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回光守中(1 / 3)

原文:

祖師曰: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方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精思”者,此也;“純氣”者,此也。初行此訣,是有中似無。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無中生有。百日專功,光才真,方為神火。百日後,光自然聚,一點真陽,忽生黍珠,如夫婦交合有胎,便當靜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注譯:

祖師說:

“回光”一詞始於何人呢?始於文始真人(關尹子)。回光的時候,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無不凝聚。所謂的“精思”和“純氣”講的是凝氣的過程和結果。初煉此法時,體內好象什麼都看不著。日久功成,達到身外有身的地步時,就能夠內視到很多內景。專心練功一百天,就能看到真光,也就是真正的神光。練功一百天後,神光能夠自如地凝聚,人身中的一點真陽,忽然產生出黍粒大小的光珠,就象夫妻交媾後生成的胎一樣,這時必須平靜地去等待。回收光的方法和妙用,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候”。

疏解:

回光的方法就是修煉內功線,回光的妙用就是通過修煉內功線連接先天之炁,按照《靈寶畢法》依次修煉,包括采藥、交媾、煉化、還丹、煉形、朝元等等。

原文:

夫元化之中,有陽光為主宰。有者為日,在人為目。走漏神識,莫此甚順。故金華之道,全用逆法。

注譯:

在最初始的生化之中,陽性的靈光就是主宰。這靈光在天地之間來自太陽,在人身上來自兩眼。靈光通過眼睛的外視以元神或識神的形式走失漏盡,那是最順當便利的了。所以,煉就金丹的方法,就是不能讓靈光順當便利地向外漏失,而是采用一種回光逆修的方法回收靈光。

疏解:

在丹道中,常用逆、返、還、回等詞,深思一步:是什麼東西從哪逆(或返、還、回)到哪?

原文:

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氣;非止一時之妄想,直空千劫之輪回。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一息當百年,九途長夜也。

凡人自**(口+力)地一聲之後,逐境順生,至老未嚐逆視。陽氣衰滅,便是九幽之界。

故《楞嚴經》雲:“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學人想少情多,沉淪下道。惟諦觀息靜,便成正覺,用逆法也。《陰符經》雲:“機在目。”《黃帝素問》雲:“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

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升者亦在茲矣。此貫徹三教工夫也。

注譯:

回光,不僅是收回一身的精華,而且是收回造化中的真氣;不僅是製止一時的妄想,而且是解脫千劫的輪回。所以,把一呼一吸當作一年,人還是在人世間;把一呼一吸當作一百年,那早就在九泉之下的漫漫長夜了。

人從娘胎中**(口+力)地一聲誕生出世,從此就隨著環境生活,一直到老,從來不曾逆視過。陽性的氣逐漸衰微,逐步走進那陰性的九幽之界。

所以《楞嚴經》上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學道的人如果純想少、純情多,就會沉淪到下道之中。隻有內觀真元、靜止凡息,才能成為正覺,這裏用的正是逆法。《陰符經》說:“機關在目。”《黃帝內經 素問》也說:“人身精華,皆上注於空竅”。說的也是這個。

懂得了這一章所講的道理,長生的訣竅就在於此,飛升的訣竅也在於此。這是貫通於儒、釋、道三教的核心。

疏解:

回光,收回精華,造化真氣,製止妄想,解脫輪回,製服識神,回歸元神,順則成凡,逆則成仙,長生飛升,三教貫通。

原文: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華布滿大千;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注譯:

神光,即不在身中,也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的光華展現在眼前,說明神光不獨在身中。聰明和智慧的正常發揮,又無一不依靠神光,所以它也不隻在身外。天地的光華,布滿了大千世界;一身的光華,也是漫天蓋地。因此,一經回光,那天地山河的一切光華都回歸自我。

疏解:

這裏討論兩點:

一.回光中的“光”不是指用兩目看見的光線,而是指用天目才能看見的“光”。“光”的能量源是先天之炁。用兩目是看不見炁的,隻有用天目才能看見炁。“光”是炁的形,炁是“光”的本。“光”或炁是能量載體,它可以運輸神。這裏的神有三層含義:一是後天的識神,二是先天的元神,三是來自天地大道的靈信。修煉的層次、階段不同,神的三層含義有所側重。所以,稱“光”為神光。

二.“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受“物化”思維的影響,一般人不易理解此話。從物質意義上講,人體內外的物質交換容易認識和理解。殊不知在人體內外都存在著炁與氣、神與靈,它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一般人就不容易認識和理解了。隻有經過一定程度的修煉,認識到了“光”與炁之間的內在聯係時,就能理解“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