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譯:
“止觀”是佛家的修煉方法,原本並不隱秘,就是兩眼仔細觀看鼻尖,正身安坐,意守緣中。道家所說的“中黃”,佛家說的“緣中”,其實是一回事。不必說頭裏麵的具體部位,初學的人隻須將意念停留在兩眼的中間。神光是活潑潑的東西,意在三目(∴),神光就會自然透入,沒有必要將意念集中在中黃部位。這幾句話,已經概括了佛家功法的要領,其餘入靜、出靜前後的注意事項,可以參悟隋代智顗大師所著的《小止觀書》印證就可以了。
疏解:
意在三目,神光自入。這的確是聚積神光的很好方法。然而,凡事都要有條件、有限度,超過了條件和限度,就會事與願違、適得其反。這個道理在此顯得尤其重要。修煉者務必要把握好兩點:
第一,用意不用力,有意無意間。修煉者意在三目時,意念絕不能重,更不能使勁用蠻力,要保持一種旁觀者的方式或心態,似守非守、靜觀其變,在有意無意之間有所求、有所不求。
第二,寧可少做,不可做多。每天練功時,意在三目的時間和次數寧少勿多。因為意念重、時間長和次數多都容易引起內氣上頭,導致一係列的病態反應,如頭昏腦漲、血壓增高、幻視幻聽、精神亢奮、惡夢不斷,等等。
原文:
“緣中”二字妙極。中,無不在,遍大千皆在裏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者,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義,活甚!妙甚!
注譯:
“緣中”這兩個字真是妙極了!“中”就是無所不在,整個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裏麵。說到明確指示造化之機,必須從“中”入門。“緣”字,就是以“中”為起點、為開端,並不是一定要執著於它。這兩個字的意義,真是太活了,太妙了!
疏解:
“緣中”的妙極之處在於:超越物化的、形體的限製和約束,在適當的範圍內確定中心,以神煉炁,以炁煉神,達到無中生有、有中化無的玄妙境地。
原文:
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
以後凡念起時,不要仍舊兀坐,當究此念在何處?從何起?從何滅?反複推窮,了不可得,即見此念起處也,不要又討過起處。
所謂“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此是正觀,反此者,名為邪觀。如是不可得已,即仍舊綿綿去止,而繼之以觀。觀,而繼之以止,是定慧雙修法,此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觀也。止而不觀,名為有回無光;觀而不止,名為有光無回。誌之!
注譯:
“止”和“觀”兩個字,離不開“定”和“慧”。
以後大家在靜坐時,如果有雜念出現,不要仍舊死死地坐在那裏,可以找一找這個念頭出現在何處呢?從何而起呢?又從何而滅呢?反複追究,一直追到追不出結果來,那就是念頭生起之處,此後就不用再去追究這個念頭的出處了。
所謂“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這叫做“正觀”,以此相反的,就叫做“邪觀”。當尋找不到雜念的源頭時,還會有新的雜念出來,那麼仍然綿綿地止住它,接著又去觀它。觀到合適的程度,就再去止住雜念,這是定慧雙修的方法,也就是前麵所講的回光。回,就是止;光,就是觀。止而不觀,稱為有回無光;觀而不止,稱為有光無回。請大家務必記住這一點!
疏解:
在丹道的實踐過程中,人們很注重精氣的運行,往往容易忽略自我的精神狀態,即修心養性。而《太乙金華宗旨》又是專門修煉凝神運氣用靈的方法,它對修煉者自我調整精神狀態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這一點隻能自己靠自己解決,他人無法幫助。修煉者不僅要意識到這些,還要非常好地做到有效調控精神狀態,因為它直接決定著收效與成敗。
本章要點
回光以守中為要是丹道性功入門之法,“回光守中”即收回神光入目中、觀鼻端、入緣中,達到兩目觀鼻端,垂簾內顧,正身安坐,係心緣中。
入目中:念係於兩目中間,使神光凝聚、透入。對初學者,若不念係兩目中間,閉目時不易心平氣和,直觀炁竅,恐怕因氣息喘急,而生出其它的雜念。正是因為身心未忘,氣浮息燥,所以要強製入目,凝之透之。若隻念係於兩目,不凝神於緣中,則為升堂未入於室,必至神火不生而氣冷,真種子難以發現。
觀鼻端:兩目觀鼻端,如匠人用線定準則,不是隻知意住鼻竅,而是要透過鼻端念係於炁竅。
入緣中:緣中即下田炁竅。入緣中即入炁竅。此時,調息,身心安和,眼光須寂然長照,毋使昏散。眼不外視,垂簾內照,照在此處。口不談笑,閉兌內息,息在此處。鼻不聞香,聞在此處。耳不外聽,聽在此處。一心內守,守在此處。意不外馳,真念自住。念住則精住,精住則氣住,氣住則神往。神即念,念即心,心即火,火即藥。於此觀照內景,氤氳辟闔,其妙無窮。當然,沒有很好的調息工夫,也不能深入造化內觀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