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回光守中(2 / 3)

原文:

人之精華,上注於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子輩思之:一日不靜坐,此光流轉,何所底止?若能一刻靜坐,萬劫千生,從此了徹。萬法歸於靜,真不可思議!此炒諦也。然工夫下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總以不間斷為妙。工夫始終則一,但其間冷暖自知。要歸於天空海闊,萬法如如,方為得手。

注譯:

人的精華,集中體現在兩目之中,這是人身上的一大關鍵竅位。大家想一想:假如一天不靜坐,那光隨視覺而流轉,能有個完嗎?如果抽出一會兒時間來靜坐,即使是萬劫千生,至少在此時也能夠了徹。萬法終歸於靜,這一條真是不可思議嗬!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然而著手練功,還是由淺入深、由粗入細,最重要的一條,是不要間斷。功法始終貫穿如一,不過在練功過程中的各種滋味和體驗隻有自己知道。要達到自己的陽神翱翔在海闊天空,體驗出了萬法的玄機妙用,這才算是得著道了。

疏解:

靜坐一刻,了徹一刻。始終如一,冷暖自知。萬法如如,方為得手。一句話,功夫是一點一滴、積累煉就出來的。

原文:

聖聖相傳,不離反照。孔雲“知止”,釋號“觀心”,老雲“內觀”,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識二字之義耳。反者,自知覺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反求個天地未生之體。今人但一二時閑坐,反顧己私,便雲反照,安得到頭?

注譯:

古聖賢師代代相傳,從未脫離“反照”。孔子所說的“知止”,釋迦所說的“觀心”,老子所說的“內觀”,都是“反照”。但是,“反照”這兩個字人人會說,卻大都不能做到家。其主要原因,是還不懂得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反”,就是從有知有覺的心,返回到自己身體和精神還未形成的那種存在狀態,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軀當中,反求那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本體。現在修煉的人隻閑坐一兩小時,反思一下自己的種種行為,便說做到了“反照”,那怎麼能做徹底呢?

疏解:

“反照”又稱“返照”,是修煉的形式、方法和過程之一,以此可以認知到多層次的先天之炁的存在狀態。它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體驗、求證、感悟太乙的存在狀態。

原文: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於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而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心亦正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27。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認指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隻是借鼻以為眼之準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太開眼,則視遠而不見鼻矣;太閉眼,則眼合而不見鼻矣。太開,失之外走,易於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於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準。隻是垂簾恰好去處,彼光自然透入,不勞你注射與不注射也。

注譯:

佛道兩教的師祖教授後人靜坐時觀看鼻尖,這並不是讓人們把意念集中在鼻端,也不是用眼睛盯著鼻端,而把意念又集中在中黃部位。因為眼睛所到之處,心意也跟著到了。心所到之處,氣也跟著到了。怎麼能一上一下呢?又怎麼能忽上忽下呢?照這種理解法,正應了《楞嚴經》裏“認指為月”的妙喻了。那麼究竟怎麼辦才好呢?我說:就是這“鼻端”二字最妙!這裏不過是借鼻端來作眼觀的標準,本意並不在鼻子上麵。因為靜坐時,眼睛睜得太大,能看到遠方卻看不見鼻子;眼睛閉得過緊,就等於合上了兩眼更看不見鼻子。睜大眼睛的缺點,是神光外走,容易產生“散亂”現象;閉緊眼睛的缺點,是神光內馳,容易產生“昏沉”現象。惟有眼簾垂得適中,以正好能望見鼻尖為最佳,所以取鼻端為標準。這樣垂簾恰到好處,使神光自然透入,無需你是否主動回收或發射神光。

疏解:

靜坐時眼觀鼻尖是在“有意無意”中的一個細節,其作用在於“有意無意生真意。”

原文:

著鼻端,隻於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自起手一掛,便依了做上去,不隻管把線看也。

注譯:

眼看鼻端,隻是在最初要入靜時,舉目一視,定個準則,然後就不必再去注意它了。好比泥水匠人砌牆掛線一樣,他把線掛起來,便照著這線一直往上砌,並不需要一邊在砌,一邊老是注意去看線。

疏解:

入靜之處,有意觀鼻端一次,餘下便是無意之得。雖然方法很簡單,但是,觀與不觀對應著得與不得。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原文:

止觀是佛法,原不秘的,以兩目諦觀鼻端,正身安坐,係心緣中。道言“中黃”,佛言“緣中”,一也。不必言頭中,初學但於兩目中間齊平處係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係念眼之齊平處,光自然透入,不必著一念於中黃也。此數語已括盡要旨,其餘入靜、出靜前後,以《小止觀書》印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