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找到自己的快樂方式(1 / 3)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快樂,也有不同的追求快樂的方式。作為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快樂方式不是享樂奢華,更不是不可一世的為富不仁,他快樂的一生裏隻有質樸、知足和樂善好施。因為李先生知道,這些才是做人立世之本,才是長久的快樂和永恒的幸福。

建議七十七:學會熱愛自己所做的工作

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熱愛自己所做的工作,憑借對工作的熱愛去掘出自己內心蘊藏的活力、熱情和巨大的創造力。

影響你現在和未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熱愛的力量。這種力量也可以被稱為一種定律或者法則。根據這個定律,你所做的任何一項工作不是出於熱愛、就是因為缺少這種熱愛而作出的補償。所以,你隻有全身心地投入你最熱愛的事情時,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如果你不熱愛你所選擇的工作,那麼想要真正把它做好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全身心地投入,那麼當你遇上困難的時候,你就會放棄目前的工作並轉而從事其他工作。

在這個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全心全意投入自己所熱愛的工作、並使之盡善盡美的人。

如果因為環境所迫,你畢業後不得不做些乏味的工作,你也要設法使工作變得充滿樂趣。以這樣積極的態度去工作,你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工作可以讓你從中獲得經驗、知識和信心。你的工作熱情越高、決心越大,你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當你充滿熱情地工作著的時候,工作就會充滿樂趣,你再也不會把上班當成一件苦差事了,而別人也願意聘用你來做事情。

工作就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快樂!如果你把每天8小時的工作看作是在做遊戲,這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啊!當你發現你把一項工作當成樂趣的時候,你就不需要再去更換工作了。而如果你覺得工作壓力愈來愈大,工作對你而言隻有緊張卻毫無快樂可言的時候,那就說明你有些地方不太對勁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要從心理上調整自己,否則換一萬次工作也是枉然。

如果一個人能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火熱的激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來對待工作,那他做什麼都不會感覺到辛苦。如果一個人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那他一定會失敗。真摯、樂觀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毅力是引導人們走向成功的磁石。

有一些剛走上社會的大學生常常抱怨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對口,但是,要是你選擇的專業與你的興趣完全相反,當初你為什麼要選擇它呢?你為你的專業已經付出了幾年的時光,這已經說明你是足夠可以忍受這個專業的。

一個成功的人總是把工作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他還樂此不疲地把這份愉悅傳遞給別人,使別人願意與之交往和共事。

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這種態度是可以加以培養而發展起來的。假如你是一個電話接線生或是一個小公司的會計,你因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諸如處理客戶的來電、統計報表……而覺得生活單調無味到了極點,假如你想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有趣一點,你就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都記錄下來,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進步,第二天的工作要勝於前一天,一段時間後,你也許會發現你的工作不再是單調枯燥,而是很有趣。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都是珍奇獨特的,隻要願意,這一切都是無窮無盡的快樂的源泉。隻要你用快樂的心情去感受,你就能感到你工作的快樂。

學會從工作中獲得樂趣,即使在苦中亦能獲得樂趣,那將是你人生成功的一大秘訣。心中充滿快樂時,自然感到身邊的工作也有趣,終日樂此不疲,離成功自然也就越來越近了。

建議七十八:吃點虧不必太計較

吃虧了不要緊,重要的是善於體諒他人的處境。建立一個長期的商業夥伴非常不容易,如果自己不是遭到什麼巨大損失,吃點虧不必太計較。

有些人將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其他人的利益,當然就及不上個人利益重要了。商場中這種現象更為多見,不論任何買賣、任何交易,都是以自己得益為最重要。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有時我們執著於某些事物,一定要得到,以為得到這些事物就是利益所在,就是福之所在,殊不知禍福可能是暗藏玄機的。福未必一定永遠是福。

有時,我們在某些事情上吃了虧,表麵上看來,這當然不是什麼福分了,即使不是禍,起碼利益上受到損失。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吃了虧,甚至吃大虧,反而可能避過了一些麻煩,甚至得到其他方麵的利益。

李嘉誠推出的地產物業,所用的材料都是上乘的。在成本上,肯定花費不少。一些無良心的地產發展商,就可能將這些材料改為次貨,買家也很難從外觀上判定這些材料是屬於何等貨色。有人問李嘉誠,他用的材料都是上乘的,這樣做豈不是將建築成本提高了,使利潤減少了?這樣吃虧的事,作為一個生意人應該做嗎?事實上,李嘉誠覺得吃虧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聲譽、信用。自己一定要樹立信用,才會讓人信任。

在早期,李嘉誠經營塑膠花廠之時,有一次一個客戶訂了一批貨,但卻沒有足夠的資金付款,因此想要取消訂單。這批貨即使不給這個買家,一樣可以找其他買家接手,不怕賣不出去。但李嘉誠最後以較低的價錢將這批貨賣給了那個客戶。他覺得,吃虧不要緊,重要的是體諒他人的處境,因為建立一個長期的商業關係並不容易。既然自己又不是遭到什麼巨大損失,何必斤斤計較呢?

我們待人處世,不能以個人的得失為著眼點,而要處處為他人著想。有時你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

以上所講的那個客戶,是外國的一個商家。他們那一次因為有經濟問題,因此無法履行合約。但李嘉誠沒有追究,雙方仍在保持著商業的友誼、良好的關係。這個外國商家可能因為自己沒有履行承諾,而李嘉誠並沒有追究,自己內心有愧,於是投桃報李,就介紹另外一位外國商家找李嘉誠,向李嘉誠下了很多訂單,更在他所介紹的朋友麵前推崇李嘉誠公司的良好信譽,而且李嘉誠的生意手法光明磊落,是一個商場上值得合作的夥伴。李嘉誠的公司由此增加了很多訂單,打開了更多的銷路和市場。所以,肯吃虧,有時反而會對自己有利。

在商場上,很多人為了利益鬥得你死我活。有時,隻要雙方其中之一肯退一步,將所占的利益作輕微的調整,就什麼矛盾都不會發生。但偏偏有些人就是硬要執著於個人的利益,不去為對方著想,連少許利益也要自己完全獨占。結果可能雙方因此大動幹戈,或者對簿公堂,到最後兩敗俱傷,本來是互惠互利的,卻變成兩者都不能得益之外,更加因此勞民傷財,何苦來哉?肯吃虧,有時可能反而是福之根源。

建議七十九: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氣餒

商場如戰場,創業者既要做發財的努力,也要有破產的思想準備。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氣餒。看透輸贏得失的人,可以經受失敗的煎熬,可以平靜地享受成功的快樂。

商場風雲多變,誰也沒有“百戰百勝”的絕對把握,就連那些老手也常常出現一些失誤,甚至失敗,何況剛剛涉足商場、白手起家、初創事業的年輕人呢?失誤、失敗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從失敗中奮起,反敗為勝。

創業者一走上市場,都想發家致富、賺錢發財,但變幻莫測的市場上,任何創業者不可能總是十分順利,都有失敗的時候。那麼,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不應該被失敗嚇倒,而應該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繼續進行自己的事業,那麼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在西方生意場中,要是你沒有破產的經曆,隻能算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一旦你破產超過三次,就會有人站出來拍胸脯支持你再幹。因此,那些跌倒了爬起來撣撣身上塵土再上場一拚的人,才會在充滿競爭的生意場上獲得成功。

經營活動是充滿各種風險的活動,有時會陷入絕境,甚至破產、垮台。但是,創業者應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屢敗屢戰,不被眼前的困難所壓倒,在絕境中冷靜地捕捉新的商機,順應事物發展規律,適應市場的需要,確定新的發展策略。

做生意有時虧損,有時賺錢,不可能有永遠的勝利。在這種反複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才是最真切的。真正成功的經營者麵臨不景氣時,反而能奠定發展的基礎。

幾乎所有小企業的發展都是沒有規律的。常常是時起時伏,有時甚至是大起大落。有的小企業剛剛打開局麵,又麵臨著新的危機,發展緩慢。因此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一旦失去自信心,那麼很有可能碰上一點點挫折,就會氣餒。可以想像,這樣的人是什麼事情也辦不成的。

一旦麵臨危機、遭受失敗,無論影響有多麼嚴重,都要正視現實。應該說,危機與失敗對人的心理衝擊往往是很強烈的。商家麵對危機與失敗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據心理學家分析,人在遭挫折打擊的時候常見的心理反應包括:震驚、恐懼、憤怒、羞恥、絕望等,這些都是極為不利的心理因素,如果陷於心理挫傷的泥潭裏不能自拔,就會在失敗中越陷越深,以至走向毀滅。所以,要警惕這些失敗心理的影響。麵對危機與失敗,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健康的心態。

麵對危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著冷靜,處變不驚。隻有冷靜沉著,才有可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人在危急時容易恐懼、緊張、行為失措。而一旦冷靜下來,你的智慧就會“活動”起來,幫你尋找到擺脫危機的辦法。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鬆柏”。作為一名精明的創業者,在身處逆境之際,應能經得起暴風雨的襲擊,然後冷靜地分析周圍環境,認識自己,進而重整旗鼓,以達到東山再起的目的。

一位企業家,在失敗的環境中,要做到頭腦冷靜,就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要有應付失敗的心理準備。

——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在大風大浪中搏擊的能力。

——不能被失敗摧垮意誌,自己嚇唬自己,以至於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要有相當的耐心,不僅是忍辱耐苦,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戰勝自己,保持良好的競技心態。

建議八十:推陳出新

要想最終將集團的事業繼往開來,還必須推陳出新,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時代。這個“新”也正是新一代受過良好教育、履曆完整而不乏前沿性的年輕人有別於其父輩白手起家的地方。

在當今經濟社會中,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的香港,子承父業看似順理成章,但卻越來越多地會引起人們的議論和擔憂。所以,當初李嘉誠在確定兒子李澤钜的繼承人地位之後,並沒有簡單地予以宣布,而是讓李澤钜放手一搏,以自己的業績來確定其在企業領導中的地位。

李澤钜1962年在香港出生。70年代中期被李嘉誠送往加拿大就讀中學;其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先後獲土木工程學士、結構工程碩士、建築管理碩士三項學位;1987年,學成回港,到長實集團總部工作;1988年,被任命為太平洋協和發展公司董事,其後大獲成功;1993年,升任長實集團副董事、總經理;1999年1月1日,升任長實集團董事、總經理。

1988年,專為“萬博豪園”項目而成立的太平洋協和發展公司,以32億加元投標獲得了溫哥華世界博覽會的一塊黃金地皮,約占溫哥華市區麵積的1/5,而按照李澤钜的設想,將在這上麵投放170億港元,向社會推出7600個左右的住宅單位。如此龐大的投資項目,一麵世即被稱作“加拿大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地產發展項目”,是“東方人的大手筆”。

李澤钜不可能不知道,這初出江湖的第一仗,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著他今後的發展:成功了一切好說,如果失敗了,想在地產界站住腳進而入主長實將平添不少難度。為此,他長駐溫哥華,全力策劃“萬博豪園”項目,從下麵一組數字中可見李澤钜不遺餘力、全力出擊所付出的努力:

一年往返香港、加拿大24次;出席大大小小公聽會200餘次;與各界人士萬餘人見麵,解釋項目。

1990年,李澤钜的忐忑不安得以消除,推向市場的“萬博豪園”創下了兩個小時賣掉一幢大樓的紀錄。

毫無疑問,“萬博豪園”是李澤钜的第一張出色的成績單。“萬博豪園”大獲成功,使他順理成章地博得一片讚譽,順利地在長江實業集團裏站穩了腳跟。之後,李澤钜由策劃進入銷售,參與長江實業集團的售樓業務,並頗有建樹,更贏得了集團內部員工的刮目相看。而李嘉誠所設計的“立子之計”也終於獲得了初步成功。

1997年1月6日,長江實業集團宣布,將在兩個星期內,實施一項名叫“長江集團邁向基建紀元”的重組計劃,目標是通過一係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股權置換行為,對長江係統的四家上市公司——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港燈集團和長江基建進行重組。

這次重組是一舉多得的成功之作。首先,長實結構簡化了,各上市公司業務各展所長,長實日後的業務將集中於地產和策略性投資;和黃則重點發展碼頭、電訊和零售業務,並且它通過長基間接投資內地;通過購入港燈,可借港燈工程技術和資金方麵的力量,發展內地投資額更大的電力項目,同時也可參與港燈在海外的電力項目的投資,以體現這次重組“邁向基建新紀元”的目標。其次,重組使長實、和黃獲得不俗的特殊項目收益。再者,重組也使長實、和黃和長基的資產值大增,增強了其借貸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實係的資產值從730億港元猛增至1540億港元,成為香港資產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重組的成功,使長實等各家上市公司的股價暴升,市值大漲了數百億港元,也使香港機構投資者大為看好李澤钜,這正中了李嘉誠的下懷。這樣,李澤钜已完全走到了前台,成為新一代華資商人領導者的代表。

建議八十一:錢可以用,但不可浪費

錢可以用,但不可浪費。一個人應以忠誠為主,該節儉的時候要節儉,該用錢的時候要用。一個人是否有成就,並不是以他的生活方式是否窮奢極欲去衡量的。

一般看來,大富大貴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但在中國人的傳統道理觀念中,窮奢極欲與為富不仁是一對孿生子。所以,大富之後仍能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最高境界。

就李嘉誠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簡樸,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李嘉誠都不怎麼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他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經用了好多年。

中華民族古有訓誡:成由儉,敗由奢。

誠然,財富並不是單靠節儉積攢而來,更多的是靠誠實經商賺來的。但我們仍然不能排除節儉在財富積累上的重要作用。

假如揮金如土,多大的財富也會坐吃山空。

李嘉誠幾次到汕頭市,穿的經常是一套黑色(或者深藍)的西裝,雪白的襯衣和條紋領帶。春夏幾乎都一樣。李嘉誠並不講究衣著,如此而已。他出門帶的小皮箱,也簡單得很,裏麵裝著洗漱用具、內衣睡衣還有必要的文件。

李嘉誠住的是30多年前在深水灣購下的那座別墅式樓房。裝飾並不豪華。

他也擁有名貴的房車和遊艇,但他卻喜歡乘坐普通的轎車,有時也坐的士。

李嘉誠有一部勞斯萊斯,買下已近30年,但他自己決不會坐,隻有陪客時才“勞駕”它代步。

李嘉誠用飯經常是一菜一湯,或者二菜一湯,飯後加一個水果。在公司總部宴會廳宴請客人,通常連水果在內八道菜,沒有大魚大肉,隻令客人吃到恰好分量,不至脹腹,也不至不夠,更不使浪費。他不抽煙也不飲酒。

李嘉誠覺得,簡樸的生活更有趣。

李嘉誠覺得自己隻是香港一個普通的平民。他不喜歡出名,不喜歡出風頭,不喜歡嘩眾取寵,不願意出席剪彩儀式,不喜歡“曝光”。

李嘉誠本人是努力實踐並臻於“寧靜、簡樸、平和、快樂”這麼一個道德修養境界的。

“隻有簡單著,才能快樂著。”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扮貴人相,過一種簡樸素淨的生活,一種外在的財富也許不如人、但內心充實富有的生活。這是自然的生活,有勞有逸,有工作著的樂趣,也有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溫馨和自由活動的閑暇。

簡樸的生活是快樂的源頭,為我們省去了多少欲求不得滿足的煩惱,又為我們開闊了多少身心解放的快樂空間!

建議八十二:知足就是真正的富有和快樂

如果單以金錢來算,我在香港第六、第七名還排不上,我這樣說是有事實根據的。但照我現在的做法,我自己內心感到富足。在我看來,知足就是真正的富有和快樂。

我們都曾見過一種人:在大庭廣眾雙目昂視,下巴頦翹得老高,麵色凜然,傲氣衝天,仿佛對周圍的一切都不屑一顧。也有一種人,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才高八鬥,無論走到哪兒,說不上三句話,便開始為自己宣傳,即使做謙虛之態,亦是以退為進,並無誠意。

一個人這樣迷戀自己,對自身如此崇拜,很可能確有不凡之處,但他的不凡和智慧一定不是最高,因他居然悟不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師”之類的真理,犯了自滿自大的毛病。

還有一種人,眉眼之間洋溢著平和的神氣,動不動笑容滿麵,說起話來妙趣橫生,是屬於知足常樂的一型。

自滿與知足從字麵上來看,仿佛都是對自身情況感到滿意的表現,事實上內心的出發點和外在的表現所給人的感受,卻是大大的不同,其間境界的高低更是差之千裏。而從根本上說,知足也好,自滿也罷,與外在客觀條件並不一定有相互的關聯。一個人自覺得生活到這個程度,於願已足,並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無懈可擊,樣樣可打滿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視客觀的條件,不妄想不貪求,也不去與他人比高下,能夠以寬容坦蕩的心去對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幹擾,順命隨緣地和平度過。

那些態度驕橫言詞誇張的人,真的都是那麼自信、驕傲,對自身的一切都心滿意足,自認高人一等嗎?如果你肯仔細分析,也許會吃驚地發現,事情恰恰相反。

那種處處要表現自己的不凡,就怕誰人不知他的出類拔萃和光榮曆史,無法克製地要以驕傲的麵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滿足感,或自憐狂在作祟的人。因為缺少安全感、滿足感,他便相對地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於要在別人的讚美或驚歎聲中找回信心,證明確實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樣不同凡響。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是由於反常心理在後麵推動,不但予人極壞的印象,也是一種十分可悲的病態心理。

知足常樂的人也往往會給人錯誤的印象。譬如,今天的社會無處無時不在競爭,名、利、權,永嫌不足,爭得到的趾高氣揚,爭不到或爭得不夠的怨懣頹喪。你卻不爭、不怨,亦不說酸溜溜的話去損別人,仍然樂嗬嗬地過日子,說不定有的人就會認為你是胸無大誌,沒出息或沒能力,很可能由此就看輕了你。

但這有關係嗎?對你的人格和能力有損傷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知足並不代表不進取、不進步或拒絕競爭,而僅僅是表明了一個人對本身的存在,和對這個與他人共處的社會的態度。可以說是洞察人間百態,看透世事無常後的一種大徹大悟的坦蕩胸懷。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樂,總想著與人一比高下,就怕不比別人強或怕別人不知他強的人,總活在處心積慮之中,怎會有真正的快樂?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好,還有比你更好的,人生一共短短的幾十年,重要的不是你曾博得多少掌聲和豔羨的眼光,而是你得到了幾許心安和做人的樂趣。自滿自大的人不一定快樂,自得其樂的人一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