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失誤動作(續完)(2 / 3)

因此,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將離開失誤動作的分析。但還有一點我要提請你們注意。你們應牢記我們用以研究這些現象的方法,並把它當做典範。從這個例子中,你們可以了解到我們心理學的目標。我們不僅要描述和區分現象,而且要把它們看做各種心力相互作用的標誌,看做彼此並存或彼此對立的有目的的意向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關心的是心理現象的動力學觀點(dynamicview)。在我們看來,僅僅由我們假定的趨向就比觀察到的現象更為重要。

因此,我們將不再更深入地探究失誤動作問題了。但是,我們仍可以對這一領域的範圍作一概要的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會再次遇到一些已經熟知的東西,而且還會發現一些新奇的事實。我們將仍保留我們前麵所提出的三種分類:(1)口誤及其同類形式(筆誤、讀誤和聽誤等);(2)遺忘(根據遺忘的對象的不同可再分為忘記專用名詞、忘記外語單詞、忘記意向或印象等);(3)貽誤行為(bungledac-tions)、誤置和遺失物件等。我們至今所關注的錯誤,部分屬於遺忘,部分屬於貽誤行為。

我們已詳細討論了口誤。還有幾點需要補充一下。有趣的是,口誤常與某些細微的情緒現象相伴。沒有人喜歡出現口誤。雖然從不放過別人的口誤,卻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口誤,從某種意義上說,口誤也是有傳染性的。談到口誤時自己亦很容易出現口誤。對於極瑣碎的口誤,特別是那些尚不能揭示出隱蔽的心理過程的口誤,人們也不難發現它背後的動機。比如,如果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在一個字上受了點幹擾,以致把長元音發成了短元音,那麼,他會很快把後一個字的短元音發成長元音,造成一個新錯誤來補償他前麵出現的失誤。同樣,假如他把一個雙元音發錯了(如:“eu”或“oi”念成了“ei”),那麼,他會把後麵的“ei”念成了“eu”或者“oi”以作補償。在這裏,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似乎是考慮到了留給聽眾的印象,聽眾不會認為說話者怎樣處理自己的母語,於說話者是無關緊要的事情。第二個補償性歪曲的實際目的是引起聽者對第一個錯誤的注意,並向聽者表明他本人也已經覺察到了這一錯誤。最常見、最簡單且最不重要的口誤是凝縮與語音預現,它們出現在言語的無關緊要之處。例如,講一個長句時,人們常出現這樣的口誤,先說的字預現了他想說的最後一個字,給人留下他頗不耐煩地想盡早結束這一長句的印象。一般說來,這也證明了說話者對所做的交流或所說的話很反感。於是,我們就到達了一個臨界線。在這裏,精神分析關於口誤的觀點與普通生理學關於口誤的觀點就沒有區分了。據我們的假定,在這些事例中,存在著一種幹擾說話者意向的目的,但該目的僅顯示了自己的存在,並沒有說明它到底是什麼。它所引起的幹擾,或者是由於某些語音的影響,或者是由於聯想的吸引,都可以看做將注意力從說話的意向上移開的結果。然而,無論是注意力的分散還是所引起的聯想傾向,均沒有觸及到該過程的性質。盡管如此,它仍表明存在著一種幹擾說話意向的他種意向。盡管該幹擾意向的性質不能從其後果中推知。在這一點上,它和其他得到更清楚解釋的口誤事例有所不同。

現在我要開始談筆誤了。筆誤與口誤相近,對於它們我們沒有什麼新的觀點,但或許能稍微增進點對失誤動作的認識。那些常見的小筆誤,如將後麵的字(特別是最後的字)凝縮或提前書寫,同樣表明寫字者不喜歡寫字或缺乏寫字耐性。更為顯著的筆誤則能使人們認識到幹擾目的性質和意向。一般說來,如果在信中發現了筆誤,我們便可知道寫信者那時內心並不安寧,至於內心到底如何卻不一定知道。筆誤與口誤一樣,自己常常不易發覺。下麵現象是值得注意的。我們知道,有些人在發信前習慣於把信通讀一遍。有些人則不然。如果他們例外地把信重讀一遍,他們總會發現某個顯著的筆誤並加以更正。這應該如何解釋呢?表麵看來,這些人似乎知道自己在寫信時寫錯了字。我們真的相信是這麼一回事嗎?

關於筆誤的實際意義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或許記得殺人犯H的事。他通過細菌專家從科研所找到了培養極危險的病菌的方法。借助這種現代化的方法,他培育出病菌,以之殺害與他有密切關係的人。有一次,他寫信向該研究所的所長抱怨他們寄來的培養菌太無效力,沒有想到出了筆誤,把“在我對老鼠和豚鼠進行的實驗中”誤寫為“在我對人類進行的實驗中。”研究所的醫生們對這些筆誤深感驚奇,但據我所知,他們並沒有據此作出合理的推斷。你們認為如何呢?難道醫生們不該把這一筆誤看成是一種口供並詳加調查,以及時阻止殺人犯的行動?這個例子不是表明,不了解我們失誤動作的觀點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嗎?在我眼中,這一筆誤很值得懷疑,雖然還難以將它當做口供。事情不會是那樣簡單。這一筆誤當然可作為一種間接的證據,但僅此還不足以成為立案偵察的依據。的確,從筆誤可以推知他以病菌殺人的想法,卻不能確定這些想法究竟是一種傷害人的明確意圖還是一種無實際意義的幻想。有此筆誤的人甚至還可能用很多主觀的理由來否認這種幻想的存在,把它當做某個與自己毫不相關的東西。待以後我們談到心理的現實與物質的現實的區別時,你們便會更好地理解這些可能性。但是,此例再次證明了失誤動作可以從隨後發生的事情上顯示自己的重要性。

讀誤的心理情境顯然不同於口誤和筆誤。在讀誤的心理情境中,兩個相互衝突的目的有一個被感覺刺激所代替,所以可能較欠抵抗力。人們所讀的材料不同於他所寫的東西。前者不是自己心理生活的產物。因此,在絕大多數例子中、讀誤都以整詞替代的形式出現。一個人以此字代替彼字,在原文與讀誤之間不必有任何內容上的關係,通常隻依賴於字形類似的規則。前文提及的利希騰伯格的以“Agamemnon”取代“an-genommen”,可視為讀誤的最好例子。為了發現引起這種讀誤的幹擾目的,我們需要把讀錯了的文本完全拋開,以下麵兩個問題作為分析研究的出發點:(1)對讀誤的結果進行聯想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2)讀誤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有時,對後一問題的了解就足以解釋讀誤。比如:某人在一陌生的城市閑逛,尿急了,突然在一棟房子二樓的大布告牌子上看見“Closet-House”(廁所)的字樣,他驚訝這塊牌子為什麼掛得這麼高,隨後便發現這個字原來是“Corset-House”(緊身胸衣商行)。在其他事例中,如果讀誤與原文在內容上沒有任何關係,那麼,我們就需對讀誤進行更詳細的分析。而要進行分析,就必須有精神分析的技術訓練,以及對精神分析的充分信任。然而,一般說來,對讀誤進行解釋並不是如此困難。像“Agamemnon”一例中,由所替代的那個字很快就可推知幹擾所由引起的觀念範圍。又如,在這次戰爭中,我們常常聽到城鎮、將軍的名字及有關軍事術語,所以一看到相類似的字樣,往往就想將它誤讀為某城鎮、某將軍的名字或某軍事術語。任何令我們關心、感興趣的東西都會替代那些於我們陌生、不感興趣的事物。(早先)思想的後像擾亂了新的知覺。

還有另一種讀誤例子。在這種事例中,原文本身可產生幹擾目的,導致讀誤的發生,使人們將原文改為相反的字樣。假若所讀的材料是我們所不喜歡讀的東西,那麼,分析研究將使我們相信,每一個改動都起因於一種想要拒絕所讀之物的強烈願望。

在前述的較常見的讀誤例子裏,我們尚未談及兩種在失誤動作機製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1)兩種目的之間的衝突;(2)兩種目的之一被壓製,進而產生失誤動作以作補償。並非所有與此對立的東西都會出現在讀誤中。但是,導致讀誤的思想和先前它所經曆的阻力相比要顯著得多。

在因遺忘而產生的失誤動作的種種情境中,這兩個因素都是極易觀察到的。意向的遺忘是非常清楚的。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其解釋也為外行人所承認。幹擾意向的目的在各種情況下都是一種反抗的意向,一種不情願的態度。對這一反抗意向,我們所需了解的是它為什麼不以另一種較少偽裝的方式表現自己。但這種相反意願的存在卻是毫無疑問的。有時,我們也可以猜測出迫使這種相反意願隱藏起來的動機。通過失誤動作暗地裏活動,它總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假若作為一個公開的矛盾出現,它肯定會遭到否定。如果在意向形成之後和實現之前,心理情境發生了重要變化,以致不再有實現意向的可能,這時候,意向的遺忘就不屬於失誤動作的範疇了。忘記意向已似乎不足為怪。同時我們還認識到記住這種意向毫無必要,從此它就永久地或暫時地消失了。隻有當我們不相信意向能以後種方式被阻止時,意向的遺忘才能納入失誤動作的範圍。

忘記意向的例子通常是千篇一律、明白易懂的,因此不會引起我們的研究興趣。但是從這些失誤動作的研究中有兩點有助於增進我們的知識。如前所述,遺忘(即未能實現)意向表明了一種與之有敵意的相反意願。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但我們的研究表明,相反意願有兩種——直接的和間接的。什麼是間接的意願?我們最好是用一二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假如施恩者忘記了替求恩者在第三者麵前說好話,這可能是因為他對該求恩者沒有什麼好感,因此不願替他講好話。無論如何,這就是求恩者對施恩者遺忘的理解。然而事情也可能更為複雜。施恩者不願替他講好話也許另有隱情。這可能與求恩者無關,而是施恩者對於第三者無甚好感。所以,從這裏你們可以再次看出在實際運用我們的解釋中的許多疑慮。施恩者雖然已正確的解釋了自己的遺忘,但求恩者仍可能不信任以致冤枉他。又如,假如某人忘記了他答應過的一個約會,最普通的原因無疑是他極不願意去見這個人。但分析表明,在這種情況下,那個幹擾目的與此人無關,而是與約會地點有關。因為這個地方會引起他痛苦的回憶,所以他特地回避了。再如,某人忘記把信寄走,其相反的目的可能與信的內容有關,但也有可能信的本身並無妨害。信之所以被擱置起來,隻是因為由此信可以想到早些時候寫的另一封信,並因此引起了厭惡之感。以是之故,我們可以說相反意願已從前一封可恨的信轉移到現在這封本無妨害的信上了。你們知道,在用我們的解釋時,盡管這些解釋是合理的,但我們也必須慎重考慮並提防,心理學上等價的東西,在實踐中卻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