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回光調息(1 / 3)

原文:

祖師曰:

宗旨隻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

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機竅,無過寄心於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所化也。

吾人念至速,霎頃起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應。

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藥,則“心息相依”是已。

注譯:

祖師說:

隻要專心修煉《宗旨》,不求效驗而效驗自來。

初學靜坐的人,大多有昏沉和散亂兩種毛病。治療這毛病的方法,無過於把心用在調息上麵。“息”這個字,由“自”“心”兩字組成,所以說“自心為息”。心一動就有了氣息,氣息本來就是心所化出。

我們心中的念頭來得很快,一刹那間就會產生出一個妄念,相應地就有一次呼吸。所以,內呼吸(念頭)與外呼吸(氣息),就象聲和響一樣相隨相應。

一天之中,有幾萬次呼吸,就有幾萬個妄念。象這樣下去,人的精神就會耗盡,最終成為稿木死灰。那麼,能期望著沒有雜念嗎?人不可能沒有雜念。能期望著沒有呼吸嗎?人不可能沒有呼吸。不如就拿雜念和呼吸當作病和藥對待,將意念和呼吸相依相隨就是了。

疏解:

將意念和呼吸緊密配合、相隨相依,就是“心息相依”。“心息相依”是修煉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它可以消除昏沉和散亂,可以製止雜念和妄想,它直接影響著練功的進程,因此,每一位修煉者都必須很好地掌握它。這是“引仙法 還原法”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原文:

故回光,必兼之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

注譯:

所以在回光時,同時也要調息。調息的方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光,而調息則用耳光。眼光在外,相當於日月交光;耳光在內,相當於日月交精。這精,就是光的凝定狀態,實際上是同出而異名。人的聰和明,總而言之就是一個靈光而已。

疏解:

人們常說要“用心做事”,形式上是用眼用耳,本質上是要保持高度的敏銳性和警覺性,即用心,用神光。這是“引仙法 還原法”的修煉內容。

原文:

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於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一有聲,即粗浮而不入細,當耐心輕輕微微。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

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氣也。息細則心細,氣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養氣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氣之守”也。

注譯:

靜坐時,先將兩眼垂簾,定個準則,然後將萬慮放下。就是這樣做了,如果還不能靜心,那麼就存心於聽自己的呼吸。呼吸的出入,不能出聲讓耳朵聽到。要聽得正是聽無聲的呼吸。呼吸一有聲,那就說明呼吸粗浮,還未入細,必須耐心地把呼吸再放輕微一些,靜細一些。照這樣越放越微,越微越靜,久而久之,忽然連那微細的呼吸也陡然斷了,此時,真息出現在當前,心的本來麵目就能覺察到了。

因此,心細則呼吸也會跟著細,隻要心息合一,就可以調動真炁。呼吸細則心也會跟著細,隻要息炁合一,就可以調動心神。古人主張在定心之前先要養氣,也是因為對於心意無處著手,所以借調息做定心的開端,這就叫做“純氣之守”。

疏解:

這一段講得正是“引仙法 還原法”的修煉情景。

原文:

子輩不明“動”字。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掣之別名也。既可以奔馳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寧乎?此大聖人視心氣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