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元神識神(1 / 3)

原文:

祖師曰: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陰陽外,不在三界中。此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麵目也。

注譯:

祖師說:

從天地的層次看人,就好象朝生暮死的蜉蝣,從大道的層次看天地,就好象水中的泡影。惟有人的元神真性,能夠超越千萬年而長存。人的精和氣,卻隨著天地終要敗壞而不能持久。好在人還有元神存在,它就是所謂的“無極”。天地就是從“無極”生化而來的。因此,學道的人隻要把元神守護住,就可以超脫在陰陽之外,不在三界之中。不過,這必須要見到真性才行。而真性,就是所謂的“本來麵目”。

疏解:

這裏提出的元神、真性的概念,並且指出人身中隻有元神真性是超越天地、萬年不失的。所以,守護元神、超越陰陽、跳出三界是道家修煉的目標,成仙得道是修煉的結果。

原文:

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麵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以往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致聞驚則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何嚐微微有些兒動?

注譯:

人類從胎圓入世起,那元神就居住在方寸之間的泥丸宮,而識神卻居住在下麵的心髒裏。下麵那顆血肉之心,形狀象一隻大桃子,有肺葉覆蓋著它,肝葉依傍著它,大小腸承接著它。假如人們一天不吃食物,心上就覺得老大不自在。那顆心,聽到可驚的信息,就蹦蹦地跳,聽到可怒的信息,就沉沉地悶,見到死亡的情景,就感到切切傷悲,見到絕色的美女,就飄飄然昏眩起來。可是頭上的天心何嚐有一丁半點的微動?

疏解:

這裏又提出了識神的概念,並說元神居於泥丸宮,也就是“天目”中的“目”,識神居於心髒。識神是相對於元神而言。元神是先天之神,識神是後天之神。識神主要包括兩部分:大腦的後天意識和髒腑的後天之神——精(腎)、意(脾)、神(心)、魂(肝)、魄(肺),在外表現為人的七情六欲。本段所說的識神側重於髒腑的後天之神和在外表現。

原文:

問:方寸不能動乎?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注譯:

如果要問:元神難道就不能動嗎?

答複是:元神是真意,怎樣能動呢?如果它真動了,既是不妙,也是最妙。一般人死的時候天心才動,所以叫做不妙。而最妙,是指那神光凝結成了法身,漸漸靈通,它就躍躍欲動。這可是千古不傳的秘語嗬。

疏解:

準確地說,這裏所說的“方寸”、“天心”,實際上是指元神。對常人而言,人之初,元神由靈而生;人之亡,元神隨魂而去;人之活,元神寂靜如無。人成仙,就是要在人活的時候,使神光凝結為法身,元神通靈而動,實現超越時空。

原文: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孤立,便爾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今擬光照元宮,如英明主有伊周佐之;日月回光,如左右臣工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邪,無不倒戈乞命矣。

注譯:

人的識心(識神),就象專橫跋扈的諸侯和軍閥,欺騙天子孤立君主,遙控擺布朝綱。久而久之,君臣的地位就會顛倒過來,發生篡權奪位的事。現在如果凝聚神光返照天目,好比英明的君主,有了伊尹周公那樣的賢臣輔佐;三目回光內視,好比左右大臣盡心參政,結果政治清明,這樣,自然一切奸臣亂賊,無不倒戈乞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