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創業沒有捷徑可走(2 / 3)

股票市場上賠錢最多的就是那些不停地在追逐熱點換股票的股民,事業上敗得最慘的也是那些不停地更換自己的行業,熱衷於追逐別人的人。但事情往往就這麼奇怪,明明別人賺了錢,你一做卻賠了錢。說奇怪也不奇怪,別人賺錢是因為這本來就是他的領地,他駕輕就熟,豈有不賺錢的道理!而你卻完全相反,那豈有不賠錢的道理。

我們不排除一些偶然,但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是先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做起,然後再逐步地擴展到其他領域,而且,事先要做大量的谘詢和調查研究。這背後的工作,豈是我們這些外人所能了解的。

所以,你若想在創業上取得成功,就要從你自己熟悉的行業開始。

建議四十五:不要往人多的地方擠

不要往人多的地方擠,培育新的市場,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你才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無論是對於第一次創業的人,還是想改行的生意人,選擇生意行當都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剛剛下海做生意的人要選準一個行當,確實不簡單,沒有一定的眼光和經驗,不經過大量的調查和琢磨,是極難一舉成功的。

就是在生意場滾打了一段時期的人,到了要改換門戶、另起爐灶的時刻,也會躊躇不前,頗費周折。

這是一個難題!要做生意就免不了要解決這樣的難題。但隻要謹慎行事,總是可以解決的。

最可怕的是一些人選擇經營項目極為草率,不作細心考察就輕率地把資本投下,要不多久就賠了,結果又匆匆忙忙把餘資抽出來投向另一個行業。這種人說開張就開張,說關門就關門,東試西試,幹什麼都是淺嚐輒止,結果本錢賠得差不多了還是一事無成。

這類人選擇行當並沒有自己的主見,要麼隨大流,哪裏熱,哪裏利潤高,就往哪裏擠;要麼看到某項生意投資少,經營難度小,不假思索,就匆匆介入。這樣的選擇道理上不錯,但在你看來是不錯的選擇,在別人看來也差不到哪裏去。你可以進入,人家也可以進入。因此在這些熱門生意中競爭往往非常激烈。市場隻有那麼大,競爭的人多了,當然淘汰率也就高起來。如果你的競爭實力和技巧不怎麼樣,那淘汰對象當然非你莫屬。

許多創業者缺乏市場觀念,他們在作出決策時,隻是緊盯著別人在做什麼、做什麼最賺錢,以此來決定自己的方向。動手早的尚能賺到一點錢,稍遲一步的便會虧得兩袋空空,甚至負債累累,這種盲目跟風的進入方式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教訓。

市場原理告訴我們,當一種產品由成長期走入成熟期時,該產品的邊際收益已接近於零。過多的投資導致市場過度飽和,從而使很多企業的產品積壓。

往人多的地方擠而致失敗的例子簡直是不勝枚舉,前幾年國內的“彩電大戰”、“空調大戰”、“羊絨大戰”,莫不因當初跟風而起,可一個個大戰打下來又有哪一家得勝而歸?看來還是不要盲目跟風,如果還想讓自己發展壯大,那就隻有另辟蹊徑了。

隻有培育新的市場,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你才有希望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才能在通向聚寶盆的大道上風馳電掣!

建議四十六:想做大事必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那種不顧自己的技術、資金、經濟等方麵的狀況,盲目地輕小貪大者,到頭來往往落得個兩手空空。因此,想做大事必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大學生創業,往往都是白手起家,或剛剛起步,沒有錢或是本錢小,根本無力從事汽車、鋼鐵、石油等需要大規模投資的產品生產,但如果能夠從身邊的小生意做起,逐步發展壯大,也不失為一條良策。隻要經營有方,再小的生意也同樣能發展。

世界聞名的大企業家摩托車大王本田宗一郎說:“先有一個小目標,向它挑戰。把它解決之後,再集中全力向大一步的目標挑戰。把它完全征服之後,再建立更大的目標,然後再向它展開強烈的攻擊。這樣苦苦搏鬥了數十年,這樣辛辛苦苦從山腳下一步一步堅實而穩定地攀登,我就成為全世界的摩托車大王了。”

“海不辭小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欲想發家致富,在經商營利中,從小處著眼,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彙成財富的汪洋大海。在激烈的競爭中,千萬不要看不起小生意,而要紮紮實實,埋頭苦幹,才能成就一番不俗的業績。

所以,競爭之道猶如做人之道: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西瓜”雖大,然強手如林,剛剛創業的年輕人則無法搶到手。“芝麻”雖小,然願求者寡,鍥而不舍能破致富之門——積土成山,風雨能興;積水成淵,蛟龍能生。

古往今來,靠“揀芝麻”,創業者們走出了一條又一條成功的發家之道。

“大”有可為,“小”同樣也有可為。你如果渴望成為大老板,一心想做大生意,還不如就從小生意做起。小公司、小商業、小產品,經營靈活,應變力強,隻要經營者能夠從繁雜的消費行為中,善於抓住消費苗頭,發明、生產、銷售出新穎別致、一物多用、便利的小產品,去適應和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便可進入寬闊的疆場,擁有無限的天地。

建議四十七:打好創業的根基

獨自創業,麵臨的是一係列問題,隻憑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頭學起,打好創業的根基。

身為員工,不論你如何投入,甚至獨當一麵,目標都隻不過是做好工作,搞生產的搞好生產,搞財務的管理好財務,得失之心不大。

但創業便不同了。整個公司的事,無論大小,都是你的事,公司一漲一落,一得一失,也是你的。小公司尤其如此,既沒有能幹的秘書分擔瑣碎事務,又沒有職員可供調遣,事無巨細必躬親。所以,一定要安排一段適應和學習的時期。不認真學習而自以為是地幹,結果往往是一開業便困難重重。

所以,創業者首先要注意,從一個客戶做起,但不能隻有一兩個客戶。

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公司都有盛衰規律存在。如果隻有一個顧客的話,公司的命運便不可避免地為這個顧客所影響,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

二是要重點突破,不要分散經營。

大公司分散經營,有它們的道理,那就是要維持增長。分散經營,可避免某一行業某一市場的起落對公司盈利的影響。要公司內部不斷增長、不斷有盈利是困難的,分散經營是解決這些困難的省事方法。

小公司無須玩分散經營的遊戲,如果真的一帆風順的話,最自然的做法是不斷擴大經營,不斷滲透市場。

三是要專門化經營,以避免大企業的巨大壓力。

現在的世界,人們對產品的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這就為小本生意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是,與大公司相比,小公司無論在資金、設備方麵,還是在人才、技術方麵,都處於明顯的劣勢,如果你自不量力,盲目與大企業爭奪市場,肯定會吃大虧。與大企業的雄厚財務相比,你的資本微不足道,一次蝕本足以使你傾家蕩產。但大企業再大,也無法一手遮天,小本生意隻要充分發揮靈活多樣的特點,瞄準“邊角市場”,就可能在大企業的夾縫中生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既然“邊角市場”為你提供了一條生存縫隙,你應采取怎樣的經營戰術呢?很多成功的例子證明,專業化經營是有效的策略。

專業化的形式和內容,視企業各自的實力、經營品種、規模、特長的不同而各異,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產品生產單一化。這種企業隻生產一種產品或設立一條生產線。如日本有家叫尼西奇的公司,隻生產嬰兒紙尿布,已成功地占領了日本嬰兒尿布市場。

特色產品或服務專一化。這種企業(或商號)專門生產或銷售某一類型產品,或專門提供某種特殊服務,力求產品(或服務)別具特色。例如專門的“襪子商店”、“紐扣商店”等。

產品訂做專門化。這種企業專門生產顧客訂做的產品,如特大碼鞋子、特肥衣服等。

特殊顧客專門化。這種企業專門承做一個或幾個大顧客訂做的產品。在美國,就有很多企業專門為大企業生產零部件。

創業者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在問題尚未發生時,或尚未為患之際,就把它解決掉。

問題發生後,除了趕快解決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製度,以防止同樣的問題再發生;並且要有一套應付同樣問題的辦法,以免問題一旦重演時手忙腳亂。

建議四十八:創業之初要避免財務隱患

創業之初,必須搞好公司財務,做好長遠打算,要避免財務隱患。

做生意千萬急不得,充實資力,細水長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前進才是正確的做法。

僅會賺錢還不夠,還應會用錢。

做生意,當然是出售商品、賺取利潤的行為,但如果你以為隻要生意好就能賺錢,那未免太天真了。

生意好,為何不賺錢?就因為支出太多,把所賺的錢都花光了,因此,黑字也就變成赤字。

小生意可說是“至多溫飽、至少糊口”的生意,利潤都是非常微薄的,和大企業大量生產、大量銷售、大賺其錢不一樣。大企業由於利潤厚,可供揮霍一陣,如果小公司東施效顰,那就完了。

假如擁有自有資本的話,自己深知這些錢得來不易,就會小心地去分析一下眼前這個賺錢機會,其結果不管決定縮手還是決定下注,由於本來就是自己的資本,就是有一點差錯,也不會驚慌失措,而會想辦法渡過難關。

向銀行貸款不是壞事,但一定要有充實的自有資本。貸款的數額不要超過自有資本,才是穩健的做法。否則,“勇渡危橋”,渡過去了叫人捏一把汗;渡不過那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幹事業需要成本、工資以及各種開銷費用,所以有盈有虧。例如經營一家酒店,建築物以及生活用品折舊率相當高,如果開房率不高、客人少,一定會出現赤字。

生產一種產品,原材料、宣傳費、工資加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如果一味抬高價格,往往銷售不出去,所以薄利多銷的居多。

因此,要在起步階段就搞好公司財務,做好長遠打算,做到細水長流,財源不斷。

建議四十九:行動謹慎穩健才會少吃虧

“小心駛得萬年船”,行動謹慎穩健才會少吃虧。如果一個人一味向前衝,就很難發現隱藏著的危機,這時離失敗就不遠了。

喜歡一步登天的人不是適合做生意的人,因為人生來就不是可以一步登天的。

當然,一鳴驚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像某某電影明星一炮走紅了等等。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若不是那人本身有一點兒演戲的天賦,以及進入影壇之後努力學習,怎麼可能一炮而紅呢?

還有在棒球場上,連敗數局,到最後突然來個全壘打,挽回頹勢、轉敗為勝的情形也是有的。但是想想看,如果平時沒有勤練打擊,全壘打從哪裏來?

在高速公路開車,以往數日車程的,如今朝發夕至,方便當然方便,可是一旦出了車禍,沒有不車毀人亡的。

智慧的生意人不是在高速公路上飛奔時猛踩油門,而是適可而止,保持安全速度,留出安全距離,並且全神貫注於駕駛,隨時做刹車準備的人。

特別是在進入一個陌生或新的領域時更應“謹慎”和“穩健”,應抱著一種試探的心理,逐步深入,所以應“慎重初戰”,對於第一次,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李嘉誠初入地產行業時,羽翼未豐,他輸不起、賠不起。因此他采取不輸不賠但資金回籠緩慢、賺頭不大(與賣樓相比)的隻租不售的穩健發展策略。事實證明,正是這種穩健發展策略,使李嘉誠在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地產大危機中損失甚微,也為他之後的地產經營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商業投資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禁忌貪欲過甚而不知自製。

在一個高度競爭、劇烈波動的市場中,資金的轉移和再分配往往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這就要求投資者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要克服貪婪心理。人人都知道“貪”不是好事,可是沒有多少人能夠戒除貪欲。投資是一項事業而不是賭博,許多投資者也承認這一點,但僅僅是口頭上承認,並沒有付諸實際行動。不想自己投入時間、精力費心學習和研究,不想付出艱辛的勞動,一味依靠自己聰明的頭腦,依靠一些所謂的內幕消息、報紙和電台新聞、股評的推薦來作投資決策,並指望從中得到回報,這種商業投資的方法最終會導致失敗。

有些投資者在商場打了幾個勝仗之後,常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有優勢,比如學曆高、經驗豐富、資本雄厚、曆史交易記錄好、心理素質好、消息來源多而且可靠等。有了這樣的心理取向,就等於把自己和市場對立起來了。事實證明,如果投資者不能做到求穩,那他在市場中是必定不能長久生存下去的。

建議五十:從經濟方麵入手,從政治角度著眼

自古以來,政治與經濟便是一對緊密相聯的孿生兒。若要取得商業上的輝煌業績,除了從經濟方麵入手外,還需要從政治角度著眼,來調整自己的商業行為。

優秀的創業者不僅應非常熟悉國家以及主管部門的有關方針政策,而且要善於領會政策變動的精神、原因以及趨勢,並以此來具體指導自己的經營活動。因為,一個企業自身的經濟行為必須在符合國家政策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正常運行和發展。但是,精明的經營者決不會守株待兔一般坐等國家各項政策的出台,他們會以自身的行動來影響政府的決策。因此,許多商家經常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彙報本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贏利情況,保持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的信息渠道的暢通。

大家都很清楚:政府製定的許多政策都是以基層企業的情況為依據的。企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扶植。但政府在情況不明、信息不通和信息失真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政策偏離實際,不利於國家和企業的發展。

真正的經營者不僅善於影響政府決策,使政策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麵傾斜;而且,即使在有關方針政策並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他們也能做到應付自如,遊刃有餘。

在我國內地,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是一個艱難的曆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第一代先富起來的商人,無不深知過去的成功靠的是機遇和市場的不完善;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要想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必須轉變創業初期的經營之道。這就需要在進一步了解日趨完善的各項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的前提下,逐步調整自己的經營行為。

畢竟,既然進入了市場,就得遵守遊戲的規則,遵守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製定和頒布的各種經濟法規和各項政策。

相對於法律來說,政策具在更大的靈活性、變通性。因此,目光敏銳的商家都會仔細研讀有關政策的條文及其具體解釋。有的企業甚至設有專人研究政府的法規和政策,為企業決策提供依據。對此,大家都很明白:誰最能“吃透”政策,誰就能最大限度地受惠。

同時,成功的經營者並不拒絕接受有關部門的具體指導。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往往要通過各級主管部門的具體管理來實現。對於主管部門向自己下達的各項生產計劃、指標、措施,他們通常在心領神會之餘,根據自身及市場的狀況,恰到好處地執行。

世界上,各種事物都是緊密相聯的。任何事物都無法擺脫同其他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經商也是如此,純粹為了經商而不考慮其他,你永遠無法達到一個優秀商人的標準。

曾有這樣一個笑話,說幾位商界大亨在一次聚會上想評出誰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推銷員,沒想到評選結果,大家竟一致認為,政府首腦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推銷員。

的確,政府首腦一旦介入商業活動,其威力真可謂無堅不摧。

美國總統克林頓有一次與沙特王子會唔,談笑之間,為波音航空公司爭得了一份金額頗大的飛機訂購合同,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眼睜睜看著煮熟的鴨子從自己的鍋裏飛到了別人的餐桌上。

對經營者而言,在商言商固然天經地義,但經營者總不可避免地要與政府部門打交道。可以說,一個企業如果處理好了與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關係,就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否則,就可能與之頻頻發生摩擦和衝突,甚至被製裁。

無數事實說明:同政府關係僵化的企業是難以發展的,弄得不好,還會虧損甚至破產倒閉。企業必須與政府及其主管部門處理好關係,在社會衝突與社會責任中,謹慎而嚴肅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設定的目標,妥善處理衝突與責任,使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同時,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對作為代表國家的政府負有一定的責任,比如:承擔政府所交給的生產計劃、提供優質產品、為國家積累資金、無償提供必要的社會公益服務等等。

既然不可避免地要與政府打交道,經營者自然需要弄清政府組織結構和主管部門的設置以及功用,以便提高辦事效率;同時,還要設法使主管企業的政府官員和辦事人員對本企業情況有全麵的了解,並主動與他們建立起私人交情,以便日後能及時準確地得到政府方麵的有關信息。

因此,有經驗的經營者總是熱情而主動地參加政府和主管部門組織的有關活動,虛心聽取領導對企業各項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有的情況下,也可以當場反映本企業的成績和存在的困難及要求。一般說來,由政府提倡的有利於社會的公益事業和活動,企業應作為社會的一員積極參加。這樣做,一方麵可以加深政府對企業的信賴,另一方麵可以提高企業的聲譽和知名度。

此外,企業的重大慶祝活動,如建廠周年紀念、展覽會等,要邀請有關政府官員出席參加,同時邀請他們參觀工廠、企業,了解情況,以提高他們對本企業活動的興趣,加深他們對產品和企業的認同和好感,甚至以此來提高本企業的知名度,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創業做生意也要講政治,還表現在這樣能夠妥善處理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的關係上。國家財政的積累、經濟實力的加強、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都要靠眾多企業在發展生產、增加贏利的基礎下,向國家多繳稅收。因此,在國家和企業的相互關係上,企業利益要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但也不能因此而無限製地侵占企業自身利益,否則,於國家、於企業都不利。

不少成功的人,剛開始創業,的確是想賺點錢,讓日子過得富足些。但隨著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個人的追求也逐漸升華。錢賺得多了,對物質倒不在乎了。盡管成本和利潤依然是做任何決策時的出發點,但利潤已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他們渴望的是不斷超越自我,同時給社會多創造一些財富。

建議五十一:用變化的眼光看市場

我從不間斷閱讀科技、新知識的書籍,這樣才有利於我用變化的眼光看市場,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對於一個想創業的年輕人來說,應密切關注社會的變化,與社會保持密切的接觸。因為無論如何,你都要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再怎樣離群索居的人也不可能不與社會接觸。所以,關注社會的變化,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同時,這也是你超越自我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生活圈子,每個人有自己的工作單位,你對社會的了解,其實隻是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局部。你對於整個社會其實並不了解。對於我們來說,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去了解我們生存的社會,這有助於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要在這變化繁複的社會中,尋找你的創業機會,找到一個使你的才能能夠充分發揮的領域,你必須研究社會的變化,在變化中去捕捉你的機會,在捕捉機會的過程中為自己的創業去積累經驗。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你就會在市場上發現屬於你自己的機會,這時去創業,才會贏得成功。

市場是永遠處於一種瞬息萬變的變化之中,如果你隻是依靠自己的經驗,甚至思想僵化,固守著以往的經驗,隻會導致停滯不前,甚至把自己引入困境之中。

要避免這種情況,首先要學會以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價值標準來看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經常提醒自己,世界這麼大,變化這麼快,自己原來的那一套怎麼夠用呢?這種自省對於保守的人來說,也許是困難的,但經常這麼做會有效果的。

多看書看報看電視,多接受各種各樣的新信息,多聽聽別人的不同意見。這樣可以啟迪你的思維,啟發你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