕頭大學掛牌辦公、開始籌建工作後,李嘉誠和莊世平再度商議,辦一所汕大的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此舉得到國家教育部和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國家教育委員會還發出《關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支援汕頭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的通知》,其文稱:“為加快汕頭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建設,經各方協商後,我委確定由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承擔全麵支援汕頭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任務”。對此李嘉誠很是高興。

有一千多萬人口的潮汕地區,應該擁有一所一流的現代化的多功能的綜合性大醫院。它應既能發揚高度的人道主義精神,救死扶傷,造福民眾;又應是一所高質量高水平的現代化的教學醫院,在這裏培養出一流的醫學技術人才,為保證民眾健康、為發展特區經濟服務。

汕大醫學院新建附屬醫院於1987年5月14日開始建設。1988年1月8日,李嘉誠專程抵汕參加新建附屬醫院的平頂儀式。

李嘉誠對汕大醫學院新建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寄予很大的期望,對其基建費用及引進先進儀器設備費用投資超過一億港元。他所希望的是:這所醫院要能培養出一流的醫科學生,能多為潮汕人民造福!認真進行改革,培養好師資,努力提高教學、科研、醫療質量,要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高規格水平,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批好的醫護人員,使他們都能安居樂業,讓他們愛醫院,愛醫療事業,為造福潮汕人民做貢獻!

汕大醫學院新建附屬醫院開業已經很多年了。這所醫院在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救死扶傷、保證人民健康事業上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也造就了一批批好的醫護工作者。

建議九十二:獻上一顆慈善博愛的心

懇盼社會各界都獻上一顆慈善博愛的心,扶貧助殘,行善積德,關心殘疾人,支持和發展殘疾人事業。

在整個社會階層中,弱勢群體的狀況是最能引起人們廣泛同情的,而在這方麵做善事也最能打動社會,同時也能從中得到快樂。

1991年8月9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鄧樸方在香港與李嘉誠會麵。鄧樸方對他說:“我們把捐款作為‘種子錢’,每拿出一元錢,就會帶動各方麵拿出7倍以上的配套基金,一並投入殘疾人最急需的項目……”李嘉誠聽後大受感動,內地殘疾人的困難令他動情,基金會使用捐款的效率令他動心,他很想表達對中國殘疾人同胞的一個久藏於內心的心願。第二天上班,在辦公室裏,李嘉誠破例喝下了一杯酒,之後讓人轉達,他希望再一次會晤鄧樸方,希望看一看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出。

8月16日,李嘉誠與鄧樸方先生再次會晤。他對鄧樸方說:“我和兩個孩子經過考慮,決定捐1億港元,也作為一個種子,通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5年內把內地490多萬白內障患者全部治好。我掙錢,你為殘疾人辦事。”

後來,經過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深入調查和嚴密論證,鄧樸方先生再次於是年11月給李嘉誠寫信,表達了“殘疾人事業領域廣闊,各項業務也要注意均衡發展”雲雲。12月初,李嘉誠派次子李澤楷等專程赴京,聽取“中國殘聯”就內地殘疾人狀況的詳細介紹與具體分析。事後幾天,他致函鄧樸方先生:“貴會是能深切了解殘疾人士之需要,所作之決策也能令殘疾人士無論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幫助,本人及屬下公司均樂意進行配合……同意將1億元港幣捐款擴大使用範圍。”

接著,“中國殘聯”結合《中國殘疾人事業“八五”計劃綱要》的製定實施,認真編製了這筆專項捐款的管理辦法,以及關於白內障複明手術、聾兒聽力語言訓練、小兒麻痹後遺症矯治、智力殘疾預防與康複、興建30所省級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等8個《項目任務書》。到1993年10月初,有47萬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19萬小兒麻痹後遺症患者得到矯治;建立了98個低視力康複點,使一批低視力兒童配用助視器,與健全兒童一起學習;智力殘疾預防與康複已大規模展開;在8個省和2個市建立了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

1992年,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準備舉行捐款儀式,一向凡事“低調”處理的李嘉誠,並不讚成這麼做。由於中國殘疾人基金會在接受捐贈和在基金的管理上早有規定,應向社會公布收支和使用情況,李嘉誠後來才同意適當從簡奉行這個捐贈儀式。

現設在李嘉誠的故鄉——潮州市北園路中段、潮州西湖公園旁的“潮州市殘疾人活動中心”,也是他幫忙興建的,該活動中心占地12畝,融康複醫療、特殊教育、文娛體育活動於一體,於1995年11月9日舉行落成慶典,由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題寫銘牌。是日,李嘉誠到會祝賀,他在致詞中稱:“懇盼社會各界都獻上一顆慈善博愛的心,扶貧助殘,行善積德,關心殘疾人,支持和發展殘疾人事業。”潮州市的殘疾人士,莫不高興地說:“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幸福、安樂的家!”

建議九十三:做善事要發自內心

做善事要發自內心。如果故意宣揚,那就是沽名釣譽;如果盼望著別人感恩於你,就失去了做善事的意義,有時這種盼望會使人心理失去平衡,從而失去快樂的心情。

真正行善之人,並不在意別人是否知道自己行善。最重要的是行善之人自己心安,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會令其他人受惠,這種善心,是一種修養,是一種高雅的品格,而不是為了招來其他人的喝彩歡呼聲。

李嘉誠覺得,行善的作用是有利大眾,有利不幸的人,宣傳並不會使這些受惠的人得到額外益處。相反,如果大事鋪張地宣傳,隻會浪費有用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捐錢做公共事業是這樣,我們平時生活和交際的時候也應該本著“善事要悄悄做”的心態,不要到處宣揚,更不要盼著對方回報自己。

我們要求自己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為某種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們加強自身修養,經常做些好事,對別人施以仁愛。這樣做可以提高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善良的品質,並肯定自我價值。

我們為他人做善事的行為本質上是很好的,但是要記住:我們隻是為了通過自己善良的行動為他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有恩於你”。實際上,你做好事的同時,你善良的本性已經使你感覺愉快——你仁愛的意義即在於此。別人的感激與表揚並不是你最需要的,你真正得到的有意義的回報是你無私奉獻的熱情——隻要你有了這種熱情,你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更加快樂起來。所以,為別人做好事的時候不聲張,你的心情就坦然了,你就能體會到奉獻的樂趣。這是一種跟你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快樂方式,它不僅會帶給你快樂,而且做起來也輕而易舉。

正如同適當地做一些運動可以使人身心都得到放鬆一樣,你所做的這些愛心行動也可以使你在情感上得到同等程度的愉悅。

人家對你做的好事,你要永遠記住;你對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記。

多在你的生活中試著真心真意地去幫助別人,別讓你自己有意無意就想著“讓很多人知道”或“我將得到什麼樣的回報”。當這一切完全發自你的意願時,你一定可以體會到幫助他人而不在乎你所幫的人會給你什麼樣的報答,隻是真心實意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這將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就會感到這一切對於你心靈的回報——一種平和、寧靜、溫暖的感覺。

建議九十四:一家人開心最重要

我覺得,一家幸福最要緊。生意起跌是小事,今日起,明日跌,一家人開心最重要。

人生最大的快樂和最深的滿足、最強烈的進取心,無不來自於充滿愛的家庭。

一個真正的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是一個在家庭生活上也很成功的人。否則,他(她)又有什麼進行事業的穩固的基礎?或者,即使他(她)能夠擁有一份看似輝煌的成功,他(她)的內心卻充滿傷痛和不幸,他(她)又怎麼能夠算做是一個真正的成功的人?所以,想真正擁有成功和快樂的青年們,請你們重視家庭的作用吧,因為家庭是快樂的源泉,是事業的基礎和核心!

“家庭”,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個指的是硬件的環境,是你所居住的房舍庭院;另一個則指的是父母子女構成的親屬團體,這屬於軟件環境。這二者有機地結合,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

我們之所以在這裏把“家人”和“寓所”二者結合起來,用意在於一家人不能離散,一個人也必須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住所,否則也就不能稱其為家庭了。古人說到一個人失去了家庭時所最常用的兩個詞語就是“妻離子散”和“流離失所”,這兩個詞恰恰分別從“軟件”和“硬件”這兩個方麵說明了構成一個家庭所必不可少的兩大要素。

對於企業家們來說,事業固然重要,卻絕不能因此而把家庭撇在一邊。事實表明,大凡成功的企業家,其家庭生活也是和睦而幸福的。如果一個企業家事業的成功是以家庭的破碎為前提的話,那麼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因為事業成功的代價對於家庭的離散來說,往往殊不值得。企業家離家出外“打拚”,如果是暫時性的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長期一直如此則絕對是有害的。

能否處理好企業和家庭之間的關係,可以反映出一個企業家的素質水平。在家庭和企業之間,這個問題常弄得老板焦頭爛額,似乎企業和家庭永遠是一對難以協調和解決的矛盾。要顧公司,有時就顧及不了家庭;要照料家庭,有時又顧及不到企業。於是,一些老板不由自主地走入了誤區:既然如此,那就以事業為重吧,家庭隻好擱在一邊。

然而,事實通常會令他們尷尬,家庭危機、婚姻危機,有時把老板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精力根本難以集中起來,曾經“一心撲在企業上”而獲得的成果,甚至毀於一旦;即使麵對自己精心構築起來的宏偉的企業大廈,用心血凝聚而成的瑰麗事業詩篇,他們也可能無心快樂自如地去欣賞它、品味它。

其實,雖然企業和家庭確實存在矛盾,但並不是絕對對立的,隻要你肯用心處理這對矛盾,公司和家庭是完全可以兼顧的。

在李嘉誠家,無論工作有多忙碌,每逢星期一,他們一家人必須吃上一頓團圓飯,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湯,吃得很清淡。這一習慣在李嘉誠創業之初到今天一直堅持著。每當星期天,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必定會跟李嘉誠出海暢遊,這已是多年的習慣,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

家庭重於錢財,如果生意人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相信很多社會上的悲劇就不會發生。社會上有不少不如意的事,其實都是由於個人對錢財看得太重,認為錢財重於一切,隻要有利可圖,就什麼人都可以出賣,什麼親情、友情,值得利用的就用,不值得利用的就是棄之也不可惜。如果我們可以有血濃於水的情懷,以親情為重,這個世界的溫情就濃厚得多,這個世界也更加溫馨快樂。

建議九十五:讓心理年齡保持年輕

對一個充滿生活壓力與精神負擔的人來講,有一種很好的辦法可以幫助你——盡量讓自己的心理年齡保持年輕。

當我們看到那些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孩子時,往往不禁要問:為什麼孩子們總是如此充滿快樂?其實,這正是在告訴我們保持精神愉快的重要。

也許你會說:“我確實願意回到兒童時代,無憂無慮、天真活潑,但是,我肩負著家庭的重擔,經濟上的壓力,每天還有一大堆應接不暇的問題。我怎麼可能既像一個孩子,同時又盡一個成人的責任呢?”事實上,你自願回到兒童般的狀態,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放棄做一個成年人。它僅僅意味著讓你活得更自由自在一些,讓你摘掉成年人的麵具,記住你最初那雙睜大著的雙眼,並且發自內心地讚歎整個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人和事物。

那麼,怎樣幫助自己找到快樂的源泉呢?

笑聲——人們在孩提時代總是喜歡笑,有時候孩子們會無緣無故地發笑,這是一種抑製不住的歡喜。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曾經覺得傷心的某些經曆,現在不如把它們一笑了之吧!下次當你遇到什麼煩惱之事時,就問問自己:“過些時候,這件事會不會也變得好笑呢?”如果是,也許你現在就可以一笑了之。

幻想——孩子們喜歡夢想,喜歡運用他們的想像力。還記得小時候那一個個充滿神奇與魔力的遊戲和故事嗎?這個豐富多采、天真浪漫的幻想世界不僅妙趣橫生,而且是你生活中最健康的一部分內容。一般來講,那些小時候越沉浸在幻想之中並受到更多激勵的人,今後會表現得越富創造精神。

作為成年人,你也可以允許自己享受同樣有趣的幻想,以及精神健康的好處。你可以列出許多長期以來你夢寐以求的事情,不論是參加馬拉鬆比賽,還是上電視或是周遊世界。然後,逐一排除那些在短期內完全無法實現的夢想。最後,你總可以找到一兩項你今天就可以實現的夢想。馬上去實現它們!然後,再開始計劃第二件可行的事情,慢慢地,你就會實現許多看似“幼稚可笑”的想法,而且大部分會被證明是實實在在的成就。

承認現實——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當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們沒有那些關於“世界能夠或者應當不同於它的本來麵目”的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地懂得了如何去支配某些東西:如何從杯子裏喝水,如何幫大人幹活,如何與小朋友交往等——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們的腦子裏就開始出現“困難”這一情形了。那些變得精通於“事物應當是什麼樣子”的年輕人,可能會對世界沒有遵從他的期望或需要而感到憤憤不平。

就拿對待天氣的態度來說吧,孩子們把暴風雪當成一種自然現象來接受,並為之縱情歡呼,似乎所有孩子都喜歡下雪。而大人則不一樣,他們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計劃受到阻礙,因而變得垂頭喪氣。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不管你是多麼憤怒,風雪也不會因為你的情緒而自動地停止。

信任——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觀察一下小孩子們初次見麵時的情景,當他們剛剛見麵時,可能感到害羞,直到相互熟悉為止。如果他們的感覺挺好,很快就能成為朋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能本能地互相信任。

要學會從你周圍的人中得到信任,你就必須具有一顆童心,隻要你是坦誠的,對方那顆躍躍欲試的童心也會感受到你那天真純樸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