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夢因願望而起,願望的滿足就是該夢的內容——這是夢的主要特點之一。夢的另一個固有的特點是,夢不僅隻表達一種思想,而且還把滿足了的願望表現為一種幻覺的經曆。“我很想再去遊湖”是引起夢的願望。夢的內容則為“我正在遊湖”。因此,即使在這些較為簡單的兒童的夢裏,顯夢和隱夢之間仍略有區別,夢的隱意亦受到了歪曲:夢的隱意轉變成了一種經曆。在釋夢的過程中,必須先將這種改變還原。假如這是夢的最普遍的特點之一,那麼,我以前給你們講過的那個夢的片斷,我看見我的兄弟在一個箱子裏(Kasten),它的意思就不是“我的兄弟正在約束自己(Schrnkt Sich ein)”,而是“我希望我的兄弟要約束自己:我的兄弟必須約束自己。”顯然,我所提出的夢的兩個普遍特點之中,第二個特點更有可能為人們所接受。隻有經過廣泛的研究之後,我們才能證實這一事實:引起夢的東西必定是某種願望,而不是某種擔憂、意圖或非難。但這並不影響另一個特點——即,夢不僅重現這個刺激,而且還通過某種經驗來趕走它,去掉它,對付它。
(七)基於夢的這些特點,我們可再次對夢與失誤動作做個比較。在失誤動作中,我們區分了幹擾目的和被幹擾的目的,認識到失誤動作就是二者間的一種折衷。對於夢,我們也能以這種方式去理解。夢的被幹擾的目的隻能是睡眠的目的。它的幹擾的目的則是某種心理刺激,或我們所說的那種力求滿足的願望,因為至今我們還找不到還有什麼其他的幹擾睡眠的心理刺激。在此,夢也是一種折衷的結果。人們睡著了,但仍經曆著願望的滿足;人們滿足了願望,但同時睡眠仍未中斷。兩種目的各有一部分達到了,各有一部分沒有達到。
(八)你們可能還記得,我們一直希望能從某種類似於“白日夢”的想象而來的結構中找到理解夢的途徑。事實上,這些白日夢都是願望的滿足,都是為我們大家所知曉的野心或情欲的滿足,但它們是思想,雖然很生動但絕不同於幻覺的經曆。於是,在夢的兩個主要特點中,較欠確定的那個特點在此得到了保留,而另一個特點則由於取決於睡眠的狀態,由於在清醒狀態下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消失了。可見,語言慣用法已經猜測到了這一事實:願望的滿足乃夢的主要特點之一。順便指出,假如我們夢中的經曆隻是想象的一種變更,而這種變更隻有在睡眠狀態的條件下才成為可能——即“夜間白日夢”(nocturnalday-dreaming)——那麼,我們就能知道做夢的過程怎樣才能消除夜間刺激並帶來滿足,因為白日夢也是一種與滿足有關的活動。並且,也正是出於願望的滿足。白日夢才得以產生。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語言慣用法也表達了同樣的意義。有一些人們所熟悉的諺語,如“豬夢見橡樹子,鵝夢見玉米”或者“母雞夢見什麼呢?——夢見小米。”從中可以看出,諺語所說的比我們所說的還要低級——已由兒童降至動物——它也主張夢的內容就是需要的滿足。許多修辭所指的也是同樣的東西“美妙如夢”“我本不該夢見這種事的”“在最荒唐的夢裏,我也未有過如此的想象”。雖然也有焦慮的夢、令人痛苦的夢或無關緊要的夢,但語言的慣用法卻並未因它們而改變。不錯,也有“惡夢”的說法,但“夢”的純粹而簡單的用法,隻能是願望的滿足。無論何種諺語,決不至於說豬或鵝夢見自己被宰殺。
夢是願望的滿足這一特點竟未引起有關作家的注意,這當然令人費解。其實,他們也經常注意到了這一特點,隻是從未想過要把它看成是夢的一個普遍特點,使它成為釋夢的基礎。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他們沒有這樣做的原因,但我們要把它留到以後再去討論。
讓我們現在來看看,通過對兒童的夢研究,我們究竟獲得了多少知識。我們幾乎是毫不費力地了解到:(1)夢作為睡眠的保護者的功能;(2)夢起源於兩個並存的目的,那個需要睡眠的目的仍舊保持不變,而另一個則竭力滿足某種心理刺激;(3)證明了夢是富有意義的心理活動;(4)夢有兩個主要特點——願望的滿足和幻覺的經曆。與此同時,我們幾乎已忘記了我們是在進行精神分析的研究了。除了夢與失誤動作的關係外,我們的工作還沒有什麼特殊的標誌。任何一個對精神分析的假定一無所知的心理學家也能對兒童的夢作出同樣的解釋。那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倘若這種幼稚的夢是惟一的夢,那麼夢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我們的任務也就宣告完成了。我們也就不必去詢問夢者,亦不必引進潛意識或運用自由聯想方法了。能否使這一點獲得證實,顯然是我們的工作所應努力之處。我們不止一次地發現,有些據說是普遍特點的東西,後來卻被證明僅僅適合於少數特殊的夢。因此,我們眼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從兒童的夢中所推論出的夢的普遍特點,其基礎是否堅實;那些意義不很明顯且看不出顯夢與先前願望之間有任何聯係的夢是否也具有這些特點。我們的觀點是,這些夢受到了極大的歪曲,所以不能一眼就判斷出來。而要解釋這種歪曲,則需求助於精神分析技術。但在研究兒童的夢時,我們卻沒有這個必要。
無論如何,還有一種夢,既沒有受到歪曲,且又和兒童的夢一樣很容易被認出是願望的滿足。這些夢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軀體需要,如饑、渴、性欲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說,它們是以作為對體內刺激的反應的形式而成為願望的滿足的。我曾記得下一個一歲零七個月的小女孩做的夢。她夢見一份菜單,上麵有她自己的名字:“安娜·F、草莓、野草莓、煎(蛋)餅、布丁。”這是對她一整天未進食的反應。小女孩由於吃了她夢中出現過兩次的那種水果,結果有些消化不良,整整一天未吃任何東西。當天,小女孩的祖母(二人加起來共70歲)也因腎病發作被迫整天未進食,結果,當晚便夢見自己“應邀赴宴”,吃的盡是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