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步入創業軌道上的經營者來說,想要及時了解市場變化情況,或者說對市場變化保持敏銳的觸覺,惟一的辦法就是:做好經常性的市場調查研究工作。許多大公司通常設有專職部門負責進行此項工作。當然,小公司通常難以仿效他們的做法。不過也可以采用其他途徑和方法進行此項工作。如果運用得當,同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簡言之,這些途徑和方法是:
(1)經常訂閱有關行業的各種期刊雜誌,及時了解最新消息;
(2)參加行會或其他專業性的社團組織
(3)經常監測你所組織的各類營銷業務活動的效果,察悉變化情況,查明之所以會造成銷售增長或銷售衰退的原因;
(4)對於任何一種買賣新觀念、推廣新方法、廣告新技術或傳媒新方法等,應先經測試,而後再選用;
(5)假如某種商品長期滯銷,幾經努力情況仍未見有絲毫改觀,那就不宜繼續經營了。
建議五十二:善於把握機會
商場是一個使人有機會一展身手的地方。商場上有無數的機會,也有無數的陷阱。善於把握機會,並且能夠避過商場上的陷阱,事業發展就比較順利。
是否能夠把握機會往往是商場上成和敗的關鍵。即使不懂得任何經濟或是管理學的年輕人,都應該認識到,商場內成功的人物,他們一定是在機會出現於他們眼前時,能夠及時把握,甚至可以創造機會,即所謂“英雄造時勢”,由本來是無機會的,變成機會在手。至於失敗的人士,他們未能掌握機會固然是失敗的根源,不能夠“造時勢,也是他們不能成功的原因。
過於勇進,完全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更加沒有做過任何分析,就孤注一擲,是一個極端。凡事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又是一個極端。這兩種極端都是商場上失敗的根源。如果能夠在這兩個極端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不過於偏激,也不過於貪圖安逸,才有希望在商場上成功。
成功的生意人,在商場上,就是應勇進時勇進,應保守時保守,但在勇進之時,卻不是孤注一擲,更加不是在毫無實質數據或其他分析的支持之下,就貿然全軍出擊,以致一旦看錯,就再無回頭之路。李嘉誠在遇到商場上的機會時,不會輕易放過,但在決定是否應該將資源投入之前,他和他的屬下,一定會經過深思熟慮,反複地搜集,分析資料,一旦認為值得投資,就會撥出應有的資源,堅定地支持這個決策,直至目標完成為止。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在商業活動中,如果你能在時機來臨之初認清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動,那麼,幸運之神就降臨了。
抓住機會,見機而動,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但許多人卻令人遺憾地失去了機會。失機的原因恐怕體現在兩個環節上,一個是識機,一個是擇機。
時機來到,有的人能及時發現,有的人卻視而不見;有的人雖然有所發現,但認識不清,把握不準。對機會的認識決定了對機會的選擇。不能識機,也就無所謂擇機;識機不深不明,便會在機會選擇上猶豫徘徊,左顧右盼,不能當機立斷,最終會遺失良機。
要想做到見機而動,必須善擇良機。良機不可能赤裸裸地放在我們的麵前,它常常被複雜變幻的迷霧所掩蓋。為此,我們必須注意培養自己審時度勢的習慣,隨時把握客觀形勢及其各種力量對比的變化,透過現象,發現本質,這樣,方能及時抓住時機。
如果你有猶豫不決的壞習慣,那麼請你抖擻精神,它在耗掉你的精力,毀掉你的機會!根據你目前的條件,列出各種可能的選擇,從各個角度考慮和衡量,調動你的常識和敏銳的判斷力,迅速做出決定。一旦做出決定,就不要再後悔,讓它成為最終的決定。要堅定,要迅捷,要大聲向人們宣布:一切都已經決定了!
堅持這樣去做,直到果斷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你會驚奇地發現,它不僅增強了你的自信,也增強了別人對你的信任。果斷是人類優秀品質的核心,是所有偉大創業者人格特質的重要一環。
建議五十三:用對方意料不到的底牌
在我的經營投資過程中,曾經遭遇過無數的競爭對手,而在競爭的最後一刻,隻有用對方意料不到的底牌,才能將其徹底擊垮,從而穩操勝券。
做生意的過程既是商品與貨幣的交易過程,又是心理與心理的鬥爭過程,就像打牌的人,永遠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牌一樣,做生意的人,是絕對不會把自己的腰包掏出來讓人看的。
李嘉誠總是對於任何投資計劃都處之泰然,在拍賣地產的現場,在最後的關頭,才豎起自己的“擎天一指”,以一個驚人的價格獲得投資的決勝權。
在進行企業收購的過程中,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將對方企業的決定性股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這就是“永遠不讓對方知道自己底牌”這一成功商業奧秘的巨大威力。
不論是莊子還是老子,都勸人要以謙抑為上,不可自作聰明地顯示、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實力。隻有這樣,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真正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與人交往中,不要總是故意顯露你的才能和戰勝別人的欲望,若別人覺得你是個欲望很強的人,就會降低與你交往的熱情。因此,一方麵要控製欲望,另一方麵則不要總是暴露欲望。談生意時對方急時你不要急,自然就可以爭取到最佳條件。商場上就是這樣,實在之處,還必須加點表麵功夫,不然,露出自己的意圖和底牌,就會被對手看透,玩弄於股掌之中。
在談生意時,一個深思熟慮的談判者,在使用語言方麵既友善又果斷,無懈可擊。保持談判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為談判成功打好基礎。但在提要求時,要提得比預期達成的目標稍高一點,給自己留下進退的餘地。如果你是賣主,叫價不妨高些;如果你是買主,出價則應低些。給人留下極為糟糕的印象,對方會對你冷眼相看。應該做到:既不能被人看扁了,也不要把人嚇跑了。有時,由於價格等原因發生僵局,雙方各執己見、相持不下,這時不妨換個話題,或者采用提問的方式說明自己的銷售意圖,誘導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最後雙方達成合作意向。
洽談業務人員還應做到語言謹慎、委婉,有時候先要隱藏住你自己的要求,讓對方先開口說話,設法引誘對方暴露其真實情況,將對方的要求、成交打算等方麵的情況掌握得越多越好。同時,你要認真地分析對方的立場,掌握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特別是對方主動找你談買賣,更要先穩住。事實證明:不急於在談判中先表態的人往往是業務成交的勝利者。在多數的談判中,讓步行為和拍板行為,都是在談判快截止時才發生的,因此,雙方都希望摸到對方談判中的“底線”,以爭取主動,而對自己的“底線”則嚴格保密。建議五十四:商戰勝在一爭,以和為貴
商戰勝在一爭,但有時又是以和為貴。這種“和”是以大家都獲利為前提的,如果一直無休止地爭下去,錯過時機,誰都無利可圖。
在現代商戰中,競爭是難免的,但又不是惟有競爭,有時在謀求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商業競爭對手不妨走到一起來,大家坦誠協商,共同發展。
創業者經營小生意,資金少,難題多,稍有不慎,便會蝕本倒閉。故此,生意人要想維持一定的價格和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對手搏殺並不是明智之舉。反而是聯合在一起,在價格、範圍等方麵達成一定的默契,才能共享其利,共存共榮,皆大歡喜。
如果絞盡腦汁相互拚殺,最後隻能是兩敗俱傷。曾有兩間門對門的雜貨店,店主為了招攬顧客,相互展開了一場壓價大戰,把自家商店的商品價格一降再降,鬥到興起,最後竟降到低於進貨價格。結果自然是雙雙關門大吉,真正“停戰”了。而顧客呢,開始時還挺踴躍的,經再三減價後,反而駐足不前。原來,連續的降價,反使顧客以為他們的商品是劣質冒牌貨哩!
現代社會的企業,雖然也提倡競爭,鼓勵競爭,但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一齊發展。當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會出現個別企業之間的反目成仇。
我們說,商場猶如戰場,但畢竟不是戰場。戰場上敵對雙方不消滅對方就會被對方消滅。而商場不一定如此,為什麼非得爭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呢?
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現象較為普遍,這是出於他們生存的需要。但人類社會與動物界不同,個人和個人之間,團體和個體之間的依存關係相當緊密,任何“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都是不利的。
經商做生意宜采用“雙贏”的競爭策略,這倒不是看輕你的實力,而是為了現實的需要。除非對手是個軟弱角色,否則你在與對方進行爭鬥的過程當中,必然會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成本,而當你打倒對方獲得勝利時,你大概也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還不足以償付你的損失。
在進行爭鬥的過程當中,也有可能發生意外的情況,而這會影響本是強者的你,使你反勝為敗!
所以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那種“你死我活”的爭鬥在實質利益、長遠利益上來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應該活用“雙贏”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
在商業利益上,講求“有錢大家賺”,這次你賺,下次他人賺,這回他多賺,下回你多賺。何必那麼貪心?
在市場競爭中,誰都想勝不想敗。說市場競爭的各公司是“敵手”,因為它們在彼此競爭中帶有以下性質:一是保密性。競爭者在一定階段一定情況下,都有一定的保密性;二是偵探性。競爭者幾乎都在彼此刺探情報,以製定戰勝對方的策略;三是獲勝性。競爭諸方無一不想勝利,都想獲取一定利潤,讓自己的產品占領市場;四是克“敵”性。假若市場不能容納下全部競爭者時,任何企業都想保存自己而“滅掉”他方。即使市場能容納下全部競爭者時,它們也還是都想以強“敵”弱。
雖然競爭公司間有點像戰場上的“敵手”,但就其本質來說又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公司經營的根本目標是為社會做貢獻,公司的產品是滿足社會需要的,公司賺的錢也被國家、公司和員工三者所用,公司間的競爭手段必須是正當合法的,在這種意義上講,公司之間完全可以相幫助、支持和諒解,應該是朋友。
所以,麵對激烈的競爭對手,要以友善態度待之。
市場競爭是激烈的;同行業的公司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競爭對手在市場上不應有冤家路窄之感,而應友善相處,豁然大度。這好比兩位武德很高的拳師比武,一方麵要分出高低勝負,另一方麵又要互相學習和關心,勝者不傲,敗者不餒,相互間切磋技藝,共同提高。
在競爭中一定要運用正當手段,也就是說,隻能通過質量、價格、促銷等方式進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決雄雌,而不能惡意攻擊、造謠中傷、暗箭傷人。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市場形勢是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此時可能對A企業有利,彼時又可能對B企業有利。所以,做老板的應“風物長宜放眼量”,不可以一時勝負論英雄,更不可以一時的失利而遷怒於競爭對手。
建議五十五:小心謹慎,避免上當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商場中的騙局很多,初涉者一定要小心謹慎,避免上當。
茫茫商海之中大潮洶湧,而在潮水之中難免魚目混雜。因為生意場上雖大多為君子,但也不乏騙子,刺探商情的探子無時無處不像幽靈一樣飄蕩在你的周圍。
在五彩斑斕的社會裏,在錯綜複雜的激烈的競爭場上,騙子的臉上是不會寫著字讓人們看清他的,相反卻穿著非常美麗的外衣,巧舌如簧,每時每刻都可能活動在你的身邊。他們像一個黑色幽靈,活躍在你的經營活動裏,若隱若現,明來暗去,像埋伏在經營者周圍的敵人,時刻都可使你遭到不測,甚至使你破產。麵對如此的商業競爭,經營者若耳閉目塞,頭腦反應遲鈍,對付騙子沒有起碼的戒備心,上了當、受了騙,有時自己還蒙在鼓裏不知道呢。
沒有戒備心,對自己的投資不加分析、思考,往往就會糊裏糊塗地上了騙子的賊船,被掀翻在商海中。有一位經濟學家曾這樣說:“不要迷信號稱有極高利潤的經營項目,實際上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已是十分有利可圖的,越是獲利高的經營項目其風險性就可能越大。”可見,經營者投資之前,看準對方的經營實力是最關鍵的。對於無雄厚資金卻試圖通過“集資”來經營的人應多加防範,不了解某種經營項目的行情,就千萬不能光憑對對方的“好印象”而投資(除非有足夠的事實讓人信服)。
作為經營者,采用謹慎的投資策略可減少投資風險,避免受騙上當。相反就會走入迷途。
沒有戒備心,對自己的合作者不加防範,到頭來也時常吃虧。人常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作為經營者,臨事三思而後行還是好的。因為在商場麵臨“利”字當頭的選擇時,有許多人,哪怕是好朋友,甚至父子親戚中背叛的也有。有很多人財迷心竅,為中飽私囊,就會什麼也不顧。
在商場與其他同行合作、搞交易之前,對對方的資信狀況、組成人員狀況、盈利虧損狀況、業務內容、設備設施、創業資曆等內容,按說都應該進行認真的資信情況調查,這樣才能熟知對方底細,也才能看清對方是真心實意而來的,還是皮包商。
現代商場,虛假廣告常常誘惑著一心想發財的經營者,假冒偽劣產品被一些不法分子以廉價轉銷給經營者,虛假的無效合同不時地纏繞著經營者,假發票、假信用證、假單據更使經營者受到騷擾。經營者若想與假絕緣,自己就要練就一副慧眼,時時保持戒心。
創業者沒有戒備心,不注意保管好自己的各種資料,很可能失去自己的獨到之處,失去自己的商業秘密。在現在市場競爭的大舞台後麵,有一條“看不見的戰線”,來自不同方麵的商業情報人員都在緊張地活動,他們搜集著競爭對手產品的原料配方、生產工藝、銷售渠道、市場占有率等資料。也許有許多經營者,尤其是小本生意者認為,自己哪有什麼需要保守的商業秘密,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在生意場上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常去鄰家看,生意不清淡。這還不是告訴經營者,要去了解同行的一些經營情況嗎?
既然行騙者有之,盜密者有之,那麼創業者對付這些行為,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依法辦事,心明眼亮,常有戒備。
建議五十六:錢要用在值得用的地方
無論什麼時候,錢都要用在值得用的地方,不能剛賺到一點錢就覺得自己富可敵國,更不要剛有點錢就覺得自己不可一世。
商人往往對“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個觀點深有體會,並舉雙手讚同。既然同意這個觀點,就應當采取實際行動,為公司的發展積累實力,而不要亂花錢。
從創業期過來的公司,通常是處於開始盈利階段,進行必要的調整、實施新的發展計劃,甚至解決個人私事,都需要錢。錢從什麼地方來呢?重要的來源就是利潤的積累。
生意隻要上了正軌,維持現狀,按部就班地經營,肯定可以賺取相應的利潤。賺來的錢不要亂花,先攢起來,一段時間之後,手上自然就有了一筆可觀的資金。憑著這筆資金作後盾,你才可以從容地進行企業調整和發展計劃。
許多創業者都相信,有錢一定要投資,要滾動發展,認為將現金留在手上是一件愚蠢的事情。通常情況下,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錢是應當投資,以求保值增值,這是生意人的基本常識之一。但是,對於剛剛度過創業期的老板,上述觀點則不適合,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公司的事業剛剛站穩腳跟,應當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而不是一直擴大經營規模。在這個相對穩定期,利潤自然就會積累,以現金的形式存在。
其次,先把握既得利益是人之常情,也是許多人的想法。自主創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多賺一點錢。創業期間辛辛苦苦,為錢著急上火的經曆也是不久前的事情,現在能賺錢了,先達到一個基數也是必然的想法和做法。
第三,收回投資也是經營生意的原則之一,如果創業資金中有外借的成分,這個要求更加強烈。
第四,公司的調整和發展必定要求一定的資金支持,適當的現金積累是必然的和必須的。
因此,創業成功之後,首要的目標就是攢錢。
在創業期,十分艱難和辛苦,一切因陋就簡,勤儉創業,其特征就是成本相對較低。積累實力如果采用低成本的方式進行,效果通常比較好。你應當下定決心,再辛苦一段時間。大體維持創業初期的經營方式和方法,壓低成本,以賺取更多的利潤,加快資金積累的速度。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麵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事業已經度過了創業期,開始考慮調整和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麵,還應當在企業內部宣揚仍然處於創業期的觀點,暫時壓抑、延緩員工的期望和要求,以維持低成本運營。這樣做確實不得已,老板必須以身作則。
牢記一點,老板身教重於言傳,自己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員工通常也不好再說什麼。
生意場上的成功通常是寂寞的成功,很少有人會講真話實話。你剛剛獲得創業成功,一定要牢記“不可露富”的古訓,因為這個階段,盡管創建了一個開始賺錢的事業,但並沒有真正賺到多少錢。如果過於張揚,將使自己處於十分不利的位置。
首先,企業內的員工會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這樣,老板就失去了低成本積累現金的機會。同時,提薪容易降薪難,甚至會使一個可以賺錢的事業因為大幅度提高成本變成一個虧損事業。
其次,張揚的老板會在個人私事方麵大量投入,追求一步進入中產階段,這個行為也會抽走企業大量的現金,影響剛剛獲得立足之地的事業。
第三,張揚的老板容易頭腦發昏,做出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有一個人在第一次賺到200萬元時,居然僅僅接聽了一個電話,就答應參加一個花費20萬元的公關活動,而這個活動對公司的事業實際上毫無意義。要知道,社會上有一大批賺張揚老板錢的人,什麼公關活動、公益活動,每天都會有新的名目。
建議五十七: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頭
成功之後,你所麵臨的壓力可能會更大。你需時時記住,你所取得的隻是階段性的勝利,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頭。
說到危機感,可能有的人會說:那是沒有成功的人或失敗者才要考慮的,成功者隻需盡情地舉起慶祝的酒杯,好好享受成功後的喜悅。
成功了,該慶祝慶祝,該享受一下成功後的喜悅。即使隻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不管怎麼說,你成功了。但如果你認為成功了就不需要有危機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人常說,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這也意味著,世界上沒有常敗將軍。你這次成功了,下次完全有可能失敗;而另一個人這次失敗了,說不定下一次他就成功了。如果你因為這次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你恐怕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
每一個真正的成功者時時都充滿了危機感。要知道,影響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其中充滿了變數,而這些因素你又不能完全控製。這就意味著成功隻是暫時的,一旦明天某個因素發生變化,可能後天就需要麵對失敗。如果你沒有危機感,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情缺少應對的策略,到那時候,你可能就會束手無策。
成功了,更需要你冷靜下來,考慮這次所以成功的主、客觀原因,而對於可能出現的競爭,對於社會形勢可能出現的變化,對於消費者口味的更新等等,都要進行冷靜的分析,並製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這才是一個成功者應有的態度。
有些老板最大的缺點就是在經營過程中因為有了一些成就而自我陶醉衝昏了頭腦,這樣導致失敗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很多。對於這種情況,應采取的正確方法有:
(1)將自己取得的全部成就,包括自己的獲利進項、聲譽地位等等,一律以五折至八折來計算。通俗一些說,比如今年賺了50萬元,自己要把它看成隻賺了35萬元,這樣做有若幹個好處。最大的好處是將敵者的妒恨減弱,同時也可壓抑自己的自滿,在這個雙重有利的情勢下,來年便容易取得更大成績。
(2)禁忌把自己所得到的成績任意誇大而大談特談,這樣會使你如芒刺在身,長久下去終究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包括有朝一日被人戳穿,難以下台。
(3)時刻不忘記錄自己的失敗之處。盡管公司發展很快,但小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可以通過記錄經營中的失敗之處的方法來提醒自己如何正確經營。
(4)將可能避免經營錯誤的經營法則以製度方式記錄下來。有些老板從理性上來講努力避免失誤,也認為建立健全製度是正確恰當的處理方法。然而,實際執行過程中卻落實不到位,致使企業經營無序,失誤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