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心(2 / 3)

故儒崇“內省”,道崇“內視”。佛氏《四十二章經》亦雲:“置心一處,何事不辦?”蓋以無上大道,隻完得一心,全體焉耳。全體惟何?虛淨無雜焉耳——宗旨妙體如此。

注譯:

大道本來並不隱晦,但心傳卻極其秘密。這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因為這種功法非心傳心受不可,除此之外,就無法傳授和接受。用言語來麵授固然可以,但是不同的人領會的程度不一樣,何況是用文字來傳授呢?

所以說,太上所傳的大道,最注重的是心傳。教授和接受都在心領神會之中,一經點化,豁然開朗。在此,師父不能保證將道全部傳給了弟子,弟子也不能保證從師父那裏學到了全部。隻憑著真誠純潔的信念,一旦時機合宜、心神融合,自然心有靈犀,豁然洞開!他們或者互相對望著,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者感動得痛哭流涕。凡是入道悟道的人,都有過這種共同的經曆。這裏,有先悟道然後入道的,也有先入道然後悟道的,但是,決沒有心意不專一、信念不堅定而入道悟道的。心意不專一,心神必然散亂;信念不堅定,心神必然飄浮。散亂,就不能使神光聚合;飄浮,就不能使神光凝結。象這樣,連自己的心性都沒有明見,又怎能領悟太上的傳道之心呢?

因此,儒家主張內省,道家主張內視。佛家的《四十二章經》也說:“置心一處,何事不辦?”對於無上大道,隻要完全做到了一心,就可以得到全體。這全體又是什麼呢?就是清虛明淨、純潔無雜的境界——《宗旨》最玄妙的內容就在這裏,即天心。

疏解:

道本無隱,全在心悟。心意專一,可以至道。儒家內省以明有為之舉、道家內觀以明無為之妙、佛家淨心以明色空之微,皆是一心一意而為之。專心致誌是入道悟道的基礎和保障。

原文:

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處”也。內觀,即是“置心一處”之訣,即是心傳秘旨。非徒可以口授,且可以筆示。至於功造其極,心空漏盡之時,然後恍然洞徹玄妙之旨,非筆之所得而示,並非口之所得而傳。真虛真寂,真淨真無,一顆玄珠,心心相印。極秘也!至得悟、得入之後,而仍極顯矣!此無他,天心洞啟故耳。

注譯:

《宗旨》的妙用,關鍵在於“置心一處”這四個字。內觀,就是“置心一處”的法訣,也正是心傳的秘旨。內觀的方法,不但可以口授,而且也可以筆示。但到了功夫登峰造極,達到心空漏盡的時候,最終恍然洞察到最玄妙的境地,那就不是筆所能示,也不是口所能傳的了。那是真正的清虛,真正的凝寂,真正的明淨,真正的虛無,在方寸玄竅,心心相印。那真是玄妙至極啊!得道、悟道之後,一切就極其的明朗了。這裏不是別的,隻是因為“天心”已經洞開了。

疏解:

《宗旨》的妙用和核心就是內觀。內觀的本質是“天心”洞開。用“天心”可以內觀修煉丹道的整個過程,即可以觀察和認識到煉化精、氣、神的整個變化過程,而丹經中所描述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嬰兒、黃芽、白雪、三花聚頂、法身,以及玄妙、清虛、凝寂、明淨、虛無都是內觀的景象和感受。這一切都來自實修證驗,沒有半點虛假。

原文:

今之求道者若涉大水,其無津涯。已到彼岸,則如筏喻者。法尚應舍,若不知所從者,可不示之以筏乎?我今叨為度師,先當明示以筏。

注譯:

現今求道的人,好比要過一條大河,河水浩浩無邊,不知道怎樣渡過才好。一旦安全到達了對岸,那渡河用得筏子就可以不要了。這好似得道之後,前麵應用的方法也可以拋棄一樣。但是,當在不知所從的時候,還是準備一個筏子為好。今天我為度師,全當提供了渡河的筏子。

疏解:

性要自悟,命要師傳。如果沒有明師的指導,修道的偉業是不可能完成的。修道是不斷地拋棄過去、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的過程。以法求道,得道不難。得道舍法,方為正法。

原文:

然天心一竅,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開,隻可默存以俟。欲識其存,不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丹書所謂“是那麼,非那麼。非那麼,卻那麼。”才是“如如”,一開永開也。而功法在於“存誠”兩字。

注譯:

“天心”這一炁竅,既不在身中,又不在身外。不能用後天識神琢磨著使它開啟,隻有默守著慢慢等待。如果想認識它的存在,不外乎去領悟佛家《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丹書上講的“是那麼,非那麼。非那麼,卻那麼”。從中體會出“似是而非”來,這樣,“天心”一開,它就永遠開了。而功法隻在於“存誠”兩個字。

疏解:

“天心”是在人體的後天返回先天、人體合於自然的狀態中呈現的,人天合一,已無內外之別,所以,它既不在身中,又不在身外,也不可能用人的下三界思維所認知和理解。現實的物質世界裏沒有“天心”,即使在先天的神炁世界裏,“天心”也是出現在“似是而非”的超常狀態之中,所以,就有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那麼,非那麼。非那麼,卻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