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精神分析企圖彌補的缺陷。精神分析試圖給精神病學提供它所缺少的心理學基礎,並希望發現一種共同的根據來解釋身體和心理失調之趨同現象。要達到這個目的,精神分析必須放棄種種成見,無論它們是解剖方麵的、化學方麵的,還是物理方麵的,而徹底應用純粹的心理學概念。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我想,在一開始時,你們也許會感到生疏。

我並不認為,下一種困難是由你們、你們的教育或者你們的心理態度所引起的。精神分析有兩個假設足以觸怒全人類,並招致人們的厭惡。一種假設冒犯了人類理性的成見;另一種假設則與人們美學和道德的成見相衝突。我們千萬不能輕視這些成見。它們很有勢力。作為人類進化的沉澱物,它們對人類的進化非常有用且必不可少。它們通過情緒的力量而存在,與它們抗爭是非常困難的。

精神分析提出的第一個令人不快的主張就是宣稱心理過程本身是潛意識的。在整個心理生活中,隻有某些單個的動作和分離的部分才是有意識的。這與我們的慣常見解恰成對照。你們知道,我們一直都認為心理的東西就是有意識的東西。我們常把意識看成是心理的規定性特征,而心理學則被認為是研究意識內容的科學。的確,在我們眼中,這種觀點乃屬當然,以至於任何反對意見都會被看做胡鬧。然而精神分析卻不得不和這一成見相抵觸,不得不否認意識與心理是同一的觀點。它把心理的東西定義為情感、思想和願望的過程,並堅持認為還存在著潛意識的思想和未被理解的願望。由於有了這個主張,精神分析一開始便失去了那些清醒的有科學頭腦者的同情,被懷疑為故弄玄虛和混水摸魚的荒謬巫術。但是,女士們、先生們,你們不可能理解我為什麼把“心理的即意識的”這種抽象的說法稱為偏見,也無法推測什麼樣的發展能導致對潛意識的否認——如果潛意識果真存在——以及這種否認究竟有何好處。於是,我們是否應該使心理的東西與意識同範圍或超出意識的範圍之外,這一問題聽起來就像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文字之爭了。但我可以向你們保證,關於存在著潛意識的心理過程的假定已為人類和科學朝著一個決定性的新方向發展鋪平了道路。

現在我要給你們講講有關精神分析的第二個主張了。你們肯定不知道第一個主張與第二個主張之間的關係是何等密切。這第二個命題也是精神分析的創見之一。它宣稱,僅可描述為性的本能衝動,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在引起神經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過程中起著至今尚未為人認識到的極大的作用。它甚至還斷言,正是這些性衝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作出了不容低估的貢獻。

按照我的體會,人們對精神分析這一研究結果的反感,乃是精神分析遭到拒絕的最為重要的根源。你們想聽聽我對這個事實的解釋嗎?我們相信,人類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以犧牲本能的滿足為代價將文明創造起來。同時我們也相信,文明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得以創造,正是由於加入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體不斷為公眾利益犧牲自己本能的滿足。而在所運用的本能力量中,性衝動起著重要的作用。正是在此過程中,性衝動才得以升華——亦即,它們舍棄了其性的目標,轉而指向於其他較高尚的社會目標。但這種安排是不穩固的,因為性本能很難控製,並且,每個參與文明建設的個體,都不免有受其性本能反抗的危險。社會相信,性本能一旦獲得解放並回複到它的原始目標,文明將會受到極大的威脅。基於此,社會並不希望有人提起它基礎中這個並不確定的部分,也不願意承認性本能的力量或者證明它對個人性生活的重要。相反,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社會已開始把注意力從性的領域轉移開去。這也是為什麼它不能容忍精神分析研究結果而更願意把它視為邪惡、不道德抑或危險的東西的原因。但是這種駁斥並不是那麼有效,因為精神分析的結論可稱為科學研究的客觀結果。假使要進行公開的反駁,就必須有合理的理由。人類的本性總是傾向於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實看作虛妄的,然後就輕而易舉地找些理由反對它。於是,社會便稱它不合意的東西為非真實的,並用一些合乎邏輯的、真實的理由詆毀精神分析的研究結果。然而,這些理由源於情緒,並作為偏見維持著種種反駁,以抵抗任何推翻它們的嚐試。

可是,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可以坦言,在提出這個引起爭論的主張時,我們並無任何帶傾向性的目的。我們隻想表達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相信自己之所得。我們也認定,在科學研究的範圍之內,不必照顧各人實際上的成見,不論它們強加於我們時是否有理。

以上就是你們對精神分析發生興趣之始所麵臨的一些困難。對初學者來說,它們也許太多了。但如果你們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帶給你們的影響,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講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