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乙金華宗旨》簡介(1 / 1)

《太乙金華宗旨》一書最初是以呂洞賓《逍遙訣》、《勸世歌》等歌訣為中心,在宋末開始流傳,並有底本傳世。後人得之,有所增減,並以手抄的形式流傳。到清康熙時才分別由淨明、龍門二派刊刻出版。由於《太乙金華宗旨》是修煉人的靈性的著作,在整個流傳的過程中,後人又運用扶乩的方式增添了許多神奇的內容,又引入佛儒的思想加以參證,從而使《太乙金華宗旨》充滿著神秘色彩,又多了些丹道外的內容。

人的精神世界分三個層次:識神、元神、靈性。靈性是天地所賜,元神是父母所給,識神是後天所生。三者的結構關係是:元神包著靈性,識神包著元神。一般狀態下,人清醒時,識神為顯態,元神為隱態。睡眠時,識神為隱態,元神為顯態。識神與元神缺乏主觀聯係。靈性是生命之本,靜隱則安,一旦靈性顯動,生命危矣。目前,人們對識神有所認識,但不深入透徹,至於元神和靈性,不知其然,更不知所以然。

呂洞賓在完成了《靈寶畢法》的修煉,獲得正果的基礎上,對識神、元神、靈性有了本質的認識。他站在如此高的層次上,對靈性及其在《靈寶畢法》中的作用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形成了《太乙金華宗旨》。所以說,《太乙金華宗旨》是《靈寶畢法》中的一部分,是關於“太乙”的那一部分。那麼,“太乙”是什麼?“太乙”能幹什麼?“太乙”幹成了什麼?

“太乙”是什麼?“太乙”又稱“太一”,即“道生一”的“一”。人之前“一”就存在,人之後“一”仍存在。對人類來說,“一”是絕對的、永恒的、不變的。人生之初,“一”入人體,稱之為靈性、靈信、信靈等。常人不知,而仙人用之,稱為玄關、祖竅、天心等,異名諸多,實為“一”也。人死之時,“一”出人體,稱為靈魂。

“太乙”能幹什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屬萬物,人如果能夠主動地認識和掌握了“一”,就能很容易地認識“二”、“三”和“萬物”。是這個理嗎?在《靈寶畢法》中,“太乙”出現在“第二法 聚散水火”中的“第一段 太乙含真氣”。金華即金丹,即《靈寶畢法》“第八法 朝元煉炁”中的“第三段 紫金丹”,如此說來,《太乙金華宗旨》就是從“太乙含真氣”到“太乙金丹”的宗旨,其間的諸法諸段都可以加上“太乙”,換句話說,就是至少在《靈寶畢法》的“第二法 聚散水火”煉出“太乙”,隨後再用“太乙”連接《靈寶畢法》的諸法諸段,直致成就金丹。

大家可以想象,氣是能量,看不見摸不著,人通過意識到底能把氣聚積到什麼程度?“太乙含真氣”自然就是以“太乙”聚真氣。隻有這樣,氣才能夠被不斷地、牢固地聚積在一起,密度逐漸增大,依次凝結成“氣”態、“液”態、“固”態的丹,分別對應於《靈寶畢法》的“人仙功”、“地仙功”、“天仙功”。

“太乙”幹成了什麼?簡單講,丹道中的驗證都是運用“太乙”“看到”的。深層說,中華古代文明就是運用“太乙”所“看到”的客觀存在的文明:《黃帝內經》是“看到”的結果歸納,《周易》是“看到”的結果概括,《道德經》是“看到”的結果升華。《太乙金華宗旨》是練習“看到”的方法。

《太乙金華宗旨》源於《靈寶畢法》,兩者相互配合,融合如一,以氣運行識神、以炁運行元神、以運行靈性,通過修煉識神達到激發和調控元神和靈性,全麵揭示精神世界的奧秘,認識生命的過程和本質,開拓人類超凡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極大地拓寬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深度和範圍,也提高了人類智能的層次和程度。當然,《太乙金華宗旨》不可能把關於“太乙”的所有內容都寫了出來,如果人們能夠從中真正明白了一些玄機,應該開心知足。