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回光差謬(2 / 2)

以上說的幾種,都是差路。知道了差路,然後就可以談到驗證了。

疏解:

入定的本質是後天的意識基本或完全消失、停止的狀態。進一步分析,入定又分兩種情況:第一,識神已靜,元神未生。表現在後天的意識沒有了,先天的元炁沒有生機,元神沒有元炁的依托不能顯現。這就是枯寂靜坐。第二,識神已靜,元神生化。表現在後天的意識沒有了,先天的元炁充滿著生機,並進行著不同層次的煉化和運行,形成身體內的各種各樣的感覺,元神也呈現出各種炁化的景象,依此形成了證驗的依據或標準。

本章要點

回光是證驗丹道成就的方法之一。如果對回光的認識和理解有偏差,甚至是錯誤的,那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證驗,或者說證驗正確的結果。所以,準確地認識和理解回光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避免回光差謬,主要把握兩點:入靜和入定。

回光的前提是入靜。入靜的正要是識得機關、獲得玄竅,而不能象是坐在一個無所事事的硬殼裏。在放下一切思慮之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樣的清醒,但又不能著意專注,而是若有若無。在清醒而不糊塗之中,輕鬆自如地放下萬念,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墮入蘊界。所謂“蘊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覺)、想(意象)、行(意誌)、識(意識)五種陰魔的活動。入靜幾乎是所有靜功修行的首要問題。由於各自對靜的認識和理解不同,要求也是千差萬別。總體上講,靜分三種:聲靜、身靜、心靜。聲靜是指周圍的環境要安靜,盡可能地避免外界聲音的幹擾;身靜是指身體要盡可能地放鬆,避免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心靜是指情緒穩定、愉快,心態平淡、冷靜。靜坐的要求是:“聲靜不如身靜,身靜不如心靜”。意思是不管外界是否有聲音的幹擾,修煉者都要把身體調整到很輕鬆的狀態下,做到心要靜,這是一個自我靜化的過程。

入靜之後很容易進入入定狀態。入定的本質是後天的意識基本或完全消失、停止的狀態。進一步分析,入定又分兩種情況:第一,識神已靜,元神未生。表現在後天的意識沒有了,先天的元炁沒有生機,元神沒有元炁的依托不能顯現。這就是枯寂靜坐。第二,識神已靜,元神生化。表現在後天的意識沒有了,先天的元炁充滿著生機,並進行著不同層次的煉化和運行,形成身體內的各種各樣的感覺,元神也呈現出各種炁化的景象,依此形成了證驗的依據或標準。

本章隻是提出了“回光差謬”的概念和部分現象,遠不是它的全部。運用回光證驗元炁元神煉化的結果,本來是丹道中很正常的程序。由於對證驗的方式——回光、證驗的對象——元炁元神存在著認識或理解上的差異,必然要影響到證驗的結果,導致後學者誤入歧途,執迷難悟,事與願違,有損聖意。隻有深入地把《宗旨》和《靈寶畢法》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全麵地認識“回光差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