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心(1 / 3)

原文:

祖師曰:

天心者,三才同稟之心,丹書所謂“玄竅”是也。人人俱有。賢哲啟之,愚迷閉之。啟則長生,閉則短折。委之命數者,凡夫之見也。

注譯:

祖師說:

天心,是精氣神“三才”所共有的核心,也就是丹書上所說的“玄竅”。“天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自然就有的,所不同的是賢明之人若能掌握學理,並通過一定的修煉,激發它開啟它,使它為己所用。不明此理者癡迷於此中,天心則緊閉無法開啟。天心開啟則神靈合一,反之則不能,即短折。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生、為什麼死、為什麼活著、從那裏來、到那裏去,人即是凡夫。

疏解:

這裏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天心和玄竅。天心,是精氣神“三才”所共有的核心,也就是貫穿於精氣神的,也就是貫穿的生命的。玄竅,是指非常玄妙的竅。“竅”是“穴”和“巧”的組合,即非常巧妙的穴為竅。穴、竅、玄竅是不同層次的概念:穴指全身毛孔或者經絡上的穴位。當經過一定的練習,自己能夠感覺、認知到穴的狀態、變化、功能、作用時,即認識到穴的巧妙之處時,穴就變成了修煉意義上的竅。竅一般指五官七竅。從修煉意義上講,人的五官七竅加上前陰後陰為後天的九大明竅,肚臍眼為先天一竅。除此之外,人體的全身毛孔為氣竅,人體的髒腑為內竅,每個髒腑內的重要或關鍵部位為暗竅。這裏所說的內竅、暗竅不僅僅是生理意義上的部位或位置(從精的意義上理解),更要從炁的意義上才能理解,即炁在相關部位或位置的巧妙之用。當超越了生理意義上的部位或位置的限製,從炁和神的層次去認識和理解“竅”時,“竅”就變成了“玄竅”。玄與牝二字相對,上為玄、下為牝。玄竅是上竅。玄竅,又稱玄關,是指先天的炁和神聚積丹田,它包含著炁和神的狀態、變化、功能、作用等。此時,下田、中田、上田就變成了下玄關、中玄關、上玄關。玄關中最玄的要數上玄關,所以,上玄關又稱“玄關一竅”。如果沒有特別說明,一般說來,玄竅(玄關)指得就是上玄竅。煉就了下玄竅,就有了“人心”,煉就了中玄竅,就有了“道心”,煉就了上玄竅,就有了“天心”,其中存在著遞進的關係。由此可見,當有了“天心”時,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層次和境界了。

原文:

無人不願求生,而無不尋死。夫豈別有肝腸哉?六根以引之,六塵以擾之。駸駸年少,轉眼頹歿。至人閔之,授以至道。誨者諄諄,聽者渺渺。其故何哉?蓋不明大道體、用,而互相戕賊。如是求生,猶南轅而北轍也。

注譯:

沒有人不想求得長生,但是,沒有人不是走向死亡。這難道是人們別有肝腸嗎?不。那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引誘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捉弄人。所以年紀輕輕的人,轉眼就衰老而喪生。有道之士對此十分同情,常常將大道主動向人們傳授。可惜傳授者苦口婆心,聽道者卻無動於衷。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人們並不懂得大道的體和用,隻知道互相爭鬥和傷害。照這樣來求生,那真叫做南轅北轍了!

原文:

夫豈知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現為用,故須不住於有,不住於無,而氣機通流。

吾輩功法,惟當以太一為本,金華為未,則本末相資,長生不死矣。斯道也,古來仙真,心心相印,傳一得一。自太上化現,遞傳東華,以及南北二宗。

注譯:

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顯為用。不拘泥於有與無,而在於氣機流通暢達。

我們的功法以太一為本,金華為未,太一與金華相輔相成、合而為一,方能超凡長生。古代的真仙用心心相印的方式,傳授一代,成就一代。自從太上化現起始,一直傳到東華,接著還形成了南北二宗。(呂祖時豈有南北二宗?顯然此段為後人所加。)

疏解:

欲求生,必須知道生之本。人為大道所生,大道是人之根本。大道之體為人生之本,大道之用為人生之表。求生要求本,即天心也。

大道生“太一”,“太一”又稱“太乙”,在人出生之前就存在。“太一”生人,所以“太一”是人生之本。“金華”又稱“金丹”,它是煉化人體先天之炁所達到的最高成就。然而與“太一”相比,還是稍遜一籌,所以為人生之末。大道以虛無為體,“太一”與“金華”以隱顯為用。不拘泥於有與無,而在於氣機流通暢達。

原文:

道本無隱,而心傳極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口傳固妙,而領會難一,況筆示乎?

是以太上大道,貴乎心傳。而授受於鳥睹之中,豁然而開。師不得期授於弟,弟不得期受於師。真信純純,一旦機合神融,洞然豁然!或相視一笑,或涕泣承當。人道悟道,均有同然者。第或由悟而入者有諸,由入而悟者有諸,未有不由心一、心信而入、而得者。不一,則散;不信,則浮。散,則光不聚;浮,則光不凝。不能自見其心,又何能合太上所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